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8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提出了以CBERS-02B星CCD图像为数据源的林带提取方法。以MSAVI作为特征指数,经过边缘检测,PC波谱融合生成了较为连续完整的林带边缘线。利用灰度共生矩阵的均值去除面状的果园、苗圃和部分芦苇,从而构建了基于中巴影像的干旱区林带信息提取模型。对仍然没有检测出的极少数不清晰边缘进行了膨胀处理,使其与已检测出的边缘相连接,最后对提取结果矢量化。结果表明:整体提取准确度为91.3%,矢量化结果可靠。文中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不清晰边缘的林带提取,可以用于CBERS-02B星CCD图像林带的自动提取,对其它线状体的提取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青海湖流域1987—2010年5期遥感图像解译,在青海湖北部区域存在毗邻的30 a未曾变动草地和耕地。以这两类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0~60 cm土层的土壤总碳、土壤全氮、土壤粒度组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和耕地土壤总碳和全氮含量以30 cm为界,分异明显,界上草地总碳和全氮含量大于耕地,而界下两者之间差异较小。另外,草地总碳和全氮含量最大值出现在0~10 cm,耕地总碳和全氮含量最大值出现在10~20 cm。草地和耕地粒度组成上都属于砂黏壤级,其中草地粉砂和黏粒大于耕地,而砂含量小于耕地。30 cm以上,草地和耕地间土壤粒度组分差异大,30 cm以下差异小。草地土壤黏粒和粉砂组分与总碳(P0.05)、全氮(P0.01)呈显著相关,而土壤砂粒组分与其相关性不显著;耕地总碳和全氮与各土壤粒级组分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青南高原近30a雪灾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选用青海南部高原13个气象站的1971-2000年的春季(3-5月)和冬季(10-2月)降水资料,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分析。结果发现对青南地区13站春季和冬季的降水资料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春季所得的前三个模态和冬季的前两个模态都能很好地表示青南高原春冬季雪灾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对春冬季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的分析,得出青南高原春冬季雪灾的主要周期:青南春季雪灾存在一个准4和准8年的主周期;青南冬季雪灾存在一个准2、5年和15年左右的主周期。从统计资料中可得出青南高原春季发生大雪灾的次数比冬季多。  相似文献   
14.
新疆博乐黄土磁化率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乐地区地处西风区,是新疆黄土的重要分布区之一。选择该区一个厚为11 m的黄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测试与分析了磁化率、粒度、TOC、CaCO(3%)等指标。结果显示,磁化率的平均值远远低于黄土高原典型黄土的磁化率值,磁化率的变化过程也同黄土高原典型黄土相反;粒度组成以粗粉砂(63~10μm)为主,粘土(<5μm)、细粉砂(5~10μm)和砂(>63μm)含量较少。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粘土和细粉砂与磁化率呈现较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而砂含量对磁化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沉积物的来源有关;由于TOC含量很少,对磁性矿物的生成和阻碍其老化方面贡献较小,再加上TOC自身的磁性也极其微弱,所以对磁化率的影响较小;CaCO3含量与磁化率相关关系不显著。由此可见,该区黄土沉积物磁化率影响因素较为复杂,进一步表明在该区如果用磁化率作为气候代用指标来恢复和重建古气候、古环境时需要更多的结合其它气候代用指标,多指标分析和合成解释其结果可能更可靠准确。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流域草甸土光释光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山草甸土是青藏高原的主要土壤类型,其特征为土层薄、土壤发育微弱,但由于土壤具体的发育时代尚不明晰,限制了对草甸土成土过程和气候背景的理解。选取青海湖流域西南部的橡皮山顶草甸土两个剖面(XPSD1、XPSD2)和东南部的日月山垭口两个剖面(RYS1、RYS2)进行了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年代学研究,系统分析草甸土中颗粒(38~63μm)石英单片再生法测年的可靠性,探讨了草甸土发育的气候背景。结果表明:(1)OSL测年方法可有效运用于高山草甸土的测年中,释光自检验表明该测年结果可靠。(2)四个剖面的年代结果显示,现存的草甸土主要是晚全新世(4~0 ka)形成的,可能是相对干冷气候下的产物,其成土发育过程以风尘加积为主。(3)橡皮山顶2号剖面底部的黄土母质年代为16.2±1.8 ka,与上部土壤呈假整合接触,存在约14 ka的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16.
利用考古遗迹、年代和区域DEM数据,采用GIS方法,综合分析了晚冰期以来,人类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迁移与扩散。结果表明:16~6 kaBP人类活动的足迹已遍布青藏高原东北缘,早期人类活动没有固定的聚落,表现为高度流动、长距离、大范围的迁移特征;晚期则实现了半定居。末次冰消期生活在黄土高原西端较低海拔的人群沿着黄河谷地进入高原,到达海拔2 600 m的共和盆地,并以该盆地为枢纽,向北于14 kaBP进入海拔3 000 m以上的青海湖盆地,向南于11 kaBP登上了4 000 m的青藏高原主体,向西在全新世早期进入柴达木盆地,并通过格尔木河河谷翻越昆仑山进入可可西里和羌塘高原。6~2 kaBP本区跨进新石器-青铜时代,有固定的聚落,发生了2次显著的文化扩散,5~4 kaBP马家窑文化在本区黄河-湟水谷地扩散;3 kaBP畜牧业的确立,人类再次向高原腹地扩散,并实现了对海拔4 000 m以上高原的长期占领。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对青海湖环湖区1987—2010年五期遥感解译,以湖区北部近30年耕作模式与放牧模式下草地和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两类土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差异来探求两种模式下土壤演替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和耕地粒级都属于砂-粉砂级,在0~60cm内草地粉砂、粘粒含量大于耕地,而砂含量小于耕地;总碳和全氮以30cm为界,界上草地总氮、全氮含量明显大于耕地且差异明显,界下两者差异较小;草地低频磁化率在整个剖面上小于耕地且变幅较小,频率磁化率两者以30cm为界,界上耕地小于草地,界下则呈现相反态势;0~60cm内草地色度值皆小于耕地,其中红度和黄度值在剖面上变化趋势一致,而亮度值两者变化差异大;两者pH值在10~40cm段差异性明显,在该范围内草地的pH值明显大于耕地,40cm开始两者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