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49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研究不同比例海淡混合水4年灌溉对库拉索芦荟全叶鲜重、叶片含水量和叶片中可溶性糖、多糖和芦荟甙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25%海水灌溉下,芦荟的全叶鲜重与对照(淡水)差异不显著,50%、75%和100%海水灌溉下的全叶鲜重显著下降,分别较对照降低11%、28%和46%。10%、25%、50%、75%海水灌溉下,芦荟的全叶干重与对照(淡水)差异不显著,100%海水灌溉下的全叶干重显著下降,较对照降低14%。CK、10%、25%、50%海水处理的地上部含水量之间差异不显著,75%、100%海水处理下,其地上部含水量显著下降。在地上部不同叶位的叶片中,老叶随着海水胁迫强度的增加,其含水量下降幅度较大,而幼叶和中部叶含水量下降幅度较小。海水灌溉处理下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淡水灌溉处理,在海水灌溉各处理间,随海水比例增大,芦荟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呈逐渐显著增加趋势,经过4年比例海淡混合水连续灌溉,芦荟叶片中多糖含量与淡水灌溉处理没有显著差异,但芦荟甙含量随海水灌溉强度的增加而增加,75%海水处理达最大值。不同比例海淡混合水灌溉芦荟的试验是可行的,可以节约淡水,并在一定的海水稀释配比下(75%海水)可以提高芦荟的主要药用功效成份芦荟甙的含量。  相似文献   
102.
半干旱地区海水灌溉下滨海盐土水分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东莱州进行海水与淡水混合灌溉田间小区试验,发现高海水比例灌溉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明显的保水作用,海水灌溉下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如下:(1)在半干旱地区,0-50cm土体土壤含水量主要受灌溉,降雨及蒸发等因素的影响,但从表层到下层,变化越来越小;随着灌溉水中海水比例的增加。0-50cm土体土壤水吸力逐渐降低,土壤含水量逐渐提高,土壤保水能力提高了40%-60%。(2)不同比例海淡水混灌(A.0:1;B.1:9;C.1:3;D.1:1),使不同剖面的土壤水吸力产生明显的变化;除30cm土层土壤水吸力以处理B最大外,5,15和50cm土层土壤水吸力大小均依次为处理A、B、C、D。(3)各灌溉处理6-8h后土壤水吸力均下降到最低点;70-80h,在5-15cm土层A、B两处理土壤水吸力增幅变大;灌溉后48h处理A、B与C、D与5cm土层土壤水吸力开始产生显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加大,而15cm土层,这种差异始于灌溉后60h,30cm土层各处理间土壤水吸力在灌溉后7-8d内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3.
海涂人工湿地不同利用方式能值特征与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涂人工湿地进行单一养殖、种养复合(田菁水植养鱼)、种养结合(鱼养在四周沟塘,田菁旱植在中央的滩面上)试验,3年(1999至2001)的试验结果表明:根据评判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3个指标[1]进行能值特征分析,发现合理的种养复合模式能值产出率(Yr)、净经济效益(Np)与系统贮存能值增加分别是单一养殖的l.36,l.35和l.71倍。在经济反馈投入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种养复合的经济收入、总能值产出均比单一养殖高,从而反映出人工湿地种养复合模式的高效性与可持续性。对3种利用模式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种养复合模式田菁长势与产量均优于种养结合,其田菁根瘤鲜重与田菁籽产量分别为种养结合田菁的20倍和l.3倍;种养复合水体的全磷、全氮、水体高锰酸盐指数(CODMn)、叶绿素a、水体透明度均比单一养殖高,表明种养复合下的水体环境更适应于某些鱼类生长;种养复合下滨海盐土脱盐率、全氮与有机碳在0~20cm土层的增幅分别为单一养殖的1.25,l.62和2.57倍,表明种养复合模式更有利于滨海盐土肥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4.
研究了浒苔对Pb2+的生物吸附能力及不同浓度Pb2+对浒苔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比值、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暴露72h后,浒苔对Pb2+的去除率平均为(84.44±0.99)%,本试验范围内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叶绿素a、b含量在Pb2+不同质量浓度处理下呈现一定波动,但叶绿素a/b的比值变化不大。可溶性糖含量与空白对照相比总体上增加,而蛋白质含量总体上略有减少,但两者均有随着Pb2+质量浓度不断上升先升后降的趋势。浒苔对Pb2+具有较好的去除率和一定的生理抗性,可以用作低质量浓度含铅废水的去除。  相似文献   
105.
