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37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0篇
  119篇
综合类   263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119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采用振荡提取的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的小分子有机酸和阳离子对含钾矿物(黑云母、白云母和正长石)中钾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小分子有机酸和阳离子均可显著提高黑云母、白云母、正长石中钾素的释放量。与对照处理(去离子水)相比,草酸、柠檬酸、酒石酸和NH4Ac溶液、CaCl2溶液、NaCl溶液、HCl溶液从黑云母中提取的K+量分别增加188.2%、151.6%、149.6%和24.6%、32.6%、3.5%、169.8%;不同溶液从白云母中提取的K+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211.0%、202.8%、199.4%和81.6%、38.3%、21.7%、169.1%;不同溶液从正长石中提取的K+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219.0%、206.6%、216.0%和144.1%、27.5%、60.4%、210.9%。同种浸提剂,不同矿物的释钾素量显著不同,表现为白云母>黑云母>正长石,含钾矿物释钾素量随着溶液浓度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2.
土壤处理除草剂在不同类型土壤中除草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土壤处理除草剂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除草活性差异.结果表明:土壤处理除草剂在12种不同类型土壤中除草活性差异很明显,土壤不同参数对活性影响趋势也不同.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所有药剂的活性均具有负相关趋势;土壤质地对丙草胺、苄嘧磺隆、禾草丹和敌草隆有较大影响,禾草丹在砂土中活性较低,而丙草胺、苄嘧磺隆和敌草隆则相反;土壤pH值与甲磺草胺的活性呈正相关;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丙炔氟草胺和敌草隆的活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3.
近年来天然沸石在农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硫酸对天然沸石进行活化试验,通过对其1年的动态监测,分析沸石中对植物生长有重要影响的交换性K+、Ca2+、Mg2+、Na+以及阳离子交换量动态变化,以得到硫酸和沸石反应后各养分的动态变化,为改性后沸石生产农作物矿物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4.
阳离子淀粉作为以淀粉为基本原料合成的绿色化学品,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简要概括了国内外阳离子淀粉的合成工艺,包括湿法、干法和半干法。综述了阳离子淀粉在油田生产中,尤其是其作为钻井液处理剂、油田污水处理剂、调剖堵水剂和驱油剂的应用研究进展。展望了阳离子淀粉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指出了大力开展阳离子淀粉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5.
为了探讨不同滴灌方式对滨海盐碱地土壤剖面盐分变化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以天津滨海盐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常规滴灌(CI)和膜下滴灌(FI)2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滴灌方式下土壤剖面Ca2+、Mg2+、Na+、K+、SAR和K+/Na+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灌水后CI和FI处理0-60cm土层土壤Ca2+、Mg2+和Na+浓度显著降低;降雨后CI处理0~20 cm土层土壤Na+浓度、SAR和20-60cm土层土壤Mg2+浓度显著降低;水分重分布过程中,0~20 cm土层土壤Ca2+、Mg2+和Na+浓度表现出CI>FI处理,而K+/Na+则表现出CI相似文献   
106.
不同有效钾提取方法的原理与效率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种典型含钾矿物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盐溶液提取法、阳离子交换树脂法及四苯硼钠法等不同有效钾提取方法的原理、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结果表明:盐溶液提取法对含钾矿物中钾的提取能力受离子种类、浓度及pH的影响,不同种类盐提取剂对矿物中钾释放的促进作用也因含钾矿物类型而异。NH4+ 使矿物层间塌陷,显著抑制各种矿物中非交换态钾的释放。阳离子交换树脂法对溶液中钾的提取能力与饱和离子种类及振荡强度有关。H+、Na+ 饱和树脂吸附溶液钾的能力大于Ca2+ 饱和树脂。振荡强度选为120 r/min可消除树脂法提取钾素时液膜扩散阻力的干扰。四苯硼钾的溶度积常数Ksp为2.40 × 10-8(25℃)。不加NaCl条件下,四苯硼钠浓度是影响四苯硼钠法对含钾矿物中钾的提取能力的主要因素。由不同方法的提取原理可以看出,铵盐类提取剂适用于速效钾为当季作物主要钾源(速效钾含量较高)的土壤钾素有效性的评价。而其他盐提取剂通过延长提取时间,可提取部分非交换态钾,可能较醋酸铵法更适合于提取非交换态钾为当季作物主要钾源的土壤有效钾。阳离子交换树脂法也可提取土壤非交换态钾,但操作较为繁琐,该方法更适用于原位研究土壤钾素的迁移、扩散等特性。四苯硼钠法提取效率较高,通过调节其提取力,可提取不同程度的非交换态钾,是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适于各类土壤和作物的土壤有效钾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07.
