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3篇
综合类   22篇
畜牧兽医   1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对蚜虫抗性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通过对11个紫花苜蓿品种(系)对以苜蓿斑蚜为主的复合蚜虫种群的田间和室内抗性鉴定研究,田间结果表明:德宝、甘农3号、德福、阿尔冈金、中苜1号、三得利、WL232、X0010属于高抗;室内结果显示:甘农3号、X0010、金黄后、猎人河、中苜1号、陇东、阿尔冈金、德福属于高抗。综合分析表明,苜蓿抗蚜性的性状为数量遗传性状;不同的苜蓿品种对蚜虫的抗性在苗期与成株期有很大的差异;国外育成的抗蚜品种在兰州市的抗性级别基本与国外测定的抗性级别相同或相近。  相似文献   
12.
寄生蜂在寻找寄主、交配和产卵等过程中会受到来自植物和寄主的化学信息物质的影响。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是鳞翅目夜蛾科多种害虫卵期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本研究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夜蛾黑卵蜂雌、雄成虫的头部和腹部转录组进行测序,共获得16 238条unigenes。通过NR、NT、KO、KOG、Swiss-Prot、PFAM和GO 7个公共数据库进行比对注释,从NR数据库中筛选获得62个化学感受相关基因。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表明,这些化学感受基因与其他膜翅目昆虫中发现的化学感受基因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大多数化学感受基因在头部高表达,表明头部器官在昆虫感受化学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此外,CSP1和IR1在成虫腹部高表达,可能与成虫交配、产卵和性信息素的识别等行为有关。本研究将为揭示夜蛾黑卵蜂寄主搜寻和觅食行为化学生态调控机制提供基础,为研发夜蛾黑卵蜂天敌引诱剂、增强夜蛾黑卵蜂的田间防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七星瓢虫对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七星瓢虫控制苜蓿上豌豆蚜的能力,在实验室智能人工气候箱,于培养皿中放入其不同龄幼虫和不同头数进行培养,最后测定了七星瓢虫各龄幼虫及雌雄成虫对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七星瓢虫4个龄期幼虫和雌雄成虫的功能反应均符合功能反映曲线Holling-Ⅱ型;七星瓢虫雌成虫的攻击率最大,处置时间最短;同一发育时期的七星瓢虫在豌豆蚜不同密度时的捕食量差异显著;根据捕食功能反应数据,该模型预测了七星瓢虫1~4龄幼虫及雄、雌成虫对豌豆蚜的最大捕食量分别是5.7、11.5、32.1、59.5、57.1和76.9头/d。  相似文献   
14.
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根据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是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础,也是做好田间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前提条件,因此,该课程对于植保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教授该课程中,笔者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对25个燕麦品种对麦无网长管蚜为主的蚜虫自然混合种群的抗性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的燕麦品种对蚜虫的抗性表现出明显差异,其中,白燕3号为免疫品种,高抗的品种有青海444、白燕4号等6个品种;Pauc、白燕6号等7个品种为抗虫品种;9401-2-1等3个品种为中抗品种;青引1号、青引2号等7个品种为感虫品种;草坝1号为高感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为了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结合昆虫学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提出昆虫学过程性考核的思路。在昆虫学课程过程性考核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套针对昆虫学课程过程性考核在实施教学和考核过程中的指导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红色型和绿色型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的种群数量变化机制,探索2种色型豌豆蚜的种内密度效应对其种群增长的影响。[方法]在温室内设置不同的密度梯度,单种色型豌豆蚜密度设置为8、16、24、32头/株,2种色型共存时红色型和绿色型密度分别设置为4∶4、8∶8、16∶16头/株。[结果]单种色型豌豆蚜从密度8头/株增至32头/株时,随着密度的升高,2种色型豌豆蚜的产蚜期和寿命显著缩短,产蚜量显著降低,说明2种色型豌豆蚜种群密度效应均存在一定的负效应。在总密度为8和16头/株时,2种色型豌豆蚜混合饲养的产蚜期、寿命与单种色型饲养相比无显著差异;在单种色型饲养的密度与混合饲养的同一色型密度相同时,由于混合饲养的总密度高于单种色型饲养,混合饲养的产蚜期、寿命显著短于单种色型饲养,产蚜量显著低于单种色型饲养;在密度为32头/株时,单种群饲养的产蚜期、寿命、单头产蚜量与混合饲养时无显著差异。在单种色型饲养条件下,同一密度下(16头/株除外)红色型豌豆蚜的发育历期显著长于绿色型豌豆蚜,在相同密度条件下,红色型豌豆蚜的产蚜期、寿命、产蚜量与绿色型豌豆蚜相比无显著差异;混合饲养中,在同一密度条件下,红色型豌豆蚜的产蚜期、寿命、产蚜量与绿色型豌豆蚜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红色型豌豆蚜在该环境条件下的竞争力与绿色型豌豆蚜相当,红色型豌豆蚜与绿色型豌豆蚜共存对环境表现了一定的适生性。  相似文献   
18.
