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2篇
畜牧兽医   2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头足类角质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必林  陈新军 《水产学报》2009,33(1):157-164
随着世界传统经济渔业资源的衰退,头足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对其资源状况、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得到不断地开展。角质颚是头足类的主要捕食器官和硬质组织之一,具有结构稳定、耐腐蚀、储存信息良好等特点,可作为分类和生物学研究等的重要材料。本文根据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的成果,系统描述了角质颚的形态特征,对其在头足类生物学和分类地位、资源量估算、捕食动物的食性分析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做了综述。分析认为,尽管角质颚在头足类研究中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其在年龄鉴定和资源评估等方面还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2.
江莎  吴晓玲  邱艳  陆菊  付金宝 《畜牧兽医学报》2019,50(12):2545-2553
为研究不同断喙方式对雏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将720只1日龄蛋雏鸡随机分为不断喙、红外线断喙和热刀断喙组。测量不同时间雏鸡喙长度、体重、采食量和饲料浪费量,计数血液中异嗜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通过生化分析和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中蛋白和细胞因子含量。致死雏鸡后,采集脾和法氏囊并称重,对脾进行组织学和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断喙显著降低雏鸡喙长度,且红外线断喙效果更明显;断喙显著减少饲料浪费量,但不影响采食量;红外线断喙组4日龄雏鸡体重显著低于不断喙组;红外线断喙组29日龄雏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抗体滴度极显著低于其他组;断喙对鸡血液中异嗜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血浆中的蛋白、T细胞分化簇和细胞炎性因子的含量、脾和法氏囊器官指数、脾显微结构及其炎性因子和凋亡因子表达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断喙可显著减少饲料浪费,且红外线断喙比热刀断喙可更有效地保证断喙效果;红外线断喙可暂时性地引起雏鸡体重降低,但对后期体重无显著影响;1日龄时雏鸡在红外线断喙后又进行疫苗接种,可能会缩短疫苗对雏鸡的保护时间。  相似文献   
23.
为了有效预防鸭短喙侏儒综合征,采用新型鸭细小病毒毒株(SD03株)制备了一种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精制蛋黄抗体。采用琼脂扩散试验和中和试验进行蛋黄抗体效价的测定,分析蛋黄抗体的消长规律,确定最佳免疫程序、收蛋时间和临床应用效价标准,并对制备的3批供试品进行临床应用效果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成功制备了一种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精制蛋黄抗体,该抗体琼扩效价和中和效价均在三免15 d达到高峰,分别为1∶64和1∶640,由此确定高免蛋收集时间为三免15 d;基础免疫完成后,最佳加强免疫时间为每隔30 d进行一次加强免疫,可使抗体效价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确定了抗体琼扩效价≥1∶32或中和效价≥1∶320为临床应用效价标准。3批供试品临床应用试验结果表明,该鸭短喙侏儒综合征精制蛋黄抗体安全性好,对鸭短喙侏儒综合征有良好的预防和紧急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24.
个体生长对秘鲁外海茎柔鱼角质颚形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研究个体生长对茎柔鱼角质颚形态变化的影响,本研究根据2009–2014年中国鱿钓船在秘鲁外海(79°22′~84°30′W、10°00′~18°16′S)采集的茎柔鱼样本,提取出1208尾茎柔鱼的角质颚,对角质颚的12项外部形态进行测量,并利用角质颚微结构的生长纹来估算茎柔鱼的日龄,采用方差分析法(ANOVA)分析了不同胴长组、不同日龄组以及不同性成熟阶段角质颚主要外部形态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角质颚各形态参数在雌、雄个体间的差异性极显著(P0.01),且雌性个体的角质颚大于雄性个体。最小显著差多重比较法(LSD)结果显示,在不同胴长组、不同日龄组和不同性成熟阶段,雌、雄个体角质颚的生长存在差异,相同性别个体角质颚不同部位的生长也不同;在胴长大于400 mm、雌性个体大于300日龄、雄性个体大于250日龄以及性腺成熟度在Ⅲ期以后时,角质颚的生长较为缓慢。研究表明,个体大小、日龄和性成熟对茎柔鱼角质颚的形态变化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
我国几种常见头足类角质颚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头足类角质颚具有稳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其稳定同位素分析已成为头足类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分别对4种近海头足类(曼氏无针乌贼、杜氏枪乌贼、短蛸和剑尖枪乌贼)角质颚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角质颚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13)C/~(12)C,δ~(13)C;~(15)N/~(14)N,δ~(15)N)、摄食生态和栖息环境在物种间的差异,分析可能形成差异的原因以及δ~(13)C、δ~(15)N值与头足类胴长间的相关性,旨在解读不同头足类所生活栖息的渔场,了解它们所处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为渔业开发与管理提供材料,同时也为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物种提供基础。结果表明,4种头足类的平均胴长关系为杜氏枪乌贼剑尖枪乌贼曼氏无针乌贼短蛸(122.72 mm67.93 mm67.93 mm35.3 mm),平均体质量关系为杜氏枪乌贼曼氏无针乌贼短蛸剑尖枪乌贼(70.39 g50.67 g47.35 g19.93 g),其中:曼氏无针乌贼的δ~(15)N值最大(10.81‰±0.38‰),δ~(13)C值最小(-14.98‰±0.55‰),C/N比值最小(3.08±0.03);剑尖枪乌贼的δ~(15)N值最小(8.21‰±0.30‰),δ~(13)C值最大(-13.00‰±0.54‰),C/N比值最大(3.57±0.06)。曼氏无针乌贼可能具有较高营养水平,剑尖枪乌贼、杜氏枪乌贼相较于短蛸、曼氏无针乌贼生活在较浅水域的栖息环境。杜氏枪乌贼与短蛸的δ~(13)C、δ~(15)N值无显著差异(ANOVA,P0.05),它们的生态位圆存在重叠,处于相近的营养级,其他物种间角质颚的δ~(13)C、δ~(15)N值存在显著差异(ANOVA,P0.05),生态位圆无重叠。此外杜氏枪乌贼角质颚的δ~(13)C、δ~(15)N值与胴长(ML)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δ~(13)C=0.023 6×L_(ML)-17.429,P0.05;δ~(15)N=0.017 6×L_(ML)+6.873,P0.05),而曼氏无针乌贼、短蛸以及剑尖枪乌贼的胴长与角质颚的δ~(13)C、δ~(15)N值相关性不显著(P0.05),说明其摄食习性随体长变化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6.
