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786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4篇
  35篇
综合类   267篇
农作物   15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01.
不同林分类型叶片氮磷含量、氮磷比及其内吸收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福建东山沿海防护林中木麻黄、厚荚相思、刚果桉和湿地松4种主要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纯林和混交林成熟叶与衰老叶中的养分状况、氮磷比、养分内吸收率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叶片中的养分浓度和内吸收率一般表现为纯林高于混交林、固氮树种高于非固氮树种。这是由于混交林和固氮树种改善了立地条件,林木能够从土壤中吸收较多的养分,从而降低了二者叶片中的养分内吸收率。各林分类型成熟叶片中的氮磷比都大于14,表明这些立地条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磷限制,导致大部分林分叶片磷内吸收率(REP)大于氮内吸收率(REN),因而衰老叶中的氮磷比大于成熟叶,但成熟叶和衰老叶氮磷比之间依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林分类型成熟叶和衰老叶养分浓度、内吸收率和氮磷比在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中存在互补性,表明固氮树种和非固氮树种在养分利用方面存在差异。不同树种的营养利用策略不同,在选择造林树种时,应优先考虑叶片养分含量低而内吸收率高的“营养保存型”树种。   相似文献   
102.
不同栽培措施对红叶石楠红叶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2a生红叶石楠为材料,研究育苗方式、光照奈件、修剪强度、栽植密度、供水量、施肥量等不同栽培措施对红叶石楠红叶期及其叶片颜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红叶石楠组培苗的红叶期比扦插苗长;②红叶期随着光照强度增强而变长;③适当增加红叶石楠的修剪强度,有助于延长红叶期;④在红叶期,栽植密度越小,植株下部叶片颜色越深;⑤每隔10d左右浇一次水,有利于延长红叶期;⑥每隔10~15d施一次含3%左右的氮肥,有助于延长红叶期.  相似文献   
103.
不同球孢白僵菌菌株对星天牛幼虫的致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可用于星天牛生物防治的高致病力菌株,测定了8株球孢白僵菌菌株(Bb Ma A-01、Bb MQ-04、Bb MQ-07、Bb QZ-01、Bb QZ-02、Bb YXTR-03、Bb TK-02、Bb XJ-11)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及其对星天牛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不同球孢白僵菌菌株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和对星天牛幼虫致病力差异十分显著。采用浸渍法接种15 d后,不同球孢白僵菌菌株对星天牛幼虫累计致死率(幼虫死亡率)在70%~100%之间,其中Bb XJ-11、Bb QZ-02菌株对幼虫的累计死亡率最高,均达100%;且接种后星天牛幼虫的僵虫率(感染率)也分别高达90%、80%;致死中时(LT50)较短,分别为5.38 d、5.83d。研究结果表明Bb XJ-11、Bb QZ-02菌株对星天牛幼虫的致病力较强,同时2个菌株的生长速度快、产孢量高,故可作为防治星天牛的优良菌株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4.
3种药剂防治马尾松毛虫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1.2%苦参碱·烟碱可溶性液剂、25%灭幼脲悬浮剂、20%除虫脲悬浮剂等3种农药不同浓度处理对马尾松毛虫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2%苦参碱·烟碱可溶性液剂800倍液、1 200倍液、1 500倍液防治马尾松毛虫效果显著,防效均达到100%,可适用大面积生产性防治;25%灭幼脲悬浮剂1 500倍、2 000倍,以及20%除虫脲悬浮剂1 000倍的防效也较好,药后14d的防效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究毛竹林下仿野生栽培,竹荪个体大小、品质和产量的变化。[方法]于田间和毛竹林建立竹荪样地,测定不同出菇期竹荪鲜菇和干菇的个体大小、产量和养分含量,比较田间和林下栽培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毛竹林下栽培竹荪出菇时间晚于田间栽培,但有效采收时间增加100%,产量提高47.2%。林下栽培竹荪鲜菇粗脂肪、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比田间栽培分别高39.8%、37.0%和72.9%,粗蛋白含量比田间栽培低20.4%;林下栽培竹荪干菇粗脂肪、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比田间栽培分别高33.0%、2.9%和57.3%,粗蛋白含量比田间栽培低32.4%。[结论]毛竹林下仿野生栽培有利于竹荪产量与品质的提高,是提高竹林综合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6.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毛竹林分,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不同配比的竹炭有机肥对不同年龄毛竹株数和胸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下新竹株数较其他年龄毛竹的株数均有所增加,不同施肥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龄间仅A1、A2、A3处理中新竹株数与其他年龄毛竹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施肥处理条件下,平均胸径在不同年龄毛竹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论是新竹还是Ⅰ度、Ⅱ度、Ⅲ度竹,不同施肥处理对毛竹胸径大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7.
