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25篇
林业   53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15篇
  55篇
综合类   42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01.
农村发展包括乡村社区发展和农户发展两个方面 ,二者不能偏废。以岷江上游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黑水为例 ,探讨乡村社区贫困成因及扶贫模式。社区贫困是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 ,包括自然环境条件、传统习俗与贫困文化结合、道路交通贫乏、森林资源利用政策以及落后守旧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手段。乡村社区扶贫不同于区域扶贫 ,应以新村建设和易地迁建为主 ,辅以劳务输出、旅游开发和教育扶持。  相似文献   
102.
贫困地区风俗习惯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俗习惯作为非正式约束的制度构成要素,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过一定的作用。目前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风俗习惯现状存在许多现实问题,对农村城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要从多方面考虑移风易俗,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3.
西部民族贫困山区是我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其扶贫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我国民族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在分析西部民族贫困山区县——四川省昭觉县农村贫困与扶贫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适合民族贫困山区县的扶贫模式——“三集中”扶贫模式,提出通过发展县域循环经济和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来推广发展“三集中”扶贫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4.
甘肃省森林资源禀赋与贫困关系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SPSS统计软件中的相关分析方法和回归分析方法为工具,以森林资源丰富县和贫困县的相关数据为指标,分析了甘肃省森林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森林资源禀赋与贫困之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5.
分析了农业高校贫困生心理障碍类型及产生过程,并就解决这些心理问题从思想认识、心理咨询等方面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06.
新疆农村贫困人口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新疆近年贫困人口的变化,新疆贫困人口众多且呈连片形式,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相比新疆其它地区发展速度较慢,表现出贫困者更贫的态势,造成大量贫困人口存在的根源不在于个体差异,更多表现为地区性发展条件不足。  相似文献   
107.
西部农村是我国贫困人口最多、最集中的地区.由于西部的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导致农村贫困.长期的贫困又使西部农村人口素质普遍较低;加之落后的传统观念,使得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资源更少,贫困愈来愈严重.治理西部农村贫困,必须继续从治理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入手.  相似文献   
108.
健康风险已成为农村居民面临的主要风险,该文以健康风险为切入点,探讨良好的健康状态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回顾了目前农户面临的健康风险因素及健康风险应对策略的相关研究,综述了健康风险与贫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应对健康经济风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highly disaggregated estimates of expenditure‐based poverty in Fiji using data from the 2007 national census and 2008–2009 Household Income and Expenditure Survey. Predicted poverty is estimated at provincial and tikina levels. Poverty in Fiji is marked by considerable spatial heterogeneity that cannot be gauged by the division level household survey estimates revealing pockets of poverty even within relatively well‐off regions. Predicted poverty is highest in Cakaudrove province in Northern Division. Most strikingly, we find that 50% of all the poor in Fiji are concentrated in just 6 out of 85 tikinas, namely Suva, Labasa, Ba, Naitasiri, Vuda and Nadi. This finding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efficiency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rogrammes. We also focus on squatter settlements for which poverty headcount estimates using the Household Income and Expenditure Survey are not feasible. We find these settlements have rates of poverty headcount ratio that range from 38–55% depending on the Division the squatter settlement is located in; this range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compared with the average urban poverty estimated at 26% and raises important social policy issues for addressing urban poverty.  相似文献   
110.
我国农民贫困成因与脱贫措施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政府实施扶贫政策后,农民贫困人口数量有所缩小,但目前我国农民贫困现状依然存在,农民贫困既有内因与外因,又受到农业发展与制度权利失衡的制约,我国政府针对具体情况给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旨在解决农民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