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3篇
综合类   22篇
畜牧兽医   1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阐明光周期对玉米蚜生长发育及生命参数的影响,构建了不同光周期的玉米蚜种群生命表,将光周期分别设置为2L∶22D、4L∶20D、8L∶16D、12L∶12D、16L∶8D、20L∶4D、22L∶2D,测定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玉米蚜的发育历期、生殖力、存活率、生殖期及各项生命参数。结果显示:光周期为20L∶4D和22L∶2D时玉米蚜的若虫期显著(P< 0.05)长于其他5个光周期,光周期为8L∶16D、12L∶12D、16L∶8D时玉米蚜的若虫存活率显著(P<0.05)高于光周期为4L∶20D、20L∶4D、22L∶2D的处理,光周期为8L∶16D、12L∶12D、16L∶8D时玉米蚜的生殖力显著(P<0.05)高于其他光周期处理,光周期为12L∶12D时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高(0.357、42.06和1.43),正常光周期(8L∶16D、12L∶12D、16L∶8D)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显著(P< 0.05)高于2L∶22D、22L∶2D处理,光周期为2L∶22D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低,生命参数与光周期的拟合方程预测出玉米蚜的最适光照时间为11~13 h·d-1。以上结果说明,极端光周期干扰了玉米蚜正常的生长发育,极端长光照或短光照均会影响玉米蚜种群动态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22.
采用生命表构建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12、15、18、21、24、27、28 ℃)对高粱蚜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高粱蚜若虫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逐渐缩短,在12 ℃时高粱蚜若虫平均发育历期为18.32 d,28 ℃时为5.04 d,二者相差3.63倍;成虫平均寿命在12 ℃时为56.42 d,28 ℃时为18.23 d,二者相差3.09倍。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平均世代周期、种群加倍时间在不同温度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在24 ℃时最高,温度升高或降低其值均下降。12 ℃时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最低,分别为0.126、1.134;28 ℃时净增殖率最低,为31.04。种群加倍时间在24 ℃时最短,12 ℃时最长;平均世代周期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变短,12 ℃时为33.32 d,28 ℃时为12.02 d。综上所述,温度对高粱蚜的生长发育存在显著影响,在低温和高温条件下高粱蚜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发育缓慢;24 ℃是高粱蚜的最适生长温度,该温度下害虫内禀增长率高,世代周期短,种群快速增长。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了解高粱蚜在高粱植株上的种群动态,为高粱蚜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3.
玉米蚜刺吸对不同抗性玉米品种光合性能及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玉米蚜刺吸危害对不同抗性玉米品种光合性能及生物量的影响,在对4个玉米品种进行抗蚜级别鉴定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这4个玉米品种在玉米蚜为害5 d后光合指标和生物量的变化。结果显示:4个玉米品种郑单958、蠡玉16、中单909和敦煌1号的抗蚜级别分别为抗、感、感和高感;4个玉米品种被玉米蚜刺吸5 d后叶片的大部分光合指标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抗蚜品种郑单958被玉米蚜刺吸5 d后,除了叶绿素SPAD值低于对照外,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水分利用效率均呈正向变化,净光合速率、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均显著高于中单909和敦煌1号(P0.05)。在玉米蚜刺吸5 d后4个玉米品种的株高、根系长度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蠡玉16的根系数量显著多于对照(P0.05),郑单958的植株鲜质量显著高于对照(P0.05)。玉米蚜刺吸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抗蚜玉米品种的光合作用,增加了部分生物量,而感蚜玉米品种则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24.
为了明确温度对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种群动态变化的影响,在12~32℃ 6个温度条件下研究了2种色型豌豆蚜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命表。结果显示: 2种色型豌豆蚜在32℃时,不能发育至成虫。2种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在12~20℃时均随着温度的增高而升高,在16和20℃,红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显著高于绿色型(P<0.05)。在24℃时,红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显著低于16和20℃时同色型(P<0.05),而绿色型豌豆蚜显著高于12~20℃时同色型,红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显著低于绿色型(P<0.05)。到28℃时,2种色型豌豆蚜的净增殖率均显著低于12~20℃时同色型。在12~24℃条件下,2种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均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红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与绿色型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在28℃,红色型豌豆蚜的内禀增长率显著低于绿色型豌豆蚜(P<0.05)。表明红色型豌豆蚜在较低温度条件下适应性较强,而绿色型豌豆蚜更适合较高温度。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甘农5号(G5)、甘农3号(G3)、金皇后(JH)和猎人河(Hu)4种不同抗蚜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受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胁迫后其叶片内丙二醛(MDA)和单宁含量及防御性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动态变化研究,以期明确各项生理指标与抗虫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蚜虫刺吸诱导过程中,抗虫品种(G5)的MDA含量低于低抗品种(G3)和感虫品种(JH),抗虫品种和感虫品种的单宁含量高于低抗品种,感虫品种的SOD和POD活性低于抗虫品种和低抗品种,且所有品种的SOD和POD活性均表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MDA和单宁含量变化无规律。因此,MDA,SOD和POD活性的变化与苜蓿的抗蚜性密切相关,可作为苜蓿抗蚜性生理指标,而单宁与苜蓿抗蚜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6.
