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0篇
林业   4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13篇
  87篇
综合类   114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01.
沿海新垦区灌水和降雨条件下暗管排水洗盐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沿海新垦区土壤快速脱盐的途径,设计了3种间距(10m、15m、20m)和3种埋深(0.6m、0.9m、1.2m)的暗管排水组合处理,在灌水洗盐和降雨洗盐2种方式下,开展了暗管排水效果以及排水含盐量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埋深相同,暗管间距越小,排水量占灌(降)水量的比例越大,地下水降落速度也越快;间距相同,暗管埋深越大,排水量占灌(降)水量的比例越大,地下水降落速度也越快;暗管埋深对暗管初始排水的盐度、电导率也有一定的影响,间距相同,暗管埋深越大,初始排水的盐度、电导率也越大。该研究为江苏沿海滩涂新垦区利用暗管排水技术改良盐渍土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02.
稻作区田间水利用系数的测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主要分析了稻田田间水利用系数的内涵,介绍了目前稻田田间水利用系数的测定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测定稻作区田间水利用系数的对比实测法。对比实测法依据田面渗漏是稻田的有效耗水,而格田与沟道之间以及田埂的侧渗则是无效的渗漏。测定时,将一个格田四周田埂内侧由塑料薄膜封闭,防止侧渗,另一格田四周田埂保持原状,通过统计灌入二个格田的单位面积灌水量计算田间水利用系数。该方法避免了中间测定造成的累积误差,理论依据充分,实际操作简单,适用于稻作区田间水利用系数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3.
淮河流域是我国农作物主要种植区,为了深入认识淮河流域干旱现状及其特征、探究干旱发生规律,减少干旱对农作物造成的不利影响。以淮河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土壤相对湿度作为干旱评价指标,以2010-2019年MODIS数据为数据源,计算出表观热惯量指数(ATI)和植被供水指数(VSWI),根据地表植被覆盖度的不同,筛选出合适的ATI和VSWI指数,然后分别与实测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分别进行回归建模,得到拟合方程,最后,通过反演得到的土壤相对湿度数据来阐述淮河流域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干旱一年四季都会发生,干旱笼罩面积大小关系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②淮河流域冬小麦生长季较夏玉米生长季发生干旱的范围广;③从空间上来看,淮河流域东部、东北部、西南部的干旱范围较广,干旱的覆盖范围大小具体有:西南部和东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东北部>东南部,西南部>西北部。  相似文献   
104.
在温室滴灌条件下,利用叶绿素荧光仪研究了交替滴灌周期对番茄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Fo 随着灌水量的减少呈上升趋势,同种灌水量条件下,3种交替周期处理的Fo 大小呈现6 d>18 d>12 d的趋势。Fm、Fv 随着灌水量的减少而变小,同种灌水量条件下,12 d交替周期处理的Fm 和Fv最大。 Fv/Fm 与Fv/Fo 具有相同的趋势,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比值显著降低,同种灌水量条件下都是12 d交替周期处理的比值最大。表明适宜的交替周期能减少对番茄PSⅡ的伤害,减轻水分胁迫对PSⅡ反应中心的电子传递的影响,从而达到节水不减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5.
农村生活用水特征是测算农村生活污染负荷、设计农村污水处理工程的重要依据。以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方钱村为例,采用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苏太湖地区农村生活用水特征进行研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地区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为自来水,约占整个生活用水量的77%,自来水的人均用水量为84.7 L/d。随季节变化和温度的增加,盥洗、洗衣用水量显著增加,厨房用水量变化不大,但冲厕用水量明显降低。当地居民使用洗衣、盥洗排出的杂排水冲厕的习惯,有效减少了冲厕用的自来水量。随着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卫生习惯不断改善,自来水用量也逐渐增加。户均年收入5万~20万元,自来水用量对经济水平的刺激不敏感。25~40岁的人群,经济能力和卫生观念强,用水量明显高于其他年龄层的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106.
