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48篇
  35篇
综合类   7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为研究不同生育期水肥因素对生姜生长指标、光合作用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以云南小黄姜为试材,对生姜不同生育期(发棵期和根茎膨大期)进行灌水处理和施肥处理设计试验,通过测定生姜的株高、分枝数和茎粗、光合等数据,分析其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施肥量相同时,适当的水分亏缺有利于生姜的生长;含水量相同时,高肥会使得生姜的植株较高、分枝数较多、茎粗较粗,低肥处理呈相反结果;灌溉水量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施肥定额的影响。在发棵期,灌水上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60%~80%,施肥(N、P_2O_5、K_2O含量均为15%的复合肥)300 kg/hm~2的生姜分枝数和茎粗略高于其他处理,叶片的光合速率最高,在此条件下的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分别为2 737.37 kg/hm~2和3.76 kg/m~3,有利于生姜生长。  相似文献   
102.
云南省耕地自然质量等流域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的首要问题是明确耕地自然质量状况,掌握其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以云南省129个县农用地分等省级数据为基础,结合该省流域分布现状,分析了全省耕地自然质量等别、质量等级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省耕地自然质量等呈典型偏正态分布,以6—11等为主,占比高达67.69%;伊洛瓦底江流域耕地随自然质量等别变化呈波浪式起伏分布,其他流域耕地自然质量等别均呈偏正态分布。(2)云南省耕地自然质量等总体水平趋于中等偏低,其平均等为9.8等。伊落瓦底江流域耕地平均自然质量等最高,为12.7等;金沙江流域最低,为8.9等;优等地平均自然质量等最高,为24.1等;低等地最低,为6.0等。6大流域耕地自然质量等级平均等发展趋势与全省平均等一致。(3)云南省耕地以中、低等地为主,所占比例高达88.29%,其中金沙江流域分布中、低等地比例最高,红河与南盘江流域则主要分布中等地;优等地主要分布在金沙江流域,占流域耕地总面积76.38%,但仅占全省0.81%;高等地除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占比较高外,其他5大流域分布占比相对均匀。  相似文献   
103.
为了探求4种不同参照作物需水量(ET_0)计算方法在云南省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区的适用性,根据云南省丽江气象站1980~2005年的气象资料,以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结果为参照标准,通过Makkink公式、Hargreaves公式和Priestley-Taylor公式计算了ET_0,分别对每个公式所得的年值和月值的绝对偏差、平均偏差和相对偏差等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3种公式的计算精度排序为Makkink公式Priestley-Taylor公式Hargreaves公式。为了探究出更适合该地区计算ET_0的方法,建立回归方程,提出了适合云南地区ET_0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4.
基于云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土壤改良利用的土壤地带性分区为角度,通过采用空间叠加分析与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全省耕地利用等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云南省砖红壤、赤红壤、山原(地)红壤地带的耕地利用等广泛分布在2—5等,7等以上较少,黄棕壤与棕壤地带的耕地利用等分布在1—6等;(2)各土壤地带中耕地平均利用等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且在同海拔梯度上黄棕壤与棕壤地带的耕地平均利用等均小于其他土壤地带;(3)砖红壤和赤红壤地带中的耕地平均利用等随纬度增加而递增,山原(地)红壤、黄棕壤与棕壤地带的则减小。该研究可为云南省的土壤改良利用、土地整治、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5.
为研究计算作物系数寻找到简单便捷方法,通过便于测量及具有地域差异性的植株高度来计算作物系数经验公式研究提供一定基础;同时为云南地区马铃薯植株精准灌溉制度提供研究基础及其参考。通过滴灌条件下大田种植马铃薯试验研究方法,试验数据拟合植株高度与FAO-56修正K值、实测K值的模型,分别为四次多项式和三次多项式,马铃薯植株高度与实测作物系数多项式更简单且拟合度更高;分析马铃薯植株高度变化速率最快时期分别与FAO-56修正K值和实测k值最大时期相差天数,为3 d。得出:(1)在今后研究简单作物计算中,植株高度是一个主导因变量,它能解决FAO-56 K值的地域差异性,用植株高度计算K值将会更接近实测K值及其计算式会更简单,为简单方法提供依据。(2)通过FAO-56修正K值研究马铃薯作物需水及其灌溉制度,在灌溉时间上,通过FAO-56计算出来确定的灌溉时间,尤其是在马铃薯需水关键期,应提前3 d进行灌溉。  相似文献   
106.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烟叶质量评价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建立一个满足卷烟工业配方需求的烟叶质量评价模型。选取来自中国、美国、巴西、津巴布韦的37个烟叶样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评吸鉴定,同时由卷烟配方专家对样本数据进行工业评分;使用前3个主成分与工业评分的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由此生成回归方程为烟叶质量评价模型Total=1.045 PC1+6.357 PC2-5.461 PC3-159.185,使用红塔烟叶质量数据库中的数据对此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有效率达到81.18%,可以作为卷烟配方的辅助工具使用。  相似文献   
107.
针对云南省第一轮《农用地分等规程》中未将海拔作为分等因素的情况且缺少县域尺度海拔对耕地自然质量等影响的变化特征研究,以陆良县为研究区域,采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明不同海拔对耕地自然质量等影响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总体上,陆良县水田、水浇地、旱地自然质量等均与海拔变化呈现线性相关关系,随海拔的升高而呈现降低趋势。(2)海拔低于2 000m区域三者平均自然质量等均相对较高,为9.3~10.9等;海拔高于2 000m区域三者平均自然质量等均相对较低,为10.0~11.8等。因此,县域尺度海拔对耕地自然质量等影响的变化特征规律明显,研究成果可为完善农用地分等理论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8.
毛管埋深对地下滴灌线源入渗土壤水分运移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试验,对地下滴灌土壤水分分布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在流量和灌水量一定的情况下,无论是在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上,随着毛管埋深的增加,湿润锋运移的速度减慢,且湿润锋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运移距离也随着埋深的增大而减小。对于同一埋深而言,滴头二侧的含水率分布对称;对于不同的埋深,埋深越大,在距滴头一定距离内,含水率越高,并且随着滴灌带埋深的增加,湿润体饱和区域在不断增大,特别是在垂直方向上。  相似文献   
109.
2010年11月至2014年10月,采用提前拟定问题及答案选项,随机问卷调查和现场交谈的方式,对云南省昆明、曲靖、大理等12个地州92个县进行了水土保持意识调查,调查覆盖面达72%。共调查32 514人,涉及高中生、大学生、高中及以下教师、大学教师、农民、商贩、工人、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群体,获取问卷9 835份,现场交谈笔录22 679份。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全社会对"水土保持或水土流失"知之甚少,总体水土保持意识比较淡薄。针对此,提出了努力提高全民的教育水平与文化素质、加强中小学阶段的"水土保持意识"教育及强化水土保持宣传普及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0.
为研究西南岩溶山区典型石漠化小流域治理效果,进一步探索和完善云南省石漠化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在云南省水文水资源局与云南省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开展工作的基础上,以宣威市吉科石漠化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理效果进行了监测评价。调查监测表明:梯地的径流系数、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坡地的14.5%和0.98%;坡改梯后并经种植结构调整,单位面积农业净产值是治理前的4.23倍;坡改梯的间接经济效益也非常显著,仅劳工投入就可节省2 787.2元/hm2;当地民众的水土保持意识明显增强,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