随着农业改革的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对农业推广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农业推广学》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涉农学生的推广意识与技术、更好地服务"三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尽管全国很多高校、多个涉农专业均开设了《农业推广学》课程,并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农业推广技术与管理人员。该文以涉农专业学生为例,谈谈高效学习《农业推广学》的必要性与主要途径,为提升农业推广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空间分布型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和2013年调查了亚洲玉米螟越冬幼虫在玉米田的分布形式,通过聚集度指标分析了玉米螟越冬幼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显示,该虫在玉米田中主要呈均匀分布,其次是聚集分布,表现了分布形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8.
异色瓢虫和多异瓢虫对两种色型豌豆蚜的捕食偏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异色瓢虫和多异瓢虫对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的偏好性及对种群的控制作用,本文将异色瓢虫捕食豌豆蚜的总密度设置为90头?皿?1、120头?皿?1、150头?皿?1,多异瓢虫捕食豌豆蚜的总密度设置为42头?皿?1、60头?皿?1、78头?皿?1,分别进行了异色瓢虫和多异瓢虫对2种色型豌豆蚜的选择捕食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当2种色型豌豆蚜共存时,异色瓢虫雌成虫对红色型豌豆蚜在低密度(90头?皿?1)和中密度(120头?皿?1)时均不表现喜(偏)好性,而在高密度(150头?皿?1)时表现正喜(偏)好性,对绿色型豌豆蚜在各密度条件下均不表现喜(偏)好性;对2种色型豌豆蚜的转换效应因总猎物密度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即红色型豌豆蚜在低密度(90头?皿?1)时无转换行为,在中密度(120头?皿?1)和高密度(150头?皿?1)时均表现负转换效应,而绿色型豌豆蚜则在各个密度条件下均不表现转换效应。多异瓢虫雌成虫对2种色型豌豆蚜在各密度下均不表现明显的喜(偏)好性;对2种色型豌豆蚜的转换效应因总猎物密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即在低密度(42头?皿?1)时对2种色型豌豆蚜均不表现转换效应,在中高密度(60头?皿?1和78头?皿?1)时,对2种色型豌豆蚜均表现为负转换效应。由此可知,多异瓢虫对2种色型豌豆蚜无明显的选择偏好;异色瓢虫在红绿色型种群数量较低时,对2种色型没有明显的选择偏好作用,但当红色型和绿色型种群数量较高时,异色瓢虫对红色型豌豆蚜具有一定的偏好性,可能影响2种色型豌豆蚜虫种群动态变化。说明优势天敌瓢虫是引起2种色型豌豆蚜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9.
为了明确不同抗生素对高粱蚜(Melanaphis sacchari)生长发育的影响,本研究选择了10种抗生素(盐酸土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硫酸卡那霉素、阿莫西林、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庆大霉素、头孢霉素、盐酸林可霉素)采用浸根法处理高粱苗,然后将高粱蚜接至不同抗生素处理后的高粱叶片上进行生命表实验,记录高粱蚜的发育历期、产蚜量、生殖期、生殖力,并计算高粱蚜的各项生命参数。结果表明,经过盐酸土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罗红霉素处理过的叶片上的高粱蚜的若蚜期与对照相比显著延长(P0.05);经过硫酸卡那霉素、阿莫西林、阿奇霉素、庆大霉素、头孢霉素处理过的叶片上的高粱蚜的若蚜期显著短于对照(P0.05);经盐酸土霉素、利福平、四环素、庆大霉素处理的叶片上的高粱蚜的生殖力显著低于对照(P0.05)。盐酸土霉素、利福平、四环素处理高粱植株后,高粱蚜的内禀增长率显著低于对照(P0.05)。以上结果说明盐酸土霉素、利福平、四环素的作用延长了高粱蚜的若蚜期,缩短了生殖期,降低了高粱蚜的生殖力,且高粱蚜内禀增长率和净增殖率也显著降低,因此盐酸土霉素、利福平、四环素能够抑制高粱蚜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0.
为了探讨温度对高粱蚜(Melanaphis sacchari)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在实验室15~30℃温度范围下,测定并计算了高粱蚜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寿命及各项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高粱蚜种群在30℃逃脱及死亡率较高,因此无具体数据分析;高粱蚜若虫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显著缩短(P0.05),在15~28℃内发育历期为5.63~12.13d,存活率为88%~94%,15℃下若虫的存活率最高,而28℃下存活率最低;体重差及F1代体重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高粱蚜的平均寿命为11.76~48.47d,生殖率与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在15~28℃范围内,高粱蚜的种群净增殖率为42.60~80.56,其中24℃时最高,28℃时最低(42.60);平均世代周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高粱蚜的内禀增长率在0.160~0.339,24℃时最高,在15~28℃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内禀增长率显著升高,由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与温度的关系方程推测高粱蚜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34~26.85℃。以上结果说明,高粱蚜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4℃,可能导致高粱蚜种群动态上升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0.34~26.85℃,因此当环境温度处于此温度区间时,需实时进行高粱蚜的预测预报,为高粱蚜的防治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