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3篇
  3篇
综合类   12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20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基因组选择、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组扫描、基因修饰生物(Genome Modified Organisms,GMO)、基因组测序,所有这些均是现在经常流行的技术,且它们都需要我们拥有较高的知识,并利用DNA的信息.  相似文献   
22.
《中国动物检疫》2014,(3):80-80
中国兽药信息网按转基因猪在农业新品种培育和生物医药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猪胚胎干细胞,转基因猪的制备主要依赖体细胞基因修饰和体细胞核移植技术。而目前,对体细胞的基因修饰主要依赖将外源基因随机插入猪基因组的方法,导致外源基因在猪基因组中的整合位点和拷贝数不可控,  相似文献   
23.
问:什么是转基因生物?答:转基因生物是指通过转基因技术改变基因组构成的生物。转基因生物又称为"基因修饰生物",还被称为基因工程生物、现代生物技术生物、遗传改良生物体、遗传工程生物体、具有新性状的生物体和改性活生物体等。  相似文献   
24.
《农家科技》2008,(1):7-7
<正>重庆农科院最新育成,是将甜质基因导入糯玉米,用基因修饰的方法,最新育成的含甜、糯双隐基因的、加甜型糯玉米,含75.7%的糯质籽粒  相似文献   
25.
贺淹才 《广东饲料》2002,11(1):21-23
基因工程(GeneticEngineering),也叫遗传工程、基因操作,或叫重组DNA技术。它是一项将生物的某个基因通过基因载体运送到另一种生物的活细胞中,并且使之无性繁殖(即克隆)和行使正常功能(即表达),从而创造生物新品种或新物种的遗传学技术。基因工程为生物学、医药学、遗传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以及某些工业领域开拓了广阔的、革命性的发展前景。蓬勃发展的饲料工业也在与时俱进,基因工程同样也越来越渗透到饲料工业中来,并且显示出其巨大的威力。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各行各业都面临新的挑战,因此饲料行业的管…  相似文献   
26.
渝彩甜糯1号(SY205)是重庆市农科所将甜质基因导入糯玉米,用基因修饰的方法,最新育成的含甜、糯双隐基因的加甜型糯玉米。该品种具有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广、综合性状好等特点。鲜穗产量与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渝糯7号相当,食用品质优于渝糯7号。于2004年12月通过重庆市农作物  相似文献   
27.
加甜型糯玉米的选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取部分基因修饰的方法,用不同的隐性基因纯合体杂交,使部分糯子粒被甜基因修饰而增甜,选育出又甜又糯的加甜型糯玉米--甜糯玉米.选育实践表明,正确筛选及鉴定目标甜、糯基因是自交系选育的关键技术.重庆及西南地区甜糯玉米选育应以选择su1、sh2等修饰基因,采取单基因修饰的方式,选育甜糯比例为1:3的加甜型糯玉米为主。  相似文献   
28.
在选育甜糯双隐自交系WU2608、WH3503的基础上,成功应用部分基因修饰的方法。育成加甜型糯玉米渝彩甜糯1号、渝甜糯1号,通过重庆市审定。  相似文献   
29.
基因编辑作物的发展及检测监管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以ZFN、TALEN和CRISPR/Cas9技术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基因编辑作物不断问世,围绕着基因编辑作物的监管态度和检测技术将成为新的问题。笔者简要介绍了目前运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的基因修饰作物的现状,并以ZFN技术为代表,分析了世界上有关国家对基因编辑作物的监管态度,并针对基因编辑作物检测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旨在为我国未来可能出现的基因编辑作物进出口的监管和检测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
采用1-甲基-3-硝基-1-亚硝基胍基因突变法,得到大肠杆菌K-12的耐蛋氨酸类似物突变体。经过发酵测试,突变菌株获得1 020 mg/L的L-蛋氨酸产量。研究结果表明:L-蛋氨酸生物合成过程中的2个关键酶,即胱硫醚γ-合酶与胱硫醚β-裂解酶,在L-蛋氨酸发酵过程中未受到蛋氨酸的反馈阻遏。采用PCR方法对突变体的MetJ蛋白克隆并进行基因测序可知,野生型的第54位的丝氨酸基因被替换为天冬氨酰,使得反馈阻遏作用消除,从而有效提高L-蛋氨酸的发酵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