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8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4篇
  45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6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61.
基于Meta分析华北冬小麦高产高效协同提升灌溉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针对灌溉对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研究大多基于单点实验,受气候、土壤等因素影响,研究结果可比性较差,且难于获得区域结论。本文通过检索搜集获得186篇大田实验文献,共1876对观测数据,采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明确了灌溉对华北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揭示了不同区域、降水年型、土壤质地和施氮量水平下灌溉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明确了不同情景下华北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协同提升的最佳灌溉量。研究结果表明,与生长季内不灌溉相比,灌溉使华北冬小麦总体增产32.0%~38.3%,水分利用效率降低27.3%~30.1%。冬小麦生长季降水量<150mm的西北区域灌溉增产幅度(39.6%~53.5%)高于降水量>150mm的东南区域(24.3%~27.1%),灌溉后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幅度(32.4%~37.5%)高于东南区域(22.0%~24.3%)。冬小麦高产高效的生长季内最佳灌溉量西北区域为150~180mm,东南区域为120~150mm;干旱年、平水年和湿润年均为灌溉两次效果最佳,且最佳灌溉时期分别为拔节期和开花期、拔节期和抽穗期、拔节期和孕穗期,最佳总灌溉量均为120~150mm;壤土条件下灌溉对冬小麦增产效果最佳,黏土条件下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幅度最小,沙土、壤土、黏壤土和黏土四种土壤质地下冬小麦最佳灌溉量分别为60~90mm、120~150mm、180~210mm和150~180mm;施氮量在120~240kg·hm−2时,灌水80~140mm增产节水效果最佳,其中灌水110~140mm条件下冬小麦产量更高,而灌水80~110mm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更高。综上所述,华北地区冬小麦在湿润年型下拔节和开花期灌溉,平水年型下拔节和孕穗期灌溉,干旱年型下拔节和抽穗期灌溉,总灌溉量为120~150mm,可实现高产节水,若该区域为壤土,同时施氮120~240kg·hm−2,冬小麦可实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协同提升。 关键词:华北冬小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协同提升|Meta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2.
人源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es, HuNoVs)是引发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病原微生物。贝类为滤食性动物,是HuNoVs污染传播的重要媒介。本研究搜集了我国贝类污染调查的横断面研究文献,综合评价了贝类中HuNoVs的污染现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从所获得的600篇关于贝类污染HuNoVs相关文献中筛选纳入37篇。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贝类中不同基因型HuNoVs的混合检出率达15% (95% CI: 11%~18%)。亚组分析显示,GⅡ基因群检出率(11%)高于GⅠ基因群(4%);地理位置对贝类中病毒污染水平影响显著(P<0.01),华南地区、华北地区、华东地区的检出率分别达到19%、17%和11%,而东北和西北地区则分别为4%和9%;此外,季节差异明显,其中,冬季的病毒检出率最高(25%),而夏季仅为10%,春季、秋季则分别为16%和12%;不同品种贝类的病毒污染同样存在差异,其中,牡蛎(Ostreidae) (16%)、贻贝(Mytilus edulis) (10%)和蛤(Mactridae)(9%)中病毒检出率居前三。综上所述,我国贝类中HuNoVs污染较为普遍,地区、季节、贝类品种等因素均对病毒污染存在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综合掌握我国贝类中食源性病毒污染现状,为精准防控食源性HuNoVs传播提供研判依据,促进贝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3.
Green exercise, the combination of exercise and nature exposure, is known to benefit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However, there is a lack of quantitative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psychological advantage of green exercise over non-green exercise. Also, it is unclear if there are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green exercise in wild environments and urban greenspaces. Therefore, we conducted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search for outcomes concerning measures including the Profile of Mood States (POMS), Spielberger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 Semantic Differential Method (SDM),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 (PANAS), and Restorative Outcome Scale (ROS). Nineteen studies with 1662 participants were included in a meta-analysis to examine the advantages of green exercise and compare them in the two types of natural environm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reen exercise may lower negative affect, including anxiety, tension, anger, depression, and fatigue. Meanwhile, green exercise may lead to higher positive moods and emotions, including vigor, comfort, natural feeling, and relaxation. Nevertheless, the effect on overall positive affec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 comparative results suggest that wild environments may be more effective than urban greenspaces in improving vigor and comfort during green exercise. In conclusion, our findings support the advantages of green exercise over non-green exercise, meanwhile implying potential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exercises in wild environments and urban greenspaces. Due to the limited number of studies and high heterogeneities, a future review is warranted to re-examine the psychological benefits.  相似文献   
164.
