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3篇
  6篇
综合类   63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74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71.
[目的]为探寻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后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下土壤团聚体养分含量与分布的变化。[方法]以大兴安岭1987年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形成的重度火烧迹地上分别在1989年、2000年、2010年种植的落叶松人工林(11,21,32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团聚体各粒级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开展土壤团聚体养分分布特征研究。[结果](1)在重度火烧迹地上不同林龄的落叶松人工林中,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均随着粒径的减小逐渐上升,<0.5 mm粒级含量最大。(2)随着落叶松人工林林龄的增长,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均逐渐上升。32年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相较于11年落叶松人工林分别显著增加77.35%~130.24%,77.61%~143.36%,105.84%~147.98%,94.58%~155.96%,206.98%~537.09%(p<0.05)。21年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于11年落叶松人工林,但二者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2.
通杂 139 是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以哲 30A 为母本、哲恢 64 为父本,通过人工有性杂交,经多代选育后回交转育而成的高粱新品种,2022 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 高粱(2022)150073。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优良等特性,适宜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南部≥ 10℃活动积温 2700℃以上地区春季种植。  相似文献   
173.
为提高淀粉-脂质复合物制备效率,拓宽其在低血糖指数食品中的应用,以高直链玉米淀粉和胡麻油为原料,双螺杆挤压为核心制备技术,复合指数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优化试验获取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并对复合物结构及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工艺参数为胡麻油与淀粉质量比0.24、喂料水分40%、机筒温度125 °C、螺杆转速150 r/min,在此条件下复合物的复合指数为85.63%。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及形态学观察,表明胡麻油与淀粉分子发生结合,说明双螺杆挤压制备淀粉脂是可行的;挤压淀粉-脂质复合物表现较强的热稳定性、抗消化特性和较低的黏弹性。根据以上结果可知挤压处理促进淀粉与脂质分子的有效复合,进而改变淀粉分子的结构及理化特性, 研究结果可为淀粉-脂质复合物在低血糖指数食品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4.
内民粱 1 号是内蒙古民族大学以不育系 NM201A 为母本、恢复系 NM203R 为父本通过人工有性杂交后选育而成的早熟型糯高粱杂交品种,具有早熟、高产、稳产、高抗逆性等优势。适宜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赤峰市等地区推广种植,于2023 年通过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 高粱(2023)150016。  相似文献   
175.
运用甘肃渭河流域上游典型代表区1971—2020年气象站逐旬光照资料及1991—2020年玉米平均物候资料,建立了玉米光照气候适宜度计算模型,评估了1971—2020年玉米全生育期及各主要生育阶段的光照适宜度,并与气候变暖背景下1991—2020年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971—2020年,玉米全生育期光照适宜度呈下降趋势,2008—2020年下降趋势显著;拔节期—抽雄期为最低值时期,1991—2020年下降趋势明显;抽雄期—乳熟期为最高值时段,随年份基本无变化。1991—2020年,玉米拔节期—抽雄期及全生育期光照适宜度与气候产量的相关性比1971—2008年显著增高,说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玉米产量受关键时段光照不足的影响程度明显增大。依据FGOALS-f3-H模式CMIP6高分辨率模式比较计划模拟结果,预计渭河流域上游2021—2040年太阳辐射量低于2011—2020年,玉米生长中光照因子的制约作用将更加明显。玉米种植区应趋利避害,选择优良品种,合理布局种植密度,适当降低叶面积系数,有效减少光照不足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6.
旨在研究1,25(OH)2D3是否通过VDR途径调节山羊附睾头上皮细胞β防御素基因表达。本试验选取3只6月龄太行黑山羊,分别采集附睾头组织。采用差速贴壁法分离山羊附睾头上皮细胞,用细胞免疫荧光鉴定上皮细胞纯度。添加100 nmol·L-1 1,25(OH)2D3处理附睾头上皮细胞以及筛选出敲除效率最高的pCas9/gRNA1质粒载体进行细胞转染,同时设置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3个重复孔。附睾头上皮细胞经1,25(OH)2D3处理以及VDR基因敲除后,分别用qRT-PCR检测VDR和17种β防御素基因的表达,用Western blot检测VDR蛋白和3种β防御素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1,25(OH)2D3能极显著提高VDR、gBD124、gBD126和gBD104a的mRNA和蛋白表达(P<0.01),同时极显著提高gBD104、gBD109tr1、gBD109tr2、gBD113...  相似文献   
177.
为提高西辽河地区高粱种质资源利用效率,以199份高粱种质资源为材料,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其16个农艺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西辽河地区高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变异范围在6.51%~53.75%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变幅介于0.678~2.046之间,株高(53.75%)和穗形(50.06%)的变异系数最大,茎粗(2.027)、穗柄长(2.020)、千粒重(2.046)3个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6个农艺性状简化为9个主成分,累计遗传贡献率为86.702%。构建高粱种质资源评价方程,作为评价高粱种质农艺性状的综合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199份高粱种质划分为四大类群,分别对应早熟矮秆高粱、中早熟紧凑型高粱、中熟抗倒伏高秆高粱以及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育种亲本,可在高粱新品种选育时根据育种需求有目的地选取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178.
烟叶挂灰是烤烟烘烤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为了探明烟叶挂灰程度和柔软性对K326品种烟叶质量的具体影响,在重庆奉节烟区开展了进一步研究。按照不同挂灰面积、颜色深浅、不同柔软性采集3个不同水平的烟叶样品,鉴定其外观质量,测定其常规化学成分并感官评吸卷烟小样,结果表明,柔软性与叶片结构、油分、身份、还原糖含量等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89、0.82、0.72;挂灰面积与烟叶颜色、氮碱比、色度等极显著负相关,与烟碱和氯离子含量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64、-0.50、0.60、0.55。以烟叶质量各指标为因变量,以柔软性、挂灰面积、挂灰深浅为自变量,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方程,可以较准确地估算柔软性和挂灰程度对烟叶质量的具体影响,对因变量信息总变异的解释比例最高可达86.81%(叶片结构)。探明了柔软性、挂灰面积、挂灰深浅对烟叶质量各指标影响的相对重要性,柔软性、挂灰面积、挂灰深浅对烟叶外观质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分别为1.45、0.84、0.45。偏最小二乘回归能很好地用来建立烟叶质量估算模型,烟叶挂灰程度和柔软性对烟叶质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9.
通杂 126 属于酿造型高粱杂交品种,由内蒙古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育成,于 2022 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该品种酿造品质好、丰产性和稳产性强、抗旱、抗倒伏、适应性广,适宜在赤峰市、通辽市等中早熟高粱种植区春季种植。对通杂 126 的特征特性及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方面的配套栽培措施进行阐述,以供农民选种及种植栽培参考。  相似文献   
180.
王振国 《种子科技》2023,(8):130-132
文章先分析了绿色种植技术的内涵,包括先进种植技术、精准灌溉施肥技术及节约型农业,随后介绍了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和采纳,最后提出了绿色种植技术的推广策略,包括明确推广主体、不断扩展绿色种植推广模式、强化农户培训教育、创建绿色种植发展平台、加大绿色发展相关社会支持力度等,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