为了明确番鸭细小病毒(MPV F株)、番鸭源鹅细小病毒(MD-GPV PT株)和鸭短喙型鹅细小病毒(SBDS-GPV M15株)的抗原相关性,本研究应用微量中和试验(NT)和胶乳凝集抑制试验(LPAI)测定了三种病毒分别与同源和异源血清的中和抗体和LPAI抗体效价,分析三者之间的抗原相关性。结果显示:3种病毒与同源抗血清的中和效价和LPAI效价均明显高于异源血清;MPV与MD-GPV和SBDS-GPV之间的中和抗体效价R值分别为0.01和0.02,LPAI抗体效价R值分别为0.03和0.04;MD-GPV和SBDS-GPV的中和抗体和LPAI抗体效价R值均为0.35。表明MPV与GPV(包括MD-GPV和SBDS-GPV)之间的抗原相关性较低;MD-GPV与SBDS-GPV抗原相关性较高,为同一血清型的不同亚型。研究结果为有效防控不同鸭源细小病毒感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7.
28.
基于角质颚外部形态学的柔鱼种群判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12年5~10月在北太平洋海域(153°E~180°E,39°N~45°N)采集的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样本,对柔鱼的两个群体(秋生群和冬春生群)的胴长(ML)、质量(BW)、角质颚等形态参数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角质颚形态参数对2个群体进行判别。结果表明,两个群体在胴长和质量上均具有显著差异,秋生群体柔鱼的角质颚所有形态参数均小于冬春生群体的均值;均数差异假设检验结果表明,两个群体在上脊突长/胴长(UCL/ML)、上喙长/胴长(URL/ML)、上喙宽/胴长(URW/ML)、上侧壁长/胴长(ULWL/ML)、上翼长/胴长(UWL/ML)、下喙长/胴长(LRW/ML)、下喙宽/胴长(LRW/ML)、下侧壁长/胴长(LLWL/ML)和下翼长/胴长(LWL/ML)的形态参数比例指标上差异显著(P0.05)。冬春生群雌、雄个体只在下脊突长/胴长(LHL/ML)上差异显著(P0.05),而秋生群雌雄个体在上脊突长/胴长(UHL/ML)、UCL/ML、ULWL/ML、UWL/ML、LHL/ML和LWL/ML上差异显著(P0.05)。逐步判别分析建立种群判别函数,判别正确率为90.9%,结合主成分分析结果建立的判别函数正确率为76.9%。利用逐步判别分析对两种群雌、雄个体建立判别函数,冬春生群的判别正确率为55.1%,秋生群为70.5%。研究认为,冬春生群和秋生群在角质颚上差异明显,可利用判别分析对两者进行有效的划分,但是进一步的种群划分需要考虑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9.
茎柔鱼角质颚不仅表面存在色素沉积的梯度变化,从喙部到翼部黑色素逐渐变浅,其机械性能也存在显著的梯度变化,喙部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从喙部到翼部机械强度逐渐变小,韧性逐渐增大。测定无水以及水合状态下茎柔鱼角质颚不同部位(喙部、侧壁、翼部)的机械强度(杨氏模量),以及主要化学成分、内部分子交联结构,并利用电子扫锚显微镜观察了其不同部位表面和断面上的物理结构,探究茎柔鱼角质颚机械强度梯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显示:无水茎柔鱼角质颚具有很高的杨氏模量,模量从喙部到翼部差异不显著(P0.01);而水合的角质颚杨氏模量明显减小,模量从喙部到翼部呈现显著梯度变化(P0.01)。茎柔鱼角质颚主要含有蛋白质、儿茶酚、壳聚糖和水,其机械强度随蛋白质、儿茶酚含量增加而增大,机械强度同时与内部分子交联反应形成的多巴-多交联多聚体以及与其表面和断面上物理结构有关,茎柔鱼喙部断面层状结构十分显著,生物体中分层越明显,其机械强度越大。  相似文献   
30.
对3例上喙不同程度缺损导致采食困难的鹦鹉进行治疗,通过整体方案的制定,采用对标本3D扫描、实际断端测量和软陶翻模的方法采集数据,再经Geomagic Design X修整和编辑后,获得鹦鹉上喙建模数据,进行3D打印光敏树脂假喙。3例病例均采用对接法拼接进行手术安装,术后1周内均恢复采食饮水行为,无副作用,假喙牢固。对接法安装的3D打印的鹦鹉假喙,为鹦鹉断喙病例提供了一种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