采用氧化还原法制备二氧化锰负载碳纳米管(Mn O2/MWNT),通过批次吸附实验研究其对所选四环素和泰乐菌素的吸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的碳纳米管相比,二氧化锰负载后显著提高了碳纳米管对四环素和泰乐菌素的吸附,约提高了5~8倍;两种抗生素在Mn O2/MWNT上的强吸附机制可解释为π-π电子交互作用、阳离子-π键作用和路易斯酸碱对作用;随着p H升高,四环素和泰乐菌素在Mn O2/MWNT上的吸附显著降低,两种抗生素所含官能团的去质子化作用,以及Mn O2/MWNT表面含氧官能团的解离,导致Mn O2/MWNT与两种抗生素之间的吸附作用减弱。可溶性腐植酸降低了泰乐菌素在Mn O2/MWNT上的吸附,而对四环素影响很小,主要原因是大分子腐植酸不能有效地与四环素竞争Mn O2/MWNT孔道内部的吸附位点。  相似文献   
107.
生物防治微生物的应用方式对生防效果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利用分离到的生防菌株T12孢子粉、有机肥吸附菌丝(菌丝吸附)和固体发酵产品(固体发酵)3种水稻纹枯病生防菌的应用方式,研究了3种应用方式对水稻纹枯病发病率、微生物数量以及水稻抗病性酶活性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应用方式的生防效果。结果表明,生防菌株T12鉴定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孢子粉、菌丝吸附和固体发酵的应用方式都能够防控水稻纹枯病,其中固体发酵应用方式的防效最好,防治率为89.5%。相较于孢子粉处理,应用菌丝吸附和固体发酵的方式能够显著(P0.05)增加水田中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菌核表面附着的木霉菌数量。水稻移栽20 d测定水稻茎秆上木霉菌数量显示,固体发酵和菌丝吸附应用方式有利于木霉菌在水稻茎秆定殖;水稻移栽60 d、100 d和130 d测定木霉菌数量表明,孢子粉处理木霉菌数量高于固体发酵处理,固体发酵处理高于菌丝吸附处理(P0.05)。水稻生育期内,对照处理立枯丝核菌数量从41 cfu-g-1增加到272 cfu-g-1,孢子粉处理和菌丝吸附处理水稻茎秆上立枯丝核菌数量低于对照处理,但均高于固体发酵处理(P0.05)。测定水稻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结果显示,3种应用方式都能够诱导水稻产生抗性,相较于孢子粉处理,菌丝吸附和固体发酵处理能够在水稻生育期内持续诱导水稻产生抗性。棘孢木霉T12菌株固体发酵产品的应用方式更有利于对水稻纹枯病的生物防控。  相似文献   
108.
围绕时空亏缺滴灌对设施栽培番茄的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番茄全生育期内,水分亏缺均会降低番茄的阶段耗水量及全生育耗水量;30% ET0处理在苗期和开花坐果期节水22.61%、22.90%,节水效果最明显,但减产34.55%、44.13%.50%ET0处理也是苗期和开花坐果期节水最明显,节水为17.20%、15.69%00,但50%ET0的各处理减产只有1.33%~7.66%,番茄减产不明显.50%ET0和30%ET0处理均为结果后期产量最大,为32 357.5、37 323.5 t/hm2接近对照;与其他水分调控处理相比,50%ET0灌水量的结果盛期处理对番茄果实的有机酸、可溶性固形物、Vc的含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9.
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垂向分布特征及迁移转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解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变化特征和迁移规律,选取太湖柱状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定Cd、Pb、Cu、Cr 4种重金属的总量及赋存形态,分析重金属在垂向上的分布状况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金属Cd、Pb、Cu、Cr的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并在1950年和1980年出现拐点,其中1980年污染最为严重;湖区分布特征表现为西北部梅梁湾、竺山湾和贡湖湾的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湖心次之;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均以残渣态为主,Cd、Pb、Cu、Cr的残渣态分别占59.74%、81.67%、77.81%、97.56%,除残渣态外,Cd和Cu的可交换态含量较高,分别占15.81%、13.62%,而Pb的铁锰化物结合态所占比例较高,平均为11.36%。通过计算淋失比可知,重金属在上层沉积物中的迁移率较高,而下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较稳定,迁移性较弱;分析重金属的形态迁移可知,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可交换态较多,由细颗粒物质等吸附直接沉淀在表层沉积物中,随着泥沙的运动逐渐向下迁移;随着沉积物中铁锰化物的积累、AVS(酸可挥发性硫化物)积累等环境条件的变化,可交换态向铁锰化物结合态、有机物及硫化物结合态转化。  相似文献   
110.
摘要:本文从承载力的概念出发,在总结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对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特点和评价方法的研究程度进行了评述。分析了水环境承载力的特点和评价方法后,指出现有评价方法的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今后水环境承载力需加强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