为探讨在草地和荒漠生态系统中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li crusts, BSCs)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国内外30篇中英文文献当中11个指标进行Meta分析,通过亚组分析对草地与荒漠两种生态系统下不同类型BSCs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并通过土壤养分恢复指数(NRI)和随机森林分析对其影响程度做出统一评价。结果表明:在荒漠生态系统中BSCs对NRI的作用大于在草地生态系统中;地衣结皮>混合结皮>苔藓结皮>藻结皮。并且通过随机森林分析和对年平均降雨量(MAP)与年平均温度(MAT)的拟合回归分析发现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对NRI贡献显著高于其余所选指标,其中磷酸酶与MAP、蔗糖酶与MAT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脲酶与MAP,磷酸酶与MAT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虑将不同生态系统与BSCs类型匹配,从而更有效的利用BSCs进行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的治理。  相似文献   
165.
中国棉花地膜覆盖产量效应的Meta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定量分析近30 a地膜覆盖对棉花的增产效应,整合已发表的相关田间试验数据,利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分析地膜覆盖对棉花的产量效应及影响因素。具体过程包括:异质性检验、综合效应量计算、发表偏倚检验、敏感性分析、累积Meta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表明,所收集的数据不存在发表偏倚和极端值,分析结果可信度较高。与不覆盖相比,覆盖地膜的棉花产量平均提高17.2%。自1986年以来,覆盖地膜的棉花累积平均增产率为1.2%~18.0%。在平作、年均气温小于12℃或年降水量小于500 mm的地区及采用厚度0.008 mm地膜覆盖时,地膜覆盖条件下棉花的增产率较高,分别为17.8%、21.5%、19.1%和17.3%;3个区域的覆膜增产率由大到小表现为:西北棉区(24.5%)、黄河流域棉区(16.5%)、长江流域棉区(10.5%);近年来,覆盖地膜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棉花产量,但其增产率已呈下降趋势,应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66.
梁洪榜  赵丽  周云鹏  刘畅  和婧  匡乃昆  李云开 《土壤》2022,54(6):1257-1264
本研究搜集了1990-2021年间国内外已发表关于盐碱地根际促生菌(PGPR)应用效果的文献,利用Meta分析方法从土壤盐碱程度、PGPR的接种方式和施用菌种三个方面分析了盐碱地施用PGPR对土壤盐碱化程度、理化指标、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地应用PGPR降低了土壤pH和EC,显著提高了土壤肥力(速效磷、速效钾、速效氮、全氮、有机质)、作物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以及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与中度和轻度盐碱条件相比,重度盐碱条件下接种PGPR对作物的增产提质效果更加明显,作物产量、类胡萝卜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分别增加了36.3%-57.4%、31.0%-62.5%、37.8%-60.9%和37.9%-68.6%,并且土壤接种方式比种子接种在提升作物产量方面更有优势;接种假单胞菌属PGPR对降低土壤盐碱化程度更显著,土壤pH和EC分别降低了5.2%-9.5%和7.3%-23.0%;接种芽孢杆菌属PGPR对促进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效果更加明显,作物产量增加了36.5%-54.0%,类胡萝卜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等品质指标提高了30.0%-49.5%、26.0%-64.5%、23.0%-37.7%。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发现,接种PGPR通过降低土壤盐碱程度,提高土壤肥力与作物生理指标,从而实现了增产提质效果。本研究可为改良盐碱土壤与盐碱地作物高效生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7.
