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5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3篇
  110篇
综合类   142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蚯蚓纤溶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蚯蚓纤溶酶是近年发现的一种新型溶栓物质,该酶具有纤溶活性和溶栓活性,故其研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文章概述了蚯蚓纤溶酶结构特点、药用价值、酶学活性、基因获取与表达、开发利用等方面近10年以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2.
蚯蚓回避反应在生态毒理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回避反应的原理和试验装置、回避试验应用现状、影响回避反应的因素即化学物质的生物可利用性、土壤类型、蚯蚓种类、实验蚯蚓污染暴露史三方面进行综述,指出蚯蚓回避反应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蚯蚓回避试验标准方法及利用回避试验监测生物修复是今后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3.
洛克沙胂对蚯蚓的急性毒性试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试验用4种方法研究了兽药洛克沙胂对安德爱胜蚓(Eisenia andrei)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用滤纸接触法测得洛克沙胂对蚯蚓的LC50为5.5g/kg;人工土壤法、人造土壤法和自然土壤法测得洛克沙胂对蚯蚓的LC50分别为:3.23、2.99、3.45g/kg土壤。洛克沙胂对蚯蚓的毒性较低。  相似文献   
104.
两种除草剂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以赤子爱胜蚓为研究对象,采用滤纸急性毒性实验,研究了农药绿麦隆与阿特拉津对蚯蚓的单一和复合毒性效应,2种农药对蚯蚓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力的影响以及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病理染色切片观察了染毒蚯蚓的细胞形态。单一毒性实验表明,阿特拉津对蚯蚓的毒性大于绿麦隆,绿麦隆和阿特拉津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89.64和43.33 mg.L-1。复合毒性实验表明,绿麦隆分别与30和40 mg.L-1阿特拉津复合,其48 h的半致死量分别为116.03和48.14 mg.L-1。绿麦隆和阿特拉津的复合污染对蚯蚓的毒性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而这种协同作用与污染物的浓度有关。通过观察单一和复合体系中毒蚯蚓SOD酶活力可以看出,无论是单一还是复合体系,随着2种农药浓度的增加,蚯蚓体内SOD酶活性增强。病理HE切片表明,随着绿麦隆浓度的增加,蚯蚓表皮和肠道受损越来越严重,而阿特拉津单体系和绿麦隆与阿特拉津复合体系中毒蚯蚓的消化道破损比较严重,说明绿麦隆和阿特拉津进入蚯蚓体内后作用的部位不同。  相似文献   
105.
为探究生物炭、三叶草和蚯蚓种养三种施用方式对西瓜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功能预测及养分的影响,开展田间小区试验,设置对照(CK)、生物炭(B)、三叶草(T)、蚯蚓种养(V)、生物炭+蚯蚓种养(BV)、三叶草+蚯蚓种养(TV)、三叶草+生物炭(BT)和三叶草+生物炭+蚯蚓种养(BTV)等8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西瓜根际土壤养分具有显著影响,BV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383.41 mg·kg-1),TV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最高(0.79 g·kg-1)、BTV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最高(427.51 mg·kg-1),分别较CK处理提高102.23%、75.56%、23.88%。BTV处理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V处理Simpson指数较T处理提高56.52%;B处理的ACE和Chao1指数较BTV处理分别提高10.95%和12.59%。不同土壤处理影响细菌群落组成和相对丰度,其中变形菌门、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菌门。与CK相比,BTV处理的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分别提高47.85%和30.47%,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降低48.36%。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表明,BTV处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中新陈代谢、氨基酸代谢和全局概览通路等功能的活性加强,其活性微生物在“生物炭—三叶草—蚯蚓种养—西瓜”复合生境中起重要作用。综上,不同土壤处理方式改善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土壤养分,其中生物炭和三叶草配合蚯蚓种养施用的综合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6.
