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81篇
  免费   751篇
  国内免费   1684篇
林业   1047篇
农学   2987篇
基础科学   965篇
  1260篇
综合类   11544篇
农作物   2193篇
水产渔业   230篇
畜牧兽医   2540篇
园艺   942篇
植物保护   508篇
  2024年   127篇
  2023年   489篇
  2022年   618篇
  2021年   590篇
  2020年   671篇
  2019年   638篇
  2018年   403篇
  2017年   643篇
  2016年   762篇
  2015年   933篇
  2014年   1154篇
  2013年   1374篇
  2012年   1676篇
  2011年   1628篇
  2010年   1181篇
  2009年   1238篇
  2008年   1459篇
  2007年   1210篇
  2006年   1044篇
  2005年   1114篇
  2004年   602篇
  2003年   587篇
  2002年   414篇
  2001年   475篇
  2000年   376篇
  1999年   297篇
  1998年   293篇
  1997年   289篇
  1996年   283篇
  1995年   251篇
  1994年   253篇
  1993年   177篇
  1992年   189篇
  1991年   165篇
  1990年   151篇
  1989年   161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48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65年   18篇
  1958年   8篇
  1957年   34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8篇
  1953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侯再宣 《贵州农机化》2020,(1):40-43,56
理工类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是学校学科专业设置的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学必须选择切合的模式。从贵州理工学院思政课教学实践看,应从教学体系设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交流研讨、网络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师资力量"六位一体"来对思政课教学进行创新变革。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弱筋小麦是制作饼干糕点类食品的原料,其烘烤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蛋白质的质和量。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GPC,%)不仅由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还受到气候、土壤、栽培措施等影响。明确江苏省弱筋小麦适宜种植区域以及其地理、气候影响因素,可为江苏弱筋小麦的种植区划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2年江苏省小麦品质抽样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利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重要性指标,结合单组率Meta分析及其亚组分析,探究地理位置及气象因子对江苏省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GPC)达到弱筋小麦标准可能性的影响。【结果】2个年度江苏省小麦GPC平均值为13.92 %,其中2018年、2019年小麦GPC变幅分别为11.06%—18.09%、10.20%—16.50%,平均值分别为14.52%、13.33%,GPC<12.5%的样品分别占比10%、29.71%。从地理分布看,江苏的东南沿湖沿海地区小麦GPC达到弱筋小麦标准的可能性最高,达标可能性最高可达92%,其次是江苏东部沿海地区以及江苏西北部沿河一带。种植地距离一级河流和湖泊或者海岸线的最短距离为20—30 km时,达标可能性相对较高,为23.95%。从气象因子方面看,生育前期特别是出苗期和拔节期,降雨量对江苏弱筋小麦的形成影响较为重要;生育后期尤其是开花期以及灌浆期后期,积温对小麦GPC的影响更重要;且出苗和拔节期的日照时数及开花期的降雨量对江苏弱筋小麦的形成亦很重要,其中,江苏小麦GPC达标弱筋小麦标准的可能性与出苗期的降雨量呈正相关,而与出苗和拔节期的日照时数、拔节期的降雨量以及灌浆后期积温则呈负相关。【结论】江苏弱筋小麦适宜的种植范围受到水系分布与气象因素的共同制约,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东南沿海沿湖地区。在出苗、拔节期降雨量和开花灌浆期积温适宜的情况下,西北沿河一带的小麦GPC也可达标弱筋小麦标准。品质区划应重点考虑地理位置(水系分布等)和气候分布。  相似文献   
103.
