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96篇
  免费   851篇
  国内免费   1082篇
林业   3754篇
农学   500篇
基础科学   325篇
  3943篇
综合类   6281篇
农作物   315篇
水产渔业   510篇
畜牧兽医   1537篇
园艺   382篇
植物保护   582篇
  2024年   207篇
  2023年   783篇
  2022年   737篇
  2021年   647篇
  2020年   593篇
  2019年   691篇
  2018年   464篇
  2017年   645篇
  2016年   806篇
  2015年   726篇
  2014年   1082篇
  2013年   1051篇
  2012年   1115篇
  2011年   1064篇
  2010年   896篇
  2009年   928篇
  2008年   893篇
  2007年   702篇
  2006年   662篇
  2005年   600篇
  2004年   457篇
  2003年   414篇
  2002年   279篇
  2001年   231篇
  2000年   208篇
  1999年   181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土壤通报》2015,(5):1189-1195
粗木质残体(CWD)腐解是地上部植物残体养分向土壤输送的关键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森林土壤碳氮养分固持效率与强度。本研究选取长白山典型林木的白腐菌(Antrodiella gypsea,Ag)和褐腐菌(Fomitopsis pinicola,Fp)腐解过程为研究对象,以距倒木外缘不同水平距离的3个土壤样品作为供试材料,分析其土壤总有机碳(SOC)及总氮(TN)含量的空间分布与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近倒木处(水平距离0~30 cm),褐腐条件下SOC增量显著低于白腐菌;在远倒木处(水平距离100 cm),前者显著高于后者。就TN增量而言,褐腐条件显著高于白腐。进而表明,褐腐条件较白腐更能有效促进森林土壤碳氮养分的有效固持,从而减少植被残体矿化腐解引起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排放。  相似文献   
102.
稻田包括水稻及与其共生的昆虫、杂草、敌害生物等,是一个综合的生态系统。水稻种植过程中,稻田的许多营养物质往往被与水稻共生的动、植物所吸取,造成浪费,如果在稻田里放养鱼、虾、蟹等,则它们几乎可以食掉在稻田中与水稻争夺养分的所有生物,起到对生态系统“截流”的作用,这样既减少了稻田肥分的损失和敌害对稻田的侵蚀,促进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103.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使得细菌耐药性快速产生及传播,细菌耐药性已然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表现良好,常作为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碳青霉烯耐药菌的出现对公共卫生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产碳青霉烯酶是碳青霉烯耐药菌耐药的主要机制,因此,对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检测至关重要。目前,对于碳青霉烯酶的检测手段以表型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为主。表型检测一般易于操作,成本低廉,便于在临床进行,但在检测效率和检测用时方面差强人意。分子生物学及其他新型技术在保持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基础上能做到快速、高通量检测,但试验检测的成本高,需专业设备和人员,部分技术在碳青霉烯酶检测领域仍有待开发。当前,多种碳青霉烯酶的检测方法可针对不同的需求和目的,并没有一项检测能满足所有情况。进行检测时,试验所需时间、操作难度、经济成本等都需列入考量,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笔者通过结合当前背景,归纳总结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科细菌的检测方法,从试验特异性与敏感性、可操作性、检测时间、试验成本等方面分析比较各个方法特点,以期为之后新的检测方法的开发及现有方法的改良研究提供切入点,为临床监测与检测方案的制定和实行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4.
