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36篇
林业   207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3篇
  196篇
综合类   208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28篇
畜牧兽医   97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49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01.
尼加拉瓜废弃农田次生演替后的土壤种子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量分析了被废弃4年、9年和14年的农田地上派生的次生林土壤中种子组成和密度,从而检测在次生林演替形成过程中,土壤种子库是否能随着植物种群的集成而集成。分别在废弃了4年、9年和14年的农田地里(15cm×15cm样方、9cm土层深),掘取了18,37和48份土壤样品。在废弃了4,9和14年的农田地上,分别发现了3,5和9个物种。在这些不同的生命形态中,在9年和14年的迹地上,土壤种子树木占主要成分,分别为60%和33%,而4年废弃迹地主要被非木本植物所占领。三块废弃地里,4年废弃迹地植物种子的总数为327粒,相应可发育的种子密度为141粒/m2,14年废弃迹地种子的总数为46粒,相应的可发育种子的密度为26粒/m^2,指明种子数、种子密度随废弃地龄成下降趋势。在9年和14年龄废弃地上,土壤种子植物种类与立地木本植物种类的相似度较低,而4年龄地上两者比较则完全不同。我们认为:土壤种子库的物种构成是在次生演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是,所获得的总体种子密度太低,仅仅依赖于这些种子来实现树木自然再生是不可靠的。为了加快这些废弃地次生林的恢复,既要依靠自然集成的土壤种子库,还需要通过直播、所需物种的强化种植和设定人工生长环境以利于种子传播。  相似文献   
102.
北京山区黑桦天然次生林不同种群的格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2006年6月对北京八达岭林场0.5 hm2黑桦天然次生林样地的调查结果,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群落内主要种群和黑桦种群各龄级个体在不同尺度下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黑桦和蒙椴种群单种格局在研究的空间尺度范围内呈显著的集群分布,元宝槭种群在小尺度上呈集群分布,在较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②主要树种之间存在种间关联,重要值最高的黑桦和蒙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此群落组成和结构不稳定,正处于植被演替阶段。③黑桦种群各龄级木的分布格局随树龄的增加,由集群分布逐渐趋向于随机分布。④黑桦种群相邻龄级木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是正相关关系,而不相邻龄级木之间的关系多为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3.
黔西北喀斯特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研究了黔西北喀斯特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草本群落阶段、藤刺灌丛阶段、灌乔林阶段、次生乔林阶段和顶级群落阶段的物种多样性,分析各阶段群落的物种组成,应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各阶段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在植被演替过程中,乔木层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在藤刺灌丛阶段达到最大值,以后随着乔木树种的发展而迅速下降;苹本层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不同阶段上升后下降,藤刺灌丛阶段达到峰值,顶级群落阶段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在草本群落阶段最高,且在藤刺灌丛阶段、灌乔过渡阶段及次生乔林阶段波动不大,顶级群落阶段最低;灌木层各项测度指标在不同演替阶段变化规律一致,但峰值时期不同,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在灌乔过渡阶段达到峰值,Pielou均匀度指数则在藤刺灌丛阶段达到最高;乔木层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次生乔林阶段均略高于顶级群落阶段,可能与次生乔林阶段伐薪等人为干扰严重有关。  相似文献   
104.
集水区森林动态模型模拟东北天然次生林的演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基于个体的集水区森林动态模型(Catchment scale Forest Dynamic Mode,CFDM),对老爷岭张家沟次生林集水区进行了为期300 a的模拟,并预测了该区域天然次生林的演替发展进程.经过验证证明,所得模型能较准确地量化模拟出树种组成和蓄积量,并能合理地预测森林结构动态.长期演替结果显示:天...  相似文献   
105.
根据徐州市云龙山侧柏林的现状及社会发展需要,制订了人工促进侧柏纯林演替的目标、原则,确定了间伐抚育和林窗开设的标准,提出了种源树种及其配置方式和栽植、管护技术方案.林分改造后各树种生长良好,植物多样性显著增加,景观质量明显改善,风景林的效能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06.
