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5篇
农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11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解西藏墨脱嘎隆拉山铁杉林土壤生态系统线虫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特征,采用种类组成、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功能性指数等特征值分析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点,并通过冗余分析及线性相关性分析探讨线虫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嘎隆拉山铁杉林土壤线虫隶属于5目29科34属,个体密度介于0~1 231条?100 g~(-1)干土之间,平均278条?100g~(-1)干土,土层间无明显差异;群落优势属为垫咽属Tylencholaimus和细齿属Leptonchus;食真菌性线虫是最主要的营养类群;土壤有机质以真菌降解途径为主;嘎隆拉山铁杉林生态系统成熟度高,目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影响线虫群落的数量和多样性;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会对线虫数量造成影响;土壤含水量是嘎隆拉铁杉林土壤线虫群落的重要环境影响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22.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原始林林隙更新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林隙更新调查,研究了林隙大小与更新以及林隙形成年龄与更新的关系,对林隙和非林隙林分内幼苗和幼树的高生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林隙大小在100m^2左右,最适合于苗高20cm以下的更新幼苗生存,超过100m^2,更新幼苗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而减少;林隙大小在300m^2左右,最适合冷杉幼树和小径木的生存。林隙形成年龄在30a左右,更新幼苗和幼树的数量最多,而小径木数量有限,随着林隙形成年龄的增大,小径木数量逐渐增多,而幼苗和幼树逐渐减少;林隙内幼苗、幼树和小径木的密度均大于非林隙林分;林隙对3年生以下幼苗的高生长影响不大,对4年生以上幼树的高生长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对9年生至16年生幼树高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23.
在色季拉山野生花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野生花楸的种子繁育试验,初步分析了野生花楸的种子萌发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野生花楸种子存在生理后熟的现象,不宜在当年秋季播种育苗;种子经过冬季120d的露地沙藏层积后,能够促进其完成后熟并有效解除休眠,使发芽时间一致,出苗整齐。春季发芽试验结果表明,野生花楸种子发芽率较低,不同处理方式之间的发芽率差异显著,其中,以60℃温水浸种48h后,再经过10d室外昼夜变温作用的处理方式发芽效果最佳,能达到48%。  相似文献   
24.
秸秆还田对西藏中部退化农田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萍  熊伟  冯平  薛会英  蔡晓布 《土壤》2004,36(6):685-687
就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西藏中部退化农田土壤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对增加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P、全K和速效K具有重要作用。秸秆还田后,能提高土壤综合肥力水平,且有翻埋>高茬>覆盖的趋势。根据当地的生态条件,要控制西藏中部农田土壤的退化趋势,促进已退化土壤生产力的恢复和持续提高,建议该地区采用高茬方式进行秸秆还田。  相似文献   
25.
巨柏种群的生态地理分布与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巨柏的地理分布和群落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巨柏的生态地理范围狭小,主要在雅鲁藏布江两岸呈狭带状和斑块状间断分布;目前巨柏已被分割成4个种群,种群间环境异质,水平地带上跨越了湿润、半湿润和半干旱3大生态区.巨柏群落中共调查到维管束植物43科106属130种,巨柏群落的植物区系古老,属的组成较为复杂,区系中特有成分突出,含有大量的中国(西藏)特有种和中国-喜马拉雅分布种.从属的地理分布类型来看,巨柏群落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属于北温带分布类型.巨柏是乔木层的单优势种,灌木层和草本层以全缘草质小型单叶地面芽植物为主.群落植物组成从半湿润区到半干旱区过渡中逐渐稀疏,结构也趋于简单.  相似文献   
26.
侯磊  薛蓓  薛会英 《草地学报》2019,27(2):443-451
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为探讨气候变化对藏北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以开顶式气室(open top chamber,OTC)模拟增温3个月,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OTC内外不同深度土壤线虫的群落组成,探索这种方法在高原土壤线虫研究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OTC内色矛纲(Chromadorea)线虫的相对丰度都较OTC外小,OTC内刺嘴纲(Enoplea)线虫都较OTC外大;OTC内矛线目(Dorylaimida)线虫的相对丰度都较OTC外大,OTC内垫刃目(Tylenchida)线虫都较OTC外小。土壤理化指标Cu2+、Zn2+、有机质和pH与纲水平土壤线虫相关性较大。短期增温已使藏北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在纲、目水平上发生改变,在长期增温及大幅度增温的未来有可能发生更大的不可测变化,从而深刻影响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27.
在西藏自治区色季拉山高寒草甸土壤线虫群落调查期间,从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一种根腐线虫。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和分子序列比对,将其鉴定为刻痕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renatus)。其主要特征:唇环3个,口针长15.6~16.2μm,口针基部球前缘略凹,侧线6条,V值为82.5~83.2,尾圆柱形,末端环纹清晰。对该线虫rDNA的3个区段(18S部分序列、28SD2D3区和ITS区)进行特异性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902、774和1 013bp的序列。将所获得的序列在GenBank数据库上进行BLAST比对,结果显示:此线虫群体与刻痕短体线虫群体的相似度分别为97.4%~99.8%、97.4%~97.8%和90.2%~99.8%。贝叶斯推断法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本研究的线虫群体与刻痕短体线虫聚为高度支持的分支,进一步确定此线虫群体为刻痕短体线虫。本研究获得刻痕短体线虫中国群体的分子数据。该刻痕短体线虫是西藏自治区的新纪录种。高山嵩草是刻痕短体线虫的新寄主。  相似文献   
28.
生态化学计量学是从生态系统能量和元素平衡的角度,揭示元素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调控机制。总结近年来在我国西藏地区针对植物、凋落物、土壤和土壤微生物量C、N、P生态化学计量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相关研究表明,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系统C、N、P化学计量具有较强相关性,并受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和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植物生长主要受N元素的限制,C、P极度下降时N含量升高,植物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和较高的内稳性;土壤养分表现出一定的“表聚性”效应;受海拔高度和温度的影响,微生物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下降,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高海拔地区土壤肥力较贫瘠的原因。关于植物-凋落物-土壤-土壤微生物系统生态化学计量学的研究,今后可在多尺度、不同生态系统下进行长期的、多因子交互控制试验的研究。  相似文献   
29.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