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6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129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47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91.
自然患病的塔里木马鹿,表现为食欲不振、消瘦、结膜黄染、腹围增大,对其进行剖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以确定其是否为肝脏方面的疾病。对濒死期的塔里木马鹿剖检,采集肝、心、脾、肺、肾、淋巴结、胃、肠等固定后进行切片,H.E染色后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全身渗出液为黄色,肝表面有散在点状出血,质地硬,色淡,有多个散在性灰白色斑块,形状不规则,边缘不十分清楚;病理组织学观察为胆管细胞性肝癌,癌细胞核呈多形性,核仁增大而明显,数量增多,胞浆较少,且多边集;没有发现癌细胞转移。首次发现了塔里木马鹿胆管细胞性肝癌。  相似文献   
192.
张永嘉 《水产学报》1990,14(3):256-259
国内有关鱼类肝癌的报道尚未见到。日本学者日比谷京(1982) 曾在其著作中描述过虹鳟和肝癌。W.E.里贝林,G.三垣(1980)也叙述过一些鲑科鱼类肝癌的病例。Stanton(1965)曾用实验手段诱导鱼类产生肝变性和肿瘤。 我们在1988年12月发现广东省湛江市郊录塘乡某养鱼专业户的池塘内批量死亡的尼罗罗非鱼是  相似文献   
193.
目的 探讨中西医联合放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及其对相关转移因子的影响作用。方法 选择于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3D-CRT),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RT-PCR法检测VEGF和COX-2基因表达治疗前后的动态变化,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76.67%较对照组43.33%显著提高(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2年和3年的存活率分别为76.67%(23/30)、66.67%(20/30)和50.00%(15/30),对照组患者术后1年、2年和3年的存活率分别为50.00%(15/30)、36.67%(11/30)和30.00%(9/30),随访1、2年时两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年存活率基本相当。治疗后观察组血清VEGF表达下调,对照组明显上调,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COX-2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中西医联合放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癌可获得满意疗效,增效作用与COX-2、VEGF的调控有关,且对1、2年生存率改善显著,使转移风险降低获益。  相似文献   
194.
目的 总结并观察原发性肝癌患者口服索拉非尼的不良反应及护理要点。方法 将45例符合入组要求的肝癌患者纳入研究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取口服索拉非尼治疗,对照组22例采取常规对症护理措施,观察组23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中药口服和辨证施护。结果 观察组除1例晚期肝癌合并腹水患者在服用索拉非尼治疗1.5月后,因全身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他所有病例在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皮肤毒性反应(手足综合征、皮疹、脱皮),消化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泻),高血压,白细胞低下,发热。观察组皮肤毒性反应、消化道反应、白细胞低下发生率与严重程度明显降低,观察组发热发生率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在皮肤毒性反应、消化道反应、白细胞低下、发热不良反应平均持续天数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索拉非尼作为治疗晚期肝癌的一种小分子靶向药物,服药期间应密切关注相关不良反应,及时采取中医治疗及辨证施护,能明显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5.
低氧诱导因子-1(HIF-1)是由两个亚基组成的异源二聚体体蛋白,其活性主要是由a亚基的稳定性来调节。它在低氧条件下被激活,特异性地与靶基因的低氧反应元件结合,并诱导靶基因转录,提高肿瘤细胞的低氧适应能力,利于其生长、增殖、转移。其机制包括促进肿瘤干细胞的分化,调节肿瘤细胞的代谢,促进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抗肿瘤细胞凋亡等。近年有许多关于HIF-1与肝癌肝癌细胞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其与肝癌发生、发展和治疗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96.
肝癌动物模型的研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凤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264-12266
[目的]建立良好的肝癌动物模型,为人类治疗肝癌服务。[方法]简单介绍几种比较常见的肝癌动物模型。[结果]目前比较常用的动物模型有:Hepa1-6细胞诱发C57BL/6J小鼠原位肝癌模型、采用Hep_G2细胞株建立裸鼠肝癌模型、直接移植法建立大鼠肝癌模型、直接注入法建立大鼠肝癌模型、免疫重建荷人高转移肝癌SCD鼠模型、其他移植性肝癌模型和基因性肝癌模型。[结论]动物模型是进行试验研究的重要手段和平台,建立肝癌动物模型对肝癌发生机制、诊断与治疗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7.
