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2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2篇
  44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采用黄瓜、菠菜、大豆幼苗进行水培试验,研究其在NaCl胁迫下对氮素的吸收和累积。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黄瓜和菠菜幼苗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吸收和累积NO-3的量显著下降;而大豆几乎不受影响。以NH+4-N为氮源时,大豆对NH+4的吸收受到抑制。3种作物吸收Cl-和Na+的速率远高于吸氮速率。  相似文献   
102.
基于因子和聚类分析的保护性耕作土壤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选择12项反映土壤质量特性的定量因子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因子分析对不同耕作模式的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运用欧氏距离最短法对其进行聚类分析。12项理化及生物属性指标归纳为5个公因子:保肥供肥因子、有机质因子、容重因子、磷素因子、酶活性因子。因子得分的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模式的5个公因子优势差异明显。相比较而言传统耕作的土壤质量综合得分最低,说明在研究区保护性耕作模式条件下土壤在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方面都有所改善,土壤质量有所提高。土壤质量综合得分最高的前3种处理为隔年深松(NS2)、秸秆覆盖联合浅松、旋耕(SR2)、连年深松(NS3),说明深松、旋耕及秸秆还田与旋耕技术联合作业在改善土壤结构和培肥土壤方面优势更突出。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同一耕作措施的不同模式土壤质量差异较小,说明在本研究试验条件下,耕作措施是影响土壤质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3.
氮锌配施对不同冬小麦品种产量及锌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为比较石灰性土壤氮锌配施对不同小麦品种生长及锌营养的影响,选10种本地主要种植小麦品种,进行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测定小麦产量及锌含量。结果表明,在石灰性土壤上单施锌肥和氮锌配施对小麦产量、籽粒锌含量的影响因品种而异。单施锌肥及氮锌配施处理可显著增加土壤有效锌含量,但单施锌肥处理仅增加"西杂1号"、"武农148"、"郑麦9023"籽粒锌含量;氮锌配施增加除"小偃22"外其余9种供试小麦品种籽粒锌含量,增幅为7.3%~54.7%。单施锌肥对小麦锌累积量增加的效果不明显;氮锌配施可显著增加小麦地上部锌累积量,两季分别增加6.5%、29.8%。单施氮肥可显著增加小麦锌吸收,但其主要累积在小麦茎叶部。在石灰性土壤上,单施锌肥虽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效锌含量,但对小麦产量及籽粒Zn含量增加有限,氮锌肥配施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4.
石灰性土壤上小麦锌缺乏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而高含量的HCO3-被认为是造成缺锌的主要原因之一。本试验采用土培试验方法,选用3种小麦基因型(中育6号、S02-8、远丰998),研究了不同HCO3-浓度水平对小麦生长及Zn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HCO3-对小麦植株生长(尤其是对根系)及Zn吸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在较低浓度(15 mmol/L)条件下表现更为明显。另外,高浓度HCO3-对土壤中有效锌含量及对锌从小麦根系向地上部的转运率均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在HCO3- 30 mmol/L条件下,与未进行HCO3-处理的对照相比,土壤有效锌及锌向地上部的转运率分别下降11.1%和5.0%,表明HCO3-对小麦锌营养的影响可能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的:1) 对土壤中有效锌的钝化;2) 对小麦根系生长的抑制;3) 抑制锌从小麦根系向地上部的转运,其中前两个途径可能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总体来看,土壤中高含量的HCO3- 对供试的3种冬小麦基因型的生长及Zn吸收的抑制作用比较轻微,这可能与它们对高浓度的HCO3-具有较高的耐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5.
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栽培模式、播种密度和施氮量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子粒中锌、铁、锰、铜含量与携出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施用氮肥显著地提高了子粒产量,5种栽培模式中覆膜栽培表现出较大的增产效应,而增大播种密度在本试验条件下的增产作用较小;在30种处理组合下,4种微量元素在小麦子粒中含量的分布趋势均为铁>锰>锌>铜,表明这些元素的含量分布主要受作物自身遗传性状的控制,而人为的栽培措施的影响是有限的,不同处理组合对子粒中铁、锰和铜的含量均有显著性影响,而对锌含量未表现出明显影响;补灌栽培与覆膜栽培相比,前者能显著提高子粒铜含量,施用N肥条件下,子粒锌、铜含量均显著高于不施N肥;覆膜栽培下铁、锰携出量高于其它4种栽培模式,施用N肥显著提高了小麦子粒中锌、铁、锰、铜携出量.此外,不同栽培模式、播种密度和施氮量下土壤中有效态锌含量的变异幅度极小.  相似文献   
106.