研究不同生态恢复措施—“参考林分”(C0)、“林果草+水平沟”(C1)、“乔灌草+竹节沟”(C2)、“油茶+等高草带”(C3)和“未治理地”(CK)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恢复后,其中C1 和C2 措施总有机碳含量分别比未治理地CK增加了51.87%和52.90% (P<0.05),达到C0 措施的48.42%和48.75%。然而,C3 措施未显著影响总有机碳含量,仅为C0 措施的29.32%。C1 和C2 措施的微生物量碳、冷水和热水浸提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显著提高,分别比CK措施增加了49.91%~78.77%、43.15%~91.11%和28.17%~108.36%,达到C0 措施的67.01%~89.47%、35.65%~57.95%和32.88%~39.21%,而C3 措施的微生物量碳和冷水浸提的可溶性有机碳略为减少,而热水浸提的可溶性有机碳增加了29.87%。土壤总有机碳与各活性碳之间以及各活性碳之间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微生物量碳、冷水和热水浸提的可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分别介于1.91%~4.73%、0.76%~2.49%和4.11%~8.16%之间。  相似文献   
108.
以3种造林方式(18 a杉木林下套种闽楠、闽楠纯林、闽楠与杉木混交林)营造的闽楠试验林为对象,分析造林2 a后幼林生长情况,利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比较不同造林方式闽楠根系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杉木林下套种闽楠的平均地径、最大冠幅、苗高、枝下高、单株总根长、总表面积、根系总体积、根深和平均根幅均最大,依次为11.60 mm、61.33 cm、115.56 cm、32.42 cm、1269.13 cm、376.75 cm^2、9.32 cm^3、47.50 cm、48.42 cm;3种造林方式下闽楠单株根总长度均在根系直径0 mm4.5 mm、0.5 mm-2的林下套种方式最适合闽楠生长。  相似文献   
109.
桉树林分改造模式对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山美水库周边8年生桉树水源涵养人工林进行间伐和套种阔叶树种改造试验,以纯林作对照,3 a后比较不同改造模式对群落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和林分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林分相比,不同改造模式林下不同层次物种的科、属、种类和数量总体上有所增加,但优势种有所变化;(2)各模式林分不同层次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虽然较原有纯林的有一定的提高,但Hurlbert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总体上差异不显著;(3)皆伐桉树林后改种阔叶树的林分地上部分生物量现存量与枝叶生物量现存量显著高于择伐桉树后套种阔叶树的林分;(4)不同阔叶树种套种后生长适宜性依次为马占相思枫香台湾相思火力楠。  相似文献   
110.
对1~3年生台湾牛樟(Cinnamomum kanehirae)幼苗日变化及光响应进行测定,研究不同苗龄台湾牛樟幼苗光合生物学特性,为台湾牛樟引种后的高效栽培和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天内不同苗龄台湾牛樟净光合速率(Pn)最高均发生在12:00,其中2年生台湾牛樟日平均Pn最高(6.64μmol·m~(-2)·s~(-1)),1年生台湾牛樟日平均Pn最低(0.40μmol·m-2·s-1)。光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1~3年生台湾牛樟Pn均出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变化范围分别在-0.78~2.75μmol·m-2·s-1,-1.67~7.44μmol·m-2·s-1和-2.00~8.50μmol·m~(-2)·s~(-1)之间。随着苗龄的增加,台湾牛樟光补偿点(LCP)和表观量子效率(AQY)均不断增加,总体变化范围分别为5.8~21.0μmol·m-2·s-1和1.2%~3.0%之间。叶片Pn与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 0.01),Pn与光合有效辐射(PAR)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