观察一例因原发性肝癌致多器官功能障碍而死亡的大熊猫全身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探讨大熊猫肝细胞癌的病理特征。大熊猫“盼盼”年龄31岁,雄性,于2016年12月28日死亡。对其进行系统解剖,取肝脏、胰腺、胃、十二指肠、结肠、直肠、心脏、肺脏、肾脏、膀胱、脾脏、甲状腺、颌下腺、肠系膜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睾丸、肛周皮肤组织、前肢肌、后肢肌,以及全身肿块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尸检发现,其腹腔积液,肝脏表面结节性增生,直肠后端可见大量出血点,脾脏下半段肿大,肛周皮肤散在小结节,右阴囊皮肤内侧散在结节,并且其右侧腋下、肝脏左叶、膈肌、腹膜及肠系膜上均可见明显肿块。HE结果显示,肝脏组织可见多灶性脓肿,细胞坏死,肝细胞呈多角形,呈腺样、鹅卵石样结构排列,细胞异型增生,核质比增大,致细胞密度增加。肾组织中可见异型性细胞团块。心脏、肺脏、胰腺、十二指肠、直肠、脾脏、膀胱、甲状腺、肠系膜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睾丸、肛周皮肤组织、前后肢肌均出现了病理损伤。结果提示,该大熊猫疑似由于原发性肝癌大面积迅速邻近转移,导致多器官出现功能障碍甚至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198.
利用Solt-Faber法制备大鼠肝癌初期模型,同时以100 mg.kg-1大豆异黄酮和皂甙干预42 d。然后处死动物,制备肝匀浆及肝线粒体提取液。以比色法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酰胺转肽酶(γ-G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大豆异黄酮和皂甙能降低肝癌发生初期大鼠肝脏ALT、AST、γ-GT和GST活性,升高肝脏及肝线粒体SOD、CAT、GSH-PX活性和降低MDA水平。提示,大豆异黄酮和皂甙具有减轻肝癌发生初期大鼠肝细胞损伤,降低其氧化应激的作用。此作用有助于预防肝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9.
以异长烯酮为原料,通过缩合、亲核取代和环化等手段合成了11种新型异长叶烯基噻唑类化合物,同时采用1H NMR、13C NMR、LC-MS和FT-IR对化合物进行了鉴定,从而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E)-4-(4-甲氧基苯基)-2-(2-(1,1,5,5-四甲基-3,4,5,6-四氢-1H-2,4a-亚甲基-7(2H)-亚基)肼基)噻唑(2e)与(E)-4-(4-甲基苯基)-2-(2-(1,1,5,5-四甲基-3,4,5,6-四氢-1H-2,4a-亚甲基-7(2H)-亚基)肼基)噻唑(2g)对细菌(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最低抑菌质量浓度(MIC)为7.8 mg/L。(E)-4-氯苯基-2-(2-(1,1,5,5-四甲基-3,4,5,6-四氢-1H-2,4a-亚甲基-7(2H)-亚基)肼基)噻唑(2b)对真菌(白念球菌与热带假丝酵母)抑制效果优于其他化合物,其MIC值为15.6 mg/L。采用噻唑蓝(MTT)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人体肝癌细胞(HepG 2)抗癌活性测试,化合物2g(IC50=43.9±0.9 mg/L)对HepG 2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200.
槲皮素对BEL-7402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朋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640-5641,5707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的增殖抑制及凋亡诱导作用。[方法]体外培养BEL-7402细胞,以不同浓度槲皮素处理细胞后,采用酸性磷酸酶(APA)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光镜观测BEL-7402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槲皮素对人肝癌BEL-7402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作用,其72h的IC50为4μg/ml。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密度明显降低。经槲皮素作用6、12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到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结论]槲皮素对人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呈浓度相关性,可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