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辣椒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59,自引:4,他引:59  
对健康辣椒植株体内的内生细菌及拮抗菌进行了分离筛选。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部位及种植地 ,内生细菌的数量有所不同 ,品种间内生细菌的数量变化为 2 83× 1 0 3 ~ 1 346×1 0 4cfu/g(FW) ;各品种以叶片中内生细菌的数量最多 ,其次为根 ,再次为茎 ,果最少 ;不同种植地中 ,前作为水稻田种植辣椒叶片中内生细菌的数量比旱地种植的多 ,而根、茎、果中内生细菌的数量正相反。拮抗、防病测定表明 ,1 0 8株辣椒内生细菌中 ,有 2 8 7%的菌株对香蕉枯萎菌和黄瓜枯萎菌有拮抗作用 ;来自辣椒叶片和茎杆内的BS 2和BS 1两菌株 ,对 1 3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强和稳定的拮抗作用 ,其中对辣椒炭疽病有 57 34%~ 94 0 8%的防病效果 ,并可以在辣椒体内定殖。经鉴定该两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22.
对福建省分离的荔枝酸腐病菌的形态学特征、生长速度、产孢、分生孢子萌发及侵染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福建荔枝酸腐病的病原菌为白地霉(Geotrichum candidum);该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4~28℃,pH值为8~9,光照时间为12~20h,最适生长与产孢培养基为PDA,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65℃,10min;该菌分生孢子的萌发率与pH值、培养基、光照时间、温度及营养成分等有关,其中该菌在24~32℃,光照时间为16~20h,培养15 d时所产生的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该菌不同培养时间所产生的分生孢子及不同温度条件对其侵染荔枝的能力也不同,培养10d所产生的分生孢子侵染力最强.侵染最适温度为28~32℃.该菌除了寄生荔枝外,人工接种还能侵染胡萝卜、番茄、水蜜桃、龙跟、葡萄、茄子和黄瓜.试验结果为进一步了解该病的发生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3.
花生疮痂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花生疮痂病(Sphaceloma arachidis Bitaucourt et jexkins)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概况。包括病害发生为害,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原菌的寄主范围、形态特征、传播途径以及培养基种类、菌落的形态特征等)以及病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4.
[目的]筛选获得对辣椒疮痂病菌具有拮抗效果的内生细菌,并对其生防机制进行初步探究,为辣椒疮痂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株资源和理论依据.[方法]以课题组构建的内生细菌库中的268株菌株为研究对象,采用抑菌圈法筛选获得辣椒疮痂病菌的拮抗菌株;通过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明确拮抗菌株的分类地位;通过PCR扩增检测拮抗菌株的脂肽类物质合成基因.[结果]从268株内生细菌中筛选获得189株对辣椒疮痂病菌具有不同拮抗效果的菌株,占筛选总菌株数的70.52%,其中菌株B10(3)对辣椒疮痂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培养4 d时抑菌圈半径为21.0 mm.综合菌株B10(3)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D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系统发育鉴定结果,推断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faciens).菌株B10(3)的代谢产物对辣椒疮痂病菌具有拮抗作用,且能扩增出8个脂肽类物质合成基因(ituC、yndG、srfAB、srfAA、yndJ、bmyB、bioA和fenD)的目的条带.[结论]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B10(3)对辣椒疮痂病菌具有较好的拮抗效果,且具备合成脂肽类物质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5.
柑橘溃疡病生防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从柑橘上获得能防治柑橘溃疡病的生防细菌,从福州3个地区的柑橘园采集不同柑橘品种的叶片、春稍和花,用稀释分离法分离得到84株细菌菌株,用平板抑菌圈法筛选获得11株对柑橘溃疡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用离体叶片防效筛选获得39株对柑橘溃疡病具有50%以上防效的菌株,占菌株总数的46.4%。对3株防效显著的拮抗菌株YH1、YS5和NY20进一步进行防效测定,结果表明:菌株培养液的防治效果最好,菌体次之,代谢产物最差;对这3株细菌的β-1,4-葡聚糖酶、蛋白酶和β-1,3-1,4-葡聚糖酶的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酶活性的强弱与防病效果有一定的相关性。经过16S rDNA序列分析,革兰氏染色、鞭毛染色、芽孢染色和生理生化测定,确定这3个菌株均属于芽孢杆菌属,其中菌株YH1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  相似文献   
26.