为阐明光周期对玉米蚜生长发育及生命参数的影响,构建了不同光周期的玉米蚜种群生命表,将光周期分别设置为2L∶22D、4L∶20D、8L∶16D、12L∶12D、16L∶8D、20L∶4D、22L∶2D,测定不同光周期条件下玉米蚜的发育历期、生殖力、存活率、生殖期及各项生命参数。结果显示:光周期为20L∶4D和22L∶2D时玉米蚜的若虫期显著(P< 0.05)长于其他5个光周期,光周期为8L∶16D、12L∶12D、16L∶8D时玉米蚜的若虫存活率显著(P<0.05)高于光周期为4L∶20D、20L∶4D、22L∶2D的处理,光周期为8L∶16D、12L∶12D、16L∶8D时玉米蚜的生殖力显著(P<0.05)高于其他光周期处理,光周期为12L∶12D时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高(0.357、42.06和1.43),正常光周期(8L∶16D、12L∶12D、16L∶8D)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显著(P< 0.05)高于2L∶22D、22L∶2D处理,光周期为2L∶22D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低,生命参数与光周期的拟合方程预测出玉米蚜的最适光照时间为11~13 h·d-1。以上结果说明,极端光周期干扰了玉米蚜正常的生长发育,极端长光照或短光照均会影响玉米蚜种群动态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生命表构建技术研究了不同温度(12、15、18、21、24、27、28 ℃)对高粱蚜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高粱蚜若虫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逐渐缩短,在12 ℃时高粱蚜若虫平均发育历期为18.32 d,28 ℃时为5.04 d,二者相差3.63倍;成虫平均寿命在12 ℃时为56.42 d,28 ℃时为18.23 d,二者相差3.09倍。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平均世代周期、种群加倍时间在不同温度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在24 ℃时最高,温度升高或降低其值均下降。12 ℃时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最低,分别为0.126、1.134;28 ℃时净增殖率最低,为31.04。种群加倍时间在24 ℃时最短,12 ℃时最长;平均世代周期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变短,12 ℃时为33.32 d,28 ℃时为12.02 d。综上所述,温度对高粱蚜的生长发育存在显著影响,在低温和高温条件下高粱蚜的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发育缓慢;24 ℃是高粱蚜的最适生长温度,该温度下害虫内禀增长率高,世代周期短,种群快速增长。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了解高粱蚜在高粱植株上的种群动态,为高粱蚜的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控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6个糯玉米品种对玉米蚜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对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抗性的糯玉米品种。[方法]采用蚜情指数法和大量蚜虫侵染法对6个糯玉米(Zea mays L.sinensis Kulesh)品种分别在苗期和大喇叭口期进行抗蚜性鉴定。[结果]苗期评价结果为6个糯玉米品种的抗性植株百分率为30%~70%,抗性级别显示中糯1号、丰糯1号、苏玉糯2号为抗(R),品糯28、凤糯2146为中抗(MR),苏玉糯5号为感(S);6个糯玉米品种在大喇叭口期的抗性级别均为感(S)。[结论]糯玉米在苗期对蚜虫的抗性较高,在大喇叭口期对蚜虫的抗性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