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8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22.
生物技术处理豆粕多利用益生菌发酵及酶解的作用,将豆粕中大分子物质和抗营养因子进行分解、转化。发酵后的豆粕抗营养因子含量低;富含有益菌、活性酶,提高了小分子有机酸、维生素、游离氨基酸等发酵代谢产物的含量;提高了豆粕的适口性和利用率。利用益生菌处理的发酵豆粕及利用酶处理的酶解豆粕可将豆粕中的大分子蛋白降解为小肽、氨基酸,提高豆粕的消化利用率。菌酶协同发酵豆粕,在微生物发酵的基础上添加外源蛋白酶,由于微生物和酶有较好的协同作用,大分子物质被降解得更彻底,与微生物发酵、酶解相比,缩短了发酵周期,效率更高。生物技术处理豆粕提高了豆粕利用率、畜禽健康水平、畜产品品质,并具有改善养殖环境的功能。文章综述了生物技术处理豆粕的工艺特点、营养特性、代谢产物、应用效果,并进行了总结、分析,对以豆粕为代表的植物蛋白饲料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3.
试验旨在研究添加湿态发酵饲料对三黄鸡雏鸡的影响。试验在基础日粮(F0组)中添加10%(F10组)、15%(F15组)、20%(F20组)和25%(F25组)的湿态发酵饲料,分析对育雏期三黄鸡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血清抗氧化性能的影响,为湿态发酵饲料在三黄鸡育雏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湿态发酵饲料添加比例的提高,雏鸡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体重、平均日增重得到改善,但差异不显著(P>0.05)。(2)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显著提高(P<0.05),脾脏指数提高(P>0.05);免疫球蛋白显著提高(P<0.05);F20组新城疫病毒(ND)和F25组AI-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抗体水平显著高于F0组(P<0.05),明显增强机体免疫性能和抗病力。(3)各试验组雏鸡血清抗氧化指标显著提高(P<0.05);F25组的肉鸡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均显著高于F0组(P<0.05),各组丙二醛(MDA)含量...  相似文献   
24.
25.
建设现代畜牧业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任务。面对畜牧业转型升级而人才培养跟不上时代发展的危机,综合性大学应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来适应社会需求的改变。高校是人才培养、思想汇聚和科学研究的高地,肩负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和义务。本文从畜牧行业的转型升级入手,在新农科人才的核心理念下,以“技术、项目、人才”为纽带,打造“入口协同、过程融合、出口互动”的全程培养模式,构建形如“螺栓—螺母”紧密相扣的“五有”领军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共创、共建、共享”的方式,校企双方以需求为导向,明确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开阔教育视野,完善育人方案,共建协作平台来提高企业参与育人积极性,升级知识结构以达到产业集群对人才标准的要求,加强过程监督提高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能力,把关毕业论文严守人才出口,评价人才质量并反馈培养责任主体,不断完善培养模式,提高了校企双方培养人才的积极性,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过程参与资源共享,进而推动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6.
试验旨在探究嗜酸乳杆菌、屎肠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组成的复合益生菌在不同添加量下对绍兴鸭血清生化指标、盲肠短链脂肪酸及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用健康、体重相近1日龄绍兴鸭1 2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A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100 mg/kg复合益生菌,B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200 mg/kg复合益生菌,C组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300 mg/kg复合益生菌。预试期3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各试验组的平均日增重(ADG)和平均日采食(ADFI)量在数值上有增加趋势(P>0.05);各试验组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其中B组较其他试验组相比降低比率较大,为4.2%。(2)各试验组血清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等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各试验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M(Ig M)、免疫球蛋白A(Ig A)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而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Ig G)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3)各试验组盲肠中乙酸含量显著增加(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