辣椒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S-2和BS-1防治香蕉炭疽病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来自辣椒体内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BS-2和BS-1菌株对香蕉炭疽菌菌丝生长、分生孢子形成及萌发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接种病菌16d后,两菌株对香蕉炭疽病防治效果达34.0%(BS-1)-90.0%(BS-2),其中BS-2的防效比BS-1高.  相似文献   
27.
从表面消毒的银杏叶片中获得两株具有广谱拮抗活性的内生细菌菌株Zy25和Hy7;应用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标记该拮抗菌株,培养的菌液摩擦接种银杏叶片,分离结果表明两个菌株可在银杏叶片内稳定定殖;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及16S rDNA和DNA gyrase B subunit(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两个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利用特异引物对菌株的生防功能基因进行扩增,结果表明:bmyB、fenD、ituC、srfAA、srfAB、bioA、yngG和yndJ基因簇的片段在两个菌株中均存在,表明生防菌株Zy25和Hy7可能具有合成脂肽类物质的能力.  相似文献   
28.
福建省花生新病害-疮痂病调查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花生疮痂病(Sphaceloma arachidis Bitaucourt et jexkins)1940年首次在南美巴西发现,之后日本、阿根廷相继报道[1~3].在我国,张宝棣等人于1992年首次报道该病在广东省花县发生危害[4,5],胡淼等报道了1992年江苏省赣榆县新发现并暴发成灾的花生疮痂病的发生、危害及防治[6].国内其它各省份的发生危害情况尚不清楚.1999年6月在福建省的闽南春花生种植区该病大面积发生危害.现将该病在福建省的发生危害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9.
【目的】明确福建省政和县云烟87上新发生的一种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为进一步探讨其发病规律并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对采自福建省政和县的罹病云烟87烟叶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对分离获得的细菌菌株通过柯赫氏法则验证其致病性,并采用生物学特征、生理生化反应及特异性引物检测、16S rDNA序列分析等明确其分类地位。【结果】从病叶上分离纯化获得15株细菌,经柯赫氏法则证明15株细菌菌株均为该病害的致病菌,且致病力无明显差异。分离菌株在NA培养基上培养1~2 d后,菌落为白色隆起,边缘不规则且黏稠,菌体短杆状,极生4根鞭毛,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经8项关键性生理生化特性测定、Biolog 94种表型测试、烟草野火病菌特异性引物检测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将15株细菌菌株鉴定为扁桃假单胞菌烟草致病变种(Pseudomonas amygdali pv.tabaci)。【结论】引发福建省政和县烤烟叶部细菌性病害的致病菌为扁桃假单胞菌烟草致病变种。  相似文献   
30.
噬菌体可用于防治植物青枯病, 但不易保存?本文对青枯病菌短尾噬菌体P1?P2?P3和P4株系的保存方法和条件进行了研究; 将各噬菌体原液?噬菌体原液∶青枯菌液=1∶1?噬菌体原液∶青枯菌液∶40%甘油=1∶1∶2?噬菌体原液∶青枯菌液∶80%甘油=1∶1∶2的处理分别置于-75?-25?4℃?室温下保存, 再分别于90?180?270?365 d后取样测定噬菌体的效价?结果表明, -75℃和-25℃下, 噬菌体原液∶青枯菌液∶40%或80%甘油=1∶1∶2保存的效果最好, 365 d后效价仅下降0~2个数量级; 噬菌体原液∶青枯菌液=1∶1在4℃和室温下保存效果也较好, 4℃保存365 d后效价仅下降1~3个数量级; 此处理在室温条件下保存也可达270 d?因此, 以资源长期保存为目的可采用噬菌体原液∶青枯菌液∶40%或80%甘油=1∶1∶2保存于-75℃或-25℃下; 短期保存可采用噬菌体原液∶青枯菌液=1∶1保存于室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