为在项目尺度构建土地整治农田生态系统能值分析框架,以江苏省宜兴市土地整治项目作为案例,根据设定的土地整治工程使用年限,从项目建设-使用过程和项目全生命周期2个时间维度,对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项目建设-使用过程维度,1)项目建设期大量物料投入和电力等资源输入,导致能值投入加大,能值产出下降;2)受土地整治影响,项目建设导致农田生态系统自给能力减弱,对外界经济投入依赖度增加,净能值产出率下降,环境负载率增大,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从生命全周期来看,3)由于土地整治工程的影响,各项能值指标在项目建设期出现陡增和陡降现象,随着土地整治工程竣工以及效益发挥,各项能值开始趋于平稳,并在全周期末各项指标优于土地整治前各项指标,全生命周期内预计给农田生态系统带来2.23E+19sej能值产出和60.15万美元能值-货币价值。综合而言,土地整治在项目建成后的10年内对项目区农田生态系统具有积极影响,但此后,可能将对项目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探究特殊生态脆弱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子,为科学评估其生态治理效果、优化土地利用格局、提高生态系统碳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综合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InVEST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滇桂黔石漠化片区1990—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规律及空间分异驱动因子。[结果]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城市建设蓬勃发展,石漠化治理效果良好。研究期内,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分别增加116.38%和76.40%,以石漠化裸岩石质地为主的未利用地则减少47.45%并主要转化为草地和林地;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碳储量呈波动下降趋势,2018年降至30.61亿t,较1990年减少了0.52%。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和林地的侵占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始终维持西南较高、南部次之、北部较低的空间分异特征,整体依次对应云南片区、广西片区以及贵州片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布差异受自然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共同作用,但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显著。“距离县中心”始终是影响力最...  相似文献   
106.
电能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而“电蓄能”技术对电能保障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来安县供电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国家电网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及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相关文件要求,通过在双创产业园利用电蓄能的技术优势,实现削峰填谷,保障园区电力安全可靠供应,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实现能源增值、服务增值,在满足客户多元用能需求的同时,培育公司基业长青新动能。  相似文献   
107.
森林碳汇原属于森林的自然属性,但因保护环境之所需,可以通过设定权利义务关系而实现其经济价值,从而使森林碳汇具有社会属性。随着技术的发展,通过手机移动APP如支付宝、移动银行、预约挂号平台等,这类森林碳汇在一定程度上均减少了现实中温室气体的排放。考虑到其与传统森林碳汇的不同,可称之为“虚拟”森林碳汇。应在法律上确认“虚拟”森林碳汇的物权属性,鼓励其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促使每个公民加入温室气体减排行动。这不仅能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权,而且能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以促进环境的改善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分析平原造林工程实施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方法】文章选择京承高速公路北京段沿线 10 km 范围为研究样带,基于 TM 遥感影像提取 的土地利用数据和平原造林图斑数据,运用 GIS 和景观格局分析软件分析平原造林工程实施 对土地利用格局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1)平原造林工程占用的主要是自然 质量较低的耕地,其次为林地和建设用地。平原造林工程实施前后,研究区土地用地结构 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面积增加、其他用地面积减少。(2)平原造林对研究区景观格局 有一定影响。景观尺度上,景观分布变得破碎和分散,形状变得不规则,景观分布变得不均 匀;斑块类型尺度上,耕地、园地、草地、水域和水利设施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面 积减少,林地面积增加,各类斑块变得分散和破碎,形状规则度降低。(3)研究区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造林前的 31.39 亿元提高到造林后的 31.86 亿元。【结论】平原造林工程 实施增加了研究区林地面积,提高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但也加剧了区域景观的破碎性,降 低了区域景观多样性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后期新增林地的规划选址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9.
土壤有机碳不但是土壤肥力形成、粮食生产和土壤健康的基础,而且在全球碳平衡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明晰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规律对于保障土壤健康和粮食安全、发挥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和估算方法,随后分析了全球及国家等相对较大尺度上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研究的主要进展,最后从土壤有机碳模型结构改进、驱动数据分辨率提升、不确定性量化评估等方面综合分析了未来土壤有机碳时空变化研究需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0.
保护性耕作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常规耕作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线虫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大团聚体的破坏,降低团聚体周转速率,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保护性耕作提高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耕层微生物生物量,尤其对真菌生物量影响显著;保护性耕作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团聚体中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多样性,但并未改变微生物在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保护性耕作可提高土壤线虫多度,提高原状土壤和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线虫群落的成熟度指数和结构指数,但并未改变线虫总数、营养类群、功能团及生态指数在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展望了保护性耕作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为因地制宜选取保护性耕作措施提供理论支持,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