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12篇
综合类   3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考察微生物农药白僵菌施用后在水稻系统中的生态安全性及其环境行为,本文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施加不同浓度白僵菌孢子悬液[7.5×104(孢子)·mL-1,7.5×105(孢子)·mL-1,7.5×106(孢子)·mL-1,7.5×107(孢子)·mL-1]和化学农药乙酰甲胺磷对接种二化螟的水稻氧化还原状态及土壤氮循环相关的生物化学过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僵菌处理对土壤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具有一定刺激作用,最大提高幅度分别为12.4%和36.8%;对反硝化作用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乙酰甲胺磷处理在第10 d时对土壤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抑制率分别达到18.6%、45.3%和27.5%。乙酰甲胺磷处理后水稻AsA︰DHA(还原态抗坏血酸︰氧化态抗坏血酸)比值和GSH︰GSSG(还原态谷胱甘肽︰氧化态谷胱甘肽)比值降低,并伴随抗氧化能力的降低。与此相反,白僵菌处理能够提高AsA︰DHA和GSH︰GSSG。H2O2含量变化的结果表明二化螟接种和乙酰甲胺磷处理会导致过氧化程度升高,而白僵菌的施加缓解了二化螟引起的过氧化状态。本试验使用荧光定量PCR对白僵菌的残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稻谷中并未有白僵菌残留,白僵菌施用后对人类健康无害。上述结果表明,与化学农药乙酰甲胺磷相比,白僵菌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微生物农药,其中7.5×104(孢子)·mL-1的使用浓度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2.
内生真菌B3促进水稻生长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为了阐明内生真菌B3促进水稻生长的机理,对该菌株产生的激素、游离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脂肪酸、SOD酶等一系列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分泌IAA和ABA两种激素,发酵液中含有VB1;氨基酸成分分析表明,含有16种游离氨基酸,其中Val、Ile、Leu、Phe、Arg、Met、Lys、Tyr、His的含量均比水稻中要高;气相色谱分析表明B3菌丝中亚油酸(18:2)含量是水稻叶片中的4倍多;SOD酶测定结果显示,B3菌株与其他非内生真菌的SOD酶活力并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内生真菌B3促进水稻生长是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3.
比较研究了植物残体在水田、旱地和林地3种不同红壤利用方式下的腐解和腐解过程中微生物类群和数量变化以及红壤理化性状的改变。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的红壤微生物类群和数量有明显差异,植物残体在红壤中的腐解与红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及类群有密切关系。植物残体的添加使水田、旱地、林地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且均出现了相似的菌群演替规律。不同时期微生物监测结果显示,植物残体的腐解对不同利用方式的红壤微生物影响不同。植物残体腐解1年后,红壤性状得到部分改善,有机质、旱地的速效磷、水田的速效钾增加显著。  相似文献   
24.
几种微生物在牛粪堆肥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牛粪自然堆肥中好氧纤维素分解菌群进行了分离纯化,选出效果明显的2株细菌、4株放线菌和1株霉菌,并结合实验室所藏解磷菌(巨大芽孢杆菌)、解钾菌(胶质芽孢杆菌)和嗜热侧孢霉,设计9个组合,比较纤维素酶活性,选出组合Ⅴ并进行牛粪堆肥试验,对堆肥过程中的温度、粗物质含量、种子发芽指数和纤维素酶活性进行跟踪测定,结果表明该组合在牛粪堆肥过程中对堆料的利用能力强于单一菌种(曲霉WQ)。  相似文献   
25.