耕地棕壤酸碱缓冲性能及酸化速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辽宁省耕地棕壤自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酸化趋势明显,pH整体平均值从第二次普查时期的6.42降至5.73。对辽宁省4个典型地区(昌图、沈阳、瓦房店、清原)的耕地棕壤耕层(0-20cm)缓冲性能、酸化速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酸碱缓冲容量变幅为29.66~39.87mmol/kg.pH unit,其中辽宁北部和中部地区酸碱缓冲容量明显高于辽南和辽东地区。酸化速率以辽南地区下降速率最快,其值为2.69H+kmol/(hm2.a),而速率最慢的地区为辽东,其酸化速率为1.44H+kmol/(hm2.a)。土壤初始pH、阳离子交换量、颗粒组成及有机质含量均是影响酸碱缓冲容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北部和中部质地以粉(砂)壤土为主,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及粘粒含量均高于南部和东部地区,因此缓冲性能也较强。施肥及其他人为因素对辽宁耕地棕壤酸碱缓冲容量及酸化速率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8.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动物粪便、动物残体、草本残体、木本残体4种不同有机物料对黑土胶体及黑土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对黑土胶体及黑土CEC的影响存在差异。与CK相比,动物粪便处理下黑土胶体比表面降低7.33%,而动物残体处理下提高了59.58%,木本残体提高了57.46%,草本残体提高了100.18%。pH<6时,各处理土壤胶体表面可变电荷量(Q表面)的曲线大致相似;在pH>6时,各有机处理土壤胶体样的表面电荷(Q样)均高于CK,并且动物粪便与木本残体的Q表面曲线相似且数值较高,CK与动物残体Q表面的曲线大致相同且数值较低。在pH为8~10时,各处理Q样由大到小依次为:动物粪便>木本残体>动物残体>草本残体>CK,动物粪便土壤胶体参比的表面电荷(Q参)与动物残体Q参的曲线大致相同并且数值较高,CK与草本残体Q参曲线相似且数值较低。不同来源有机物料对黑土CEC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动物粪便、动物残体、木本残体显著提高黑土CEC,而草本残体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9.
采用批平衡吸附试验法,研究了磺胺嘧啶在黑土及其不同粒径中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磺胺嘧啶的吸附不同程度地偏离线性模型,但均可用Freundlich模型和Langmuir模型进行良好地线性拟合。黑土(〈0.2mm)及其不同粒径(粘粒:〈0.002mm、粉粒:0.002~0.02mm、砂粒:0.02~0.2mm)的Freundlich容量因子Kf值分别为29.6、53.1、32.9L.kg-1和21.6L.kg-1,说明磺胺嘧啶在黑土及其不同粒径中的吸附行为存在差异。将吸附参数Kf进行碳标化处理后,Koc值除粉粒外,其他基本一致。随着溶液pH的持续增加(1.0~10.0),黑土及其不同粒径中的磺胺嘧啶的吸附参数lgKf呈现先急剧降低然后稍微回升的趋势,由此推测,阳离子交换作用可能是磺胺嘧啶土壤吸附的重要机制。过氧化氢处理去除土壤有机质后,黑土的Kd值从1.92L.kg-1降为1.22L.kg-1,磺胺嘧啶的吸附量由16.5mg.kg-1降低到11.2mg.kg-1,说明有机质含量也是影响磺胺嘧啶吸附行为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0.
袁晶晶  陈荣府  同延安  沈仁芳 《土壤》2011,43(4):611-616
通过在所研究的第四纪红黏土发育的红壤中混入CaCO3,研究在pH缓冲体系中外加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中Al、Ca和Mg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加CaCO3与否,在pH 4.5的条件下外源草酸、柠檬酸、苹果酸的加入均使土壤可溶性Al显著提高,交换性Al显著下降和交换性Ca显著升高;加入CaCO3的情况下,3种有机酸处理的交换性Mg均显著提高。3种有机酸促进Al溶解能力的大小顺序为:柠檬酸>草酸>苹果酸,这一结果与有机酸和Al形成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大小一致。另一方面,3种有机酸处理下,CaCO3预处理均引起可溶性Al的显著升高和交换性Al的下降。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有机酸通过络合作用或沉淀作用对可溶性和交换性Al、Ca和Mg均具有绝对的影响优势,CaCO3仅对可溶性和交换性Al、交换性Ca有显著影响,由于实验中pH缓冲体系的控制,这种影响主要通过Al与Ca、Mg的竞争交换作用实现。总体来说,外源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加入使土壤活性Al显著升高,活性Ca、Mg略有升高,有机酸在酸性土壤中的作用需从有机酸溶解阳离子的角度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