小麦秸秆腐解对自身锌释放及土壤供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秸秆在土壤中腐解对其本身所含锌的释放及其对土壤原有锌、外源施入锌形态转化以及对微生物量锌(Mic-Zn)含量的影响,进行了为期42 d的小麦秸秆腐解室内培养试验。结果表明,秸秆在土壤中腐解时CO2-C累积释放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Mic-C)随着秸秆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秸秆自身锌含量高低以及外源施锌对其均无明显影响。土壤中无论是否添加秸秆,施入外源锌均明显增加了土壤Mic-Zn和土壤有效锌(DTPA-Zn)含量,土壤交换态锌(Ex-Zn)和松结有机态锌(Wbo-Zn)含量也明显增加;与低锌秸秆相比,高锌秸秆在土壤中腐解可明显增加土壤Mic-Zn和DTPA-Zn含量,提高土壤Ex-Zn和Wbo-Zn比例;秸秆腐解本身释放的锌主要转化为有效性较高的Ex-Zn。因此,增加秸秆还田量以及使用高锌秸秆还田能显著增加土壤Wbo-Zn比例,提高土壤有效锌含量,从而增强土壤供锌能力。  相似文献   
107.
施肥与灌水对硝态氮在土壤中残留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1,他引:3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与灌水量对春玉米和冬小麦田土壤中硝态氮分布与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春玉米收获后0~2 m土壤中累积硝态氮185.7~748.0 kg/hm2,其中1 m以上占57.9%~70.1%。由于施用氮肥而增加的硝态氮占施N量的1.8%(N 112.5 kg/hm2),50.7%(N 225 kg/hm2),56.7%(N 337.5 kg/hm2)和77.0%(N450 kg/hm2)。不施N和施N 112.5 kg/hm2时春玉米田土壤剖面没有明显累积峰;施N等于或高于225 kg/hm2时在60~80 cm土层有明显累积峰,施氮量高的峰值较高;施N 450 kg/hm2时在120~140 cm深度出现另一个累积高峰。冬小麦收获后土壤0~2 m硝态氮累积量为74.9~328.8 kg/hm2,其中1m以上占67.8%~90.7%。由于施用氮肥而增加的硝态氮占施N量的19.5%(N 112.5 kg/hm2),35.6%(N 225 kg/hm2),58.9%(N 337.5 kg/hm2)和56.4%(N 450 kg/hm2)。冬小麦田收获后土壤深层(1~2 m)没有明显的硝态氮累积,即使施氮量高达450 kg/hm2时也只在表层40 cm以上累积较多。不论是春玉米还是冬小麦,当生育期施氮量大于225 kg/hm2时0~2 m土层均有明显的硝态氮累积,施氮量高的累积量较高。施氮量是造成土壤中硝酸盐累积的主要因素,灌水量对春玉米田硝态氮的向下迁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8.
NaCl胁迫对作物幼苗氮素吸收和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黄瓜,菠菜,大豆幼苗进行水培试验,研究其在NaCl胁迫下对氮素的吸收和累积。结果表明,NaCl胁迫下,黄瓜和菠菜幼苗的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吸收和累积NO^-3的量显著下降;而大豆几乎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09.
将粗厚山羊草(6X)、牡山羊草、瓦维洛夫山羊草等D2型异源细胞质导入普通小麦,研究它们对普通小麦籽粒品质的的影响。结果表明,D2型细胞质对提高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的作用很明显;对干面筋含量的影响因品种本身含量高低而不同,对低面筋含量品种的提高作用较大;对沉淀值的影响主要因核型不同而异。认为将D2型异源细胞质导入普通小麦是一条有效的品质改良途径。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锌与杀虫剂配合喷施对小麦全粒及面粉富锌效果、蛋白质组分和人体每日吸收总锌(TAZ)的影响,阐明富锌效果存在差异的可能原因,以期为小麦农艺富锌方法提供可靠依据及高效可行的喷施方案.[方法]2016—2018年进行了两年田间试验,试验共设置了6个处理:喷蒸馏水(CK)、喷施0.1%吡虫啉(P)、喷施0.4%Z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