一株文蛤弧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病的文蛤中筛选到1株菌株MP-1,对其进行了常规的生理生化鉴定及16SrDNA鉴定。从形态、生理生化、系统发育学、16S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等方面分析,菌株MP-1可以鉴定为弧菌属(Vibrio)溶藻弧菌,暂命名为Vibrio Alginolyticus.MP。  相似文献   
106.
高校校办产业经历了十几年的艰苦摸索和不懈努力 ,逐步发展壮大 ,特别是以开发、转化、推广科技成果和实现技术创新为主要任务的高校科技产业的兴起 ,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及高校深层次的改革。我们不能再以传统的眼光把校办产业只看成是弥补学校教学与科研经费不足、改善教职工待遇的一种资金来源 ,在逐步完善的市场机制下 ,校办产业必须作为独立经营主体 ,才能获得更大发展。随着关键性的战略资源———知识———日益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高校校办产业的优势更加突出。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如何做好校办产业的管理工作 ,很值…  相似文献   
107.
滨海盐土水、旱生境下田菁生长及其对盐土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蓄淡养鱼改良滨海强度盐渍化土壤^(1)和种植田菁改良盐土已被广泛报道。为把有效的改良途径组装为一体,产生生态叠加效应,从1991年开始,在江苏滨海中度盐渍化土壤进行田菁水植养鱼改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中度盐渍化土壤中田菁上田菁 水植养鱼复合处理其盛花期水植田菁根鲜重是旱作的10倍,根瘤鲜重是旱作田菁的15倍以上;田菁籽产量是旱培单作田菁的1.5倍以上。2.田菁 水植养鱼复合处理土壤脱盐效果明  相似文献   
108.
胡凡波  隆小华  刘玲  刘兆普 《土壤学报》2011,48(5):1044-1050
在温室沙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浓度外源NO供体硝普钠(SNP)对50 mmol L-1NaCl胁迫下长春花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和生物碱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用0.05~2.0 mmol L-1 SNP缓解50 mmol L-1NaCl胁迫中,0.1mmol L-1 SNP缓解效果最好,长春花幼苗的鲜重、干重、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分别较S1(50 mmol L-1NaCl)处理显著增加18.8%、13.9%、20.7%、19.1%、8.5%和32.6%,而细胞间隙CO2浓度(Ci)较S1处理显著降低10.3%。(2)当SNP浓度增加到0.5mmol L-1时,色氨酸脱羧酶(TDC)活性、吲哚总碱、长春碱、长春质碱、长春新碱和文多灵含量均达到最高,分别较S1显著增加33.4%、26.9%、32.3%、27.4%、68.8%和50.2%。综上所述:在50 mmol L-1NaCl胁迫下,0.1 mmol L-1SNP对提高光合作用,促进生长,增加生物量的作用最显著;而0.5 mmol L-1 SNP则对提高TDC活性,促进吲哚总碱和4种主要生物碱合成积累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09.
莱州湾利用海水资源灌溉菊芋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于2002年在半干旱的山东莱州地区,利用海水资源进行了大田灌溉菊芋的试验,结果如下:(1)0~60cm土层内,Na 、Cl-明显地向土壤底层迁移;(2)菊芋的茎部具有明显的贮Cl-、Na 能力,在高比例(海、淡水体积比)矿化水灌溉下菊芋整个植株对K 具有较高的选择吸收性;(3)菊芋地上部和块茎产量在灌溉水中海水比例为30%的情况下,没有减产趋势,在50%海水灌溉下减产幅度分别为37%和32%;(4)利用海水资源对菊芋进行灌溉不影响其块茎中菊糖的含量,菊芋块茎中菊糖含量范围为40%~65%。  相似文献   
110.
1992年开始围田囤蓄养殖,对海涂大面积引咸蓄淡高位养殖系统中池水和底泥盐份变化进行了动态研究。由1996年至2005年的测定结果表明:(1)以Na-Cl型高矿化河水(>3.5 g L-1)为抽提补充池塘水源,同时雨季池塘大面积囤蓄降水,池塘水体盐份浓度由3.67 g L-1下降至2.28 g L-1。(2)池塘底泥盐份逐年降低,1 m剖面底泥盐份由3.22 g kg-1下降至1.06 g kg-1;回归统计底泥盐份与Na+、Cl-离子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3)利用指数曲线模型预测底泥脱盐趋势,获得的后续每2 a脱盐预测值分别为δ2007=0.824g kg-1,δ2009=0.638 g kg-1,为后续旱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