在茅苍术组培苗阶段接种内生真菌孔球孢霉AL12菌株,以不接菌处理为对照,将炼苗后2年内的茅苍术分7个生长阶段,检测挥发油主要成分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R)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真菌孔球孢霉提高了组培炼苗成活率,比对照提高25.71百分点.在2年的生长阶段内,孔球孢霉AL12处理组植株的生长情况优于对照组.至生长的第7阶段(第2年12月),孔球孢霉AL12处理组植株的全植株重为11.54 g,比对照提高3.5%.分析挥发油的主组分表明,内生真菌孔球孢霉AL12处理组的挥发油含量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挥发油中苍术酮、苍术醇0-桉叶醇、苍术素4种成分含量(占植株干重)分别为2.32、0.07、0.19、2.39 mg/g;处理组挥发油的4种成分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1.15、1.57、1.37、1.12倍.在2年的生长阶段内,孔球孢霉AL12处理组的SOD、POD、HMGR活力都有所提高.研究表明,对茅苍术接种内生真菌孔球孢霉,在2年的生育期内均有利于宿主植物的生长及活性成分的积累.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微生物菌剂对农业废弃物堆肥品质的影响。[方法]以稻秆、猪粪和蘑菇渣为主要原料进行好氧高温堆肥,通过测定堆肥过程中温度、pH、有机质、纤维素、木质素、种子发芽指数(GI)、微生物数量以及养分含量相关指标,研究了接种绿色木霉、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TAB处理)和拟茎点霉B3、绿色木霉、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PTAB处理)对稻秆-猪粪-蘑菇渣堆肥腐熟进程及产品品质的影响。[结果]自然堆肥过程中堆体最高温度为53℃,高温分解时间仅4 d,GI最高为93.00%,有机质最高降低了32.85%。TAB和PTAB处理在第2天后进入高温分解期,持续时间分别为5和7 d,最高温度分别达到59、65℃。堆肥结束时,TAB和PTAB处理的GI分别比对照处理增加了3和13个百分点,有机质含量分别降低了8.73%和23.58%。TAB和PTAB处理能显著提高堆肥产品中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提升堆肥产品品质。[结论]综合比较堆肥腐熟效果和产品品质,PTAB处理对稻秆猪粪的腐熟效果好于TAB处理。  相似文献   
27.
为了更好理解农业生产中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匮乏或比例不平衡问题,本文介绍了植物-有益真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豆科植物与内生真菌和菌根真菌之间的联系。植物-有益真菌共生能够不同程度地促进宿主吸收水分及土壤微量元素,提高植物生长及产量。本文总结了共生真菌调节的植物从土壤环境吸收微量元素的促进机制,并把机制总结为三个方面:(1)共生体系分泌的酸性化合物可以溶解土壤中难溶性矿物质,使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性提高;(2)共生真菌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提高宿主根部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和转运速率;(3)共生真菌定殖可以诱导宿主微量元素吸收和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最后,文章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展望了共生真菌在农业上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8.
作物土传真菌病害发生的根际微生物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土传病害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根际是作物养分高效利用的窗口,是植物-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关键微域,也是土传病害发生发展的主要场所。在宏基因组学快速发展的今天,了解根际微生物与土传病害互作关系,有利于从微生物种群、功能代谢和抑病物质等研究找出防控土传病害的有效方法。本文综述了根际微生物与土传真菌病害的发生机制关系,探讨了土传病原真菌致害机理,并提出目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重点。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中土传真菌病害发生严重,很多是由不同病原菌复合侵染的结果,其致害机理较为复杂。定向优化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提升植物根际微生态抗性,是防控土传病害途径之一,应加以重视。现有研究多偏向根际促生微生物,而忽视了根际有害细菌与病害发生和作物生长的关系。今后的研究应系统评估土传真菌病害的发生及危害程度、归类土传真菌病原菌类型、深入研究土传真菌病害发生的根际微生态机理以及研发土传真菌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29.
在水稻苗期(4叶期)分别施加内生真菌B3菌剂、B3无菌发酵液、灭菌培养基,CK为全空白处理.分别测定SOD酶活性、POD酶活性、根系活力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处理10d后接种内生真菌B3能诱导水稻体内SOD酶、POD酶活性的提高,与CK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发酵液组与CK组之间SOD酶活性无明显差异,培养基组SOD酶活性低于CK,发酵液组、培养基组POD酶活性在处理后期高于CK。内生真菌B3能有效调节水稻的根系活力,在整个处理期中B3菌剂组的根系活力均高于其他各组,且下降速度最慢。同时,抗病试验表明,B3菌剂组与发酵液组的水稻对稻瘟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0.
转PEPC基因水稻对光氧化逆境的响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李霞  焦德茂  戴传超 《作物学报》2005,31(4):408-413
为了解析转PEPC基因水稻的光保护机制,比较了转磷酸烯醇式丙酮羧化酶基因水稻(PEPC基因)和未转基因原种(WT)在夏季晴天10:00时和14:00时(光强最强,气温最高)的净光合速率(Pn)、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超氧阴离子(O2.- )的产生速率以及膜脂过氧化物丙二醛(MDA)的变化,着重研究了自然条件(连体叶片)、人工光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