民勤沙区主要植物群落退化特征及其演替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优势种植物密度和优势种盖度以及全部植物密度和盖度在样方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表明民勤的植物生长在受干旱荒漠环境影响的同时,局部小环境对植物的分布和生长有显著影响。沙蒿当年幼苗密度最大,但幼苗的成活率很低,群落的投影盖度越小,则当年幼苗密度越大;梭梭不能实现自然更新;沙拐枣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各年龄小苗均存在,自然更新能力强。在民勤沙区人工梭梭林普遍退化,尤其在西沙窝一带,梭梭人工林退化更为严重,有被沙拐枣取代的趋势。由于梭梭群落均为人工林,群落内地表异质性较大,因此,草本植物种类较多。  相似文献   
107.
对三江平原1973、1983、2003年3个时期的毛苔草群落的种类组成、频度组成及物种多样性进行分析,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毛苔草群落的种类组成差异明显,1973-1983年,毛苔草群落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物种地位的变化,1983-2003年主要表现为物种组成种类的变化;物种多样性特征的变化表现为1973-2003年,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物种多样性、均匀性呈先增加而后下降的趋势,优势度与之相反,总体表现均为1973-1983年变化缓慢,而1983-2003年变化较大;物种频度图的分析表明,不同时期毛苔草群落的结构均处于稳定状态,但随着演替进行,群落中有分化和演替的趋势,并且以1983-2003年变化最为明显;通过分析初步认为,毛苔草群落物种组成的变化主要由水位的下降所引起,景观破碎化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8.
基于个体植物生长模型的森林动态演替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森林动态演替过程的计算模拟历来是森林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同于传统宏观式的模拟思路,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个体植物生长模型、自下而上的模拟方法。首先构建了参数化的个体植物生长模型,模型中考虑了植物内部属性、外部环境、邻域竞争3种对植物生长有影响的因素,综合模拟出植物在不同环境状况下的生长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对构成一片森林的大量植物个体进行遍历式、迭代化的计算,从而模拟出整片森林区域的生长演替现象。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模拟出植被在复杂外部环境影响下的动态变化效果,可表现出自然稀疏、物种竞争、物种演替等多种典型的植被演替现象。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揭示内伶仃岛植被的演替,为中国特有珍稀濒危植物白桂木Artocarpus hypargyreus种群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对内伶仃岛白桂木群落进行样地调查,分析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地理成分性质以及物种多样性等,并且与其他3个热带或中亚热带植物群落进行比较。【结果】该群落共有维管植物73种,隶属于40科61属,其中蕨类植物有4科4属4种,种子植物有36科57属69种。种类组成以热带分布属占绝对优势,占总属数达98.18%,具有南亚热带成分向热带成分过渡的性质。群落垂直结构较明显,乔木层优势种主要有翻白叶树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白桂木、假柿木姜子Litsea monopetala和浙江润楠Machilus chekiangensis等,其重要值依次为43.86、31.64、12.75和10.39;灌木层则以破布叶Microcos paniculata和九节Psychotria rubra为主;层间藤本植物亦十分发达。群落中主要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皆为聚群分布,年龄结构以II级(DBH2.5 cm)和III级(2.5 cm≤DBH7.5 cm)立木占绝大多数,属增长型种群,但白桂木种群为衰退型种群。群落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E)=0.9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3.27,Pielou均匀度指数(EH)=0.84。【结论】内伶仃岛白桂木群落是一个处于群落演替中期的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类型。  相似文献   
110.
江苏滨海湿地不同植被演替阶段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进行研究,阐明了植被演替和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对探讨今后如何增加滨海湿地的"碳汇"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有机碳的分布特征表现为:光滩米草群落芦苇群落刺槐群落碱蓬群落。在0~10 cm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为20.84 g·kg-1,其中米草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几种类型;10~25 cm和25~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分别为18.66 g·kg-1和19.15 g·kg-1,光滩含量最高。垂直方向上,0~10 cm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最高,光滩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碱蓬和米草群落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则相反;刺槐群落和芦苇群落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表现为,表层含量最高,中间土层含量最低。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容重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C/N和盐分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虽然研究结果中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不显著,但是土壤各理化性质间的相互作用会间接影响有机碳含量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