母羊泌乳量不仅关乎母羊自身营养需求,也是影响羔羊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准确预测母羊泌乳量在母羊和羔羊精准饲养中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利用方差倒数Meta分析方法研究母羊泌乳曲线模型及泌乳参数,并对其泌乳性能进行预测。分别在Web of Science、CNKI等文献数据库中检索母羊泌乳曲线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依据纳入标准筛选和提取泌乳曲线相关参数,采用方差倒数Meta分析方法进行合并,综合评估母羊泌乳曲线及其影响因素。共纳入文献22篇,提取数据98条。结果显示:山羊泌乳曲线模型为y=0.9438t0.3599 e(-0.0085t),绵羊为y=0.6772t0.3494 e(-0.0140t),乳用山羊为y=1.1437t0.3187 e(-0.0080t),非乳用山羊为y=0.4190t0.4681 e(-0.0118t),乳用绵羊为y=0.7968t0.2562 e(-0.0090t),非乳用绵羊为y=0.5700t0.4410 e(-0.0260t),其中y为预测泌乳量(kg/d),t为泌乳天数(d),e为自然数(2.7183),模型参数具有较高的稳健性(敏感性<5%)。山羊、绵羊、乳用山羊、非乳用山羊、乳用绵羊和非乳用绵羊初乳产量(产后第1天泌乳量)分别为0.94、0.67、1.13、0.41、0.79和0.55 kg,泌乳峰值时间分别在泌乳期第42.34天、第25.00天、第39.84天、第39.67天、第28.47天和第16.96天,峰值泌乳量分别为2.54、1.47、2.69、1.47、1.45和1.28 kg,泌乳持续力分别为6.48、5.76、6.37、6.52、5.92和5.26。本研究获得了山羊、绵羊、乳用山羊、非乳用山羊、乳用绵羊和非乳用绵羊泌乳量预测模型及其泌乳参数,为泌乳母羊和哺乳期羔羊精准饲养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8.
马子钰  马文林 《土壤》2023,55(1):205-210
采用Meta分析法定量研究了秸秆还田对中国农田土壤有机碳(SOC)含量的影响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比不还田可显著增加SOC含量,但随土壤深度加大,SOC的增加效果呈现下降趋势。同时,秸秆还田土壤的固碳速率随还田年限的增加而显著减小(P<0.01),秸秆还田3~5、6~9a及≥10a土壤的固碳速率分别为0.58、0.19和0.09g/(kg·a)。此外,在施氮量100~400 kg/hm2、年均温度≥13℃、年均降水量≥800 mm和初始土壤C/N≥10条件下,0~20 cm土层的固碳作用表现较佳,而超过20 cm深度的土壤固碳作用受上述因素影响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9.
大气CO2浓度升高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稻田CH4排放。深入研究长期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田CH4排放及其相关微生物的影响,对评估和应对未来气候背景下稻田CH4排放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为探明长期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田CH4排放的影响及其机制,依托连续运行10年以上的中国稻田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平台,观测2016—2017年正常大气条件(ACO2)和大气CO2浓度升高200 μmol?mol-1条件(ECO2)下稻田CH4排放通量、产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群落丰度,并采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研究CO2熏蒸年限对稻田CH4排放及其相关微生物群落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比ACO2处理,长期ECO2处理使稻田CH4排放降低28%(P<0.05),产甲烷菌群落丰度降低39%(P<0.05),同时甲烷氧化菌群落丰度增加21%(P>0.05)。Meta分析结果发现,随着CO2熏蒸年限的增加,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田CH4排放和产甲烷菌群落丰度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对甲烷氧化菌群落丰度的促进作用却逐渐增大。因此,未来气候条件下,长期大气CO2浓度升高会降低稻田CH4排放,这对缓解水稻种植带来的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0.
施加有机肥是改良盐碱土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不同地域、施用方法及盐渍化程度下的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差异。为综合评估这一措施对盐碱土的改良效果,本研究收集整合了2021年11月30日之前公开发表的文献数据,建立了包含790组相对独立数据的数据库,利用Meta分析方法就不同有机肥施加方式(有机肥单施、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施用年限(1a和≥2a)对不同盐渍化程度(轻度、中度、重度)盐碱土的改良效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对盐碱土有明显的改良效果,具体表现在:(1)土壤养分水平明显提高,其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含量比不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33.41%、46.70%、19.65%和81.27%;(2)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容重降低了6.53%,含水率提高了15.52%;(3)土壤盐渍化水平降低,电导率、碱化度和pH值分别降低了43.09%、20.34%和5.22%;(4)作物的产量显著提高,增幅为41.78%。总体来看,单施有机肥更有利于土壤养分的提高,而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土壤盐分的降低和土壤结构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施加有机肥对中度盐碱土的改良效果优于轻度和重度盐碱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