蚯蚓-蚯蚓粪分离-收获工艺与关键部件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蚯蚓堆肥是实现农业有机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增值化的生物处理技术之一。蚯蚓堆肥结束后,如何将成熟活体蚯蚓从大量堆肥物料中快速分离收获,是目前规模化蚯蚓堆肥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为实现蚯蚓体快速、高效、稳定的分离和收获,该研究提出了蚯蚓堆肥产物3步分离收获工艺方法,并针对此工艺中的动态斜面分离收获关键部件和工艺参数开展了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力学分析、EDEM离散元仿真模拟揭示了蚯蚓分离关键过程中的动力学机制。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分离工艺可较好实现蚯蚓、蚯蚓粪的分离和集中收获,动态斜面在蚯蚓-蚯蚓粪分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利用了蚯蚓体表液膜接触粘附摩擦特性强,易粘附于斜面,而动态斜面作用下蚯蚓粪滚动摩擦力小的特性,蚯蚓与蚯蚓粪抛落于动态斜面后因受力差异导致两者呈相反方向运动,实现分离。蚯蚓-蚯蚓粪分离收获的最优参数组合为安装锥形分离器下,分离收获斜面速度50 mm/s、倾角为30°。基于此工艺方法处置蚯蚓粪-蚯蚓混合物料10 kg耗时55.36 s,在蚯蚓收获区的蚯蚓收获率为(81.50±5.55)%,蚯蚓粪含杂率接近于0,物料总收获率为(96.56±1.79)%。研究结果可提高蚯蚓堆肥产物分离收获的速度与效率,为规模化蚯蚓堆肥机械装备化、减少人工作业和降低成本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全灭菌环境下的土壤五氯酚(PCP)污染模拟实验,分别测定水提取态、乙醇提取态、腐殖质固定态以及蚯蚓生物累积态PCP的变化,研究添加两种不同蚯蚓品种(赤子爱胜蚓和壮尾环毛蚓)和堆肥对土壤PCP老化过程的影响。结果显示,在42d的培养期内,水提取态PCP在全灭菌土壤对照和添加灭菌堆肥的处理中随时间推移逐渐下降,存在明显的老化效应。在蚯蚓处理中,水提取态PCP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说明蚯蚓促进土壤PCP的解吸附,这主要与蚯蚓的生物扰动作用以及调节土壤pH趋向中性的作用直接相关。培养结束时,蚯蚓能够有效促进土壤PCP向腐殖质固定态转化,并进一步促进PCP的去除,这与蚯蚓提高土壤腐殖质的含量,促进PCP的化学还原转化作用以及蚯蚓自身对PCP的消解作用有关。壮尾环毛蚓比赤子爱胜蚓更能有效促进PCP的转化与去除,这与两者的生活习性不同有关。灭菌堆肥对全灭菌土壤PCP向其他形态转化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8.
以赤子爱胜蚯蚓(Eisenia,foelida)和自然蚯蚓为试材,通过土壤法和滤纸膜片法测定了辛硫磷、甲氰菊酯及其混合剂三种农药对蚯蚓的LD50影响。结果表明:辛硫磷、甲氰菊酯及其混剂土壤法和滤纸法对蚯蚓的LD50分别为8.0,1.08,2.63mg/kg和18.16,7.46,11.69mg/kg。三种农药对蚯蚓的毒性均属于中毒级  相似文献   
109.
Noninvasive geophysical methods have a great potential for improving soil‐biological studies at field or regional scales: they enable the rapid acquisition of soil information which may help to identify potential habitats for soil biota. A precondition for this application is the existence of clo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eophysical measurements and the soil organism of interes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field measurements of appar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a) are related to abundances of earthworms in tilled soils.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a and earthworm popul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along transects at 42 plots under reduced and conventional tillage at a 74 ha field on sandy‐loam soil in NE Germany. Relations were analyzed with linear‐regression and spatial analysis. The apparen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a) was quantitatively related to earthworm abundances sampled 5 months after the geophysical measurements. No relationship was found, however, in plots under conventional tillage when analyzed separately. If earthworm abundances were known at every other location along the transects and if the state‐space approach was used for analysis, the analysis of ECa measurements and earthworm abundances indicated that 50% of the earthworm samples could have been substituted by ECa measurements.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fully evaluate the potential of ECa measurements for predicting earthworm habitats in tilled soil.  相似文献   
110.
通过室内盆栽实验,研究不同基质对栝楼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蚯蚓粪处理的栝楼平均株高为34.16cm,平均真叶数为10.42叶,均明显大于接菌种地表、摩西、根内、对照;30%蚯蚓粪含量的培养基质处理栝楼出苗数最多为24,40%,蚯蚓粪培养基质含量的处理栝楼苗平均株高最高为6.16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