试验结果表明,处理N3P2K2(11号)折合产量1690.5kg/hm2,居产量第1位;处理N2P3K2(7号)折合产量1685.7kg/hm2,居产量第2位;处理N2P2K3(10号)折合产量1676.2kg/hm2,居产量第3位;处理N2P2K2(6号)折合产量1666.7kg/hm2,居产量第4位;处理N2P2K1(9号)折合产量1661.9kg/hm2,居产量第5位。对其N、P2O5、K2O比例加权平均分析,得出产量居前5位处理的N、P2O5、K2O加权平均比例为N:P2O5:K2O=1:0.64:0.47。建议环县甜水镇及环县荞麦主产区乡镇大力推广荞麦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参考应用这一荞麦配方施肥标准。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为明确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Verticillium Dahliae Asp-f2 Like,简称VDAL)对冬小麦旗叶面积、花后光合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于2017-2018和2018-2019年两个小麦生长季,以强筋冬小麦品种藁优2018为材料,在河北藁城设置大丽轮枝孢激活蛋白种子包衣,并在大田条件下设置春三叶(倒四叶)露尖(S3)、春四叶(倒三叶)露尖(S4)、春五叶(倒二叶)露尖(S5)、春六叶(旗叶)露尖(S6)以及孕穗期(SB)叶面喷施VDAL和全生育期不喷施VDAL(S0)6个处理,以不包衣且不喷施为对照(CK),分析了VDAL对小麦旗叶面积、花后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S4和S5处理显著(P<0.05)增加了旗叶的长或宽,从而增大了叶面积。S4、S5和S6处理可以维持旗叶花后较高水平的净光合速率。各喷施处理的籽粒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CK相比,两年间S4处理的籽粒产量均显著(P<0.05)提高,2018-2019年,S5处理的穗粒数和籽粒产量也显著(P<0.05)提高。综上,采用VDAL种子包衣,并于春生4~5叶龄喷施VDAL,可以增加旗叶面积和旗叶花后净光合速率,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7.
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重要病害,是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云南春作马铃薯上普遍发生,且危害较重,给当地马铃薯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减轻马铃薯晚疫病对马铃薯生产造成的损失,试验研究了11种药剂7种药剂组合(包衣剂+保护剂+治疗剂)通过播种期种薯包衣,现蕾期叶面喷施一次保护剂,发病初期和发病中期叶面各喷一次治疗剂的方法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结果表明,药剂组合种薯包衣+甲霜·锰锌+氟吡菌胺·霜霉威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达到60.99%,增产率176.28%,增效率152.27%;其次是种薯包衣+霜脲·锰锌+氟吡菌胺·霜霉威组合,防治效果达到60.15%,增产率173.20%,增效率150.55%。这2个药剂组合对马铃薯晚疫病均有极显著的防治效果,增产增效明显。  相似文献   
108.
为探究不同树龄对‘早酥’梨树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以3~6年生的‘早酥’‘红早酥’为试材,测定了叶绿素含量、最大荧光(Fm)、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能转换速率(Fv/Fm)等荧光参数。结果表明,树龄的增加对‘早酥’和‘红早酥’的叶绿素含量、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等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树龄为6年时其荧光特性最好。2个品种相比较,‘早酥’的光合性能要优于‘红早酥’,更适宜在本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9.
为探索快速高效测定大麦籽粒中抗性淀粉含量的方法,利用衰减全反射中红外(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mid-infrared spectroscopy,ATR-MIR)和近红外(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光谱技术,分别用3种不同方法进行预处理,建立大麦样品的抗性淀粉含量快速测定红外模型,通过不同预处理预测模型的校正和内部交叉验证结果的比较,依据决定系数(r)和均方根误差(RMSE)筛选出基于ATR-MIR和NIR光谱的最佳预测模型,再对最佳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表明,经基线位移校正+范围归一化(BOC+RN)预处理后的PLS模型为最佳ATR-MIR预测模型;经标准正态变换+Savitzky-Golay法一阶求导(SNV+1thD)的预处理模型为最佳NIR预测模型。用验证集材料对BOC+RN和SNV+1thD最佳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外部验证,光谱预测值与化学测定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两种方法均可以用于大麦籽粒抗性淀粉含量测定;ATR-MIR光谱比NIR光谱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10.
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叉地带,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为了给研究东西方物质和文化交流在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作用提供实物证据,对甘肃民乐东灰山和西灰山现有材料采用遗址剖面土壤样本浮选、分拣、鉴定和理化分析方法,以现代作物种子为对照,确定遗址炭化作物籽粒的种类、性状差异及年纪。结果显示,东灰山遗址发现了炭化小麦、大麦、谷子(粟)、糜子(黍、稷)、黑麦、荞麦和燕麦籽粒,以及胡桃壳、枣核等;西灰山遗址发现了炭化小麦、谷子、糜子和大麦籽粒;两个遗址的作物种植结构基本一致。东灰山和西灰山发现的作物以小麦最为古老,距今在3 800~3 600年之间,西灰山小麦种植历史稍早于东灰山。在新石器晚期至青铜器时代,河西走廊的粮食生产已有比较合理的作物种类结构,包括小麦、大麦、谷子、糜子、黑麦、荞麦和燕麦等。炭化小麦籽粒较小,且大小不均匀,说明人工选育程度低。如对东灰山和西灰山作物和植物遗存开展系统性发掘,可能还会有更多新发现或新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