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4篇
植物保护   9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在河北廊坊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对种植不同抗性小麦品种情况下6种杀菌剂防治白粉病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6种杀菌剂中18%烯肟菌酯·氟环唑SC和20%烯肟菌酯·戊唑醇SC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上的田间小麦白粉病防效均显著优于20%三唑酮EC, 所有供试杀菌剂同一使用剂量下在高抗品种‘保丰104’上的防效要显著高于感病品种‘京双16’上的防效, 甚至较低剂量施药水平下(105 g/hm2)在‘保丰104’上对白粉病的防效要高于或显著高于高剂量施药水平下(150 g/hm2)在‘京双16’上的防效, 但参试的多数杀菌剂同一施药量情况下在中感品种‘众麦2号’和高感品种‘京双16’上的防效无显著差异。该研究说明以抗性品种为基础, 结合使用合适的杀菌剂, 可有效减少杀菌剂施用量, 此研究结果可为杀菌剂的减量施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2.
 为明确近年来安徽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及其变化,利用41个鉴别寄主对安徽省2010、2015和2019年小麦白粉菌群体进行了毒性监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病菌群体对抗性基因(组合)Pm3cPm5aPm7Pm19Pm3dPm17Pm6Pm1aPm3aPm3fPm8Pm1+2+9Pm3e的平均毒性频率大于70%,表明这些抗性基因或组合在安徽省小麦生产上已丧失抗性,不能在抗病育种中继续使用;对Pm12Pm21Pm16Pm1cPm35Pm13Pm2+MLD的毒性频率小于20%,这些抗性基因(组合)仍具有良好的抗性,可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安徽省小麦白粉菌毒性数据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5和2019年病菌群体毒性结构总体上可看成一个群体,但年份间病菌群体毒性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应加强安徽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的持续监测工作。研究结果对安徽省小麦白粉病的抗病育种及品种的合理布局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3.
 为明确黄淮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茎基腐病的抗性水平、不同抗性指标的相关性,以及茎杆和籽粒中镰刀菌毒素积累情况,在采用苗期茎基部滴注法和成株期混合播种法进行抗性鉴定的基础上,本研究还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测定了小麦茎杆和籽粒中6种常见镰刀菌毒素的含量。结果表明,供试的20个小麦品种中,苗期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的分别有‘百农207'等4个、‘郑麦7698'等7个、‘周麦18'等 4个和‘矮抗58'等5个,分别占20%、35%、20%和25%。成株期表现抗病、中抗和感病的分别有‘周麦18'和‘中麦895'共2个、‘济麦23'等 8个和‘矮抗58'等 10个,分别占10%、40%和50%。抗性鉴定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苗期和成株期抗性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毒素检测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籽粒中均未检测到毒素,茎秆中均检测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玉米赤霉烯酮(ZEN)及隐蔽型真菌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葡萄糖苷(D3G),含量分别为4.03~17.65 mg·kg-1、0.09~1.28 mg·kg-1和1.93~16.82 mg·kg-1。根据研究结果,认为‘矮抗58'和‘郑麦7698'可作为感病和中抗对照品种。本研究结果为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评价、抗性品种培育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4.
河南省西部山区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揭示河南省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结构、起源及进化关系,采用简单重复序列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和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河南省西部山区4个小麦产区的35个小麦白粉菌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ISSR和AFLP分析均将35个菌株分为3个组,组Ⅰ包括来自卢氏和灵宝的大部分菌株;组Ⅱ包括来自栾川、卢氏和巩义的菌株;组Ⅲ由4个地区的个别菌株组成,同时包含1个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获得的菌株。ISSR分析出菌株遗传距离分布在0.0139~0.6592之间,扩增多态性比率为64.83%,各菌株间的Shannon指数为0.2749;而AFLP分析所得的各菌株遗传距离变化幅度在0.1257~0.9322之间,扩增多态性比率为82.68%,各菌株间的Shannon指数为0.5100。可见,河南省小麦白粉菌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所用的2种方法均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AFLP分析小麦白粉菌群体表现出更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05.
植物白粉病的化学防治进展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对植物白粉病的化学防治历史和发展进行了综述 ,同时介绍了一些重要的药剂及其作用机制 ,并讨论了白粉病化学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6.
对2004年5月11~1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15届国际植保大会的学术交流进行了回顾,总结出目前国际植物保护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大会取得的几点共识.对照国际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国内研究的优势领域及尚未能充分展开或需要加强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7.
回归正交设计在药剂防治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农业科学试验中,经常采用随机区组、拉丁方等单因素设计,或者采用裂区和正交等多因子设计,然后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找到较好的处理就算达到目的。但这没有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及最优组合,于是人们就利用回归的方法建立起模型。但这种回归分  相似文献   
108.
80年代以来,河南省小麦白粉病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病害初侵染源的明确是研究流行规律、预测预报和制定防治策略的重要一环,为此1987和1988年作者在河南省南阳地区对小麦白粉菌无性世代的越夏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987年在平原地区(海拔120-130米)的南阳县官庄乡和新野县城郊,于麦收后在麦茬玉米地边种植2-3平方米的感病品种小麦各1处,8月中旬对这些麦苗和地边、地内、麦场等处的自生麦苗是否有白粉病进行仔细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播种的感病品种麦苗或是地边、地内、麦场等处的自生麦苗(每处调查1000多株)都未发现白粉病。同年8月12日在丘陵地区的南召县荞端乡从海拔320米至780米处有自生麦苗的场所进行了调查,结果在海拔630米以上地区多数麦场的自生麦苗上发现新鲜的小麦白粉病菌分生孢子。详见下表。  相似文献   
109.
由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TCK)引起的小麦矮腥黑穗病是对小麦危害极大的一种病害。国际上有15个国家包括中国把其列为检疫对象。基于中美小麦贸易和检疫的需要,对小麦矮腥黑穗病在我国传入和定殖的风险研究一直是两国科学家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介绍了此病害在风险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0.
 采用拌种离体叶段法测定了2002年采自北京、江苏、山东、山西、河北、新疆和四川7省市部分麦区的109个小麦白粉病菌菌株对三唑酮和苯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菌群体对三唑酮敏感性EC50平均值是63.70 μg/mL,平均抗性水平为30.48倍,最高抗性水平达142.97倍。其中江苏、山东、四川三地的菌株抗药性水平明显高于河北、北京、山西和新疆。同时测得病菌群体对苯氧菌酯的敏感基线EC50值为85.82μg/mL,且白粉病菌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苯氧菌酯和三唑类杀菌剂三唑酮之间无交互抗性。该结果可为这两类杀菌剂在生产上的合理应用和抗药性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