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5篇
林业   1篇
  1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不同基质与施肥配方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提高生菜的产量和品质,采用2种基质,7种不同的施肥配方对生菜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混合基质栽培的生菜,其产量,V-C,干物质、蛋白质含量比对应的无机基质栽培的高,硝酸盐含量降低,但粗纤维含量升高;同一基质栽培的生菜以有机肥+化肥的处理产量较高,品质较好,V-C、蛋白质含量增加,硝酸盐、粗纤维含量下降,单施有机肥的生菜品质虽好,但单株产量过低,施完全营养液的产量虽高,但品质差,尤其是硝酸盐累积严重;无机基质栽培生菜的有机肥+化肥处理中硝酸盐含量与产量、蛋白质与硝酸盐含量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流域水系发达,长江三口(松滋、太平、藕池)自北向南汇入洞庭湖,湘、资、沅、澧四水连同5341条大小支流(长度5千米以上)分别从东、南、西流经洞庭湖汇入长江。洞庭湖作为通江湖泊与长江唇齿相依,年来水量占长江年总水量的四分之一,具有调蓄长江和湖南“四水”的重要功能。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面积2625平方千米,区域湿地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国家和国际重要保护湿地。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2种萌发温度、9种介质pH以及3种储藏温度、4种储藏时间对小叶章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介质pH时,20和25℃处理的种子萌芽率差异不显著。pH值在3~11范围内,小叶章种子都能萌发,但适宜萌发的pH值为7~10,最适为10,最大萌芽率为28%。-22℃储藏10、30和90 d的种子萌芽率较2和20℃下储藏相同天数的种子萌芽率高,在-22或20℃下储藏210 d的种子,其萌发率均较低。-22℃储藏90 d的种子萌芽率最高,为71%。可见,适当的储藏低温和一定的储藏时间能极大地促进小叶章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14.
鸻鹬类是迁徙水鸟中的重要类群,其种群动态能够指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但目前对影响内陆湿地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洞庭湖为研究区域,基于物种—生境关系理论,利用2013/2014—2021/2022越冬期的水鸟调查和遥感反演数据,结合野外食源调查,通过最佳子集回归、广义线性模型和层次分割等方法,分析长喙长腿(LB-L)、长喙短腿(LB-S)和短喙(SB)鸻鹬类的分布,探究宏观生境变量和微观生境变量(底栖动物密度)对不同形态鸻鹬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洞庭湖是三种不同形态鸻鹬类分布的绝对优势分布区,LB-L鸻鹬类主要分布于东洞庭湖中的大小西湖和白湖,LB-S鸻鹬类主要分布在白湖,SB鸻鹬类在各核心区均有分布,且无显著差异。宏观层面上,浅水面积、人为干扰和水文连通性是影响LB-L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浅水面积是影响LB-S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人为干扰是影响SB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微观层面上,LB-L鸻鹬类的分布与不同微生境的底栖动物密度均高度相关,LB-S和SB鸻鹬类的分布仅与部分微生境的底栖动物密度相关。本研究完善了洞庭湖越冬水鸟生态学研究,对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湿地植物繁殖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繁殖库由土壤基质中有活力的种子(种子库)和具有营养繁殖潜力的芽(芽库)共同组成。繁殖库是潜在的植物群落,其物种组成、密度和动态直接影响地表群落组成、更新潜力及演替方向。当前湿地植物繁殖库研究主要关注种子库,而对芽库研究较少,限制了对湿地植物群落更新和演替机理的认识。根据最新研究成果,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湿地植物繁殖库进行了归纳研究。1)繁殖库的建成机制,主要包括种子库和芽库的形成方式、寿命和扩散能力。2)繁殖库的规模、空间格局和季节动态。繁殖库主要分布在表层土壤中(0-10cm),物种组成及密度呈明显季节性变化。种子库密度一般高于地表群落,但芽库密度可能会低于地表群落,表明地表群落更新和替代可能会受到芽库限制。3)繁殖库对水位、泥沙淤积、土壤含水量以及动物取食等湿地生境变化的响应。植物可通过调节繁殖库中种子和芽的产生、萌发、休眠和死亡等适应一定程度的湿地生境变化。将来应加强种子库与芽库生产的权衡、预测模型、繁殖库在湿地演变中的作用机理及其在湿地植被恢复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问题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水域面积、水文环境、水环境质量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阐述了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了当前洞庭湖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及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开展绿化工程、加强蓄洪能力建设、调整湖区产业结构、控制污染”等综合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及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金优207为对照研究了超级杂交稻丰源优299的光合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表明,在分蘖期,丰源优299与金优207的各光合气体交换参数间差异微小;在孕穗期和灌浆期,丰源优299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比金优207高6.9%和6.7%,引起胞间CO2浓度显著低于金优207。在灌浆期,丰源优299具有较高的呼吸速率、表观量子效率以及较低的光补偿点;丰源优299各生育时期的叶片均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叶温。叶绿素荧光参数中,丰源优299的实际量子效率、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化学猝灭系数均高于金优207。此外,丰源优299耐光抑制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8.
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与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洞庭湖流域包含众多河流、沼泽、湖泊以及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保育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服务价值。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为干扰,洞庭湖流域湿地退化严重,针对洞庭湖流域不同类型湿地开展生态修复已成为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大需求。本文从洞庭湖流域的湿地概况、退化现状和原因出发,总结了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包括水环境修复技术、水文修复技术、生境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和土壤修复技术;提出了洞庭湖流域湿地生态修复的一般修复模式,即环境评价——目标制定——规划编制——修复实施——管理维护——反馈调节,最终形成持续稳定、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最后,通过洞庭湖流域四种典型湿地类型(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的生态修复案例分析,提出了对应的生态修复模式。未来应从不同类型湿地的退化过程及机理、流域尺度下的湿地生态修复、小微湿地建设、生态修复后的生态监测与适应性管理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的影响及调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植被格局是湿地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湿地植被格局的变化是湿地植物生物学特性与外部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洞庭湖湿地作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典型通江湖泊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湿地水文情势变化明显,进而影响湿地植被格局。本文通过文献梳理,系统总结了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的演变规律,同时对驱动湿地植被演变的水文成因及湿地植物生物学机制进行了归纳。研究发现三峡工程运行后,洞庭湖不同植被类型面积发生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湖草群落面积呈下降趋势,芦苇(荻)和林地群落的总面积呈上升趋势。湿地植被格局的变化是水位、淹水时间、泥沙淤积等多种水文情势综合作用的结果,而湿地植物还可以通过繁殖对策、生态生理、种内种间关系变化等多个生物学策略来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进而维持植被格局的稳定性。最后以杨树种植和冬候鸟多样性变化为案例,分析了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变化的生态学效应,以期为洞庭湖湿地的保护及退化湿地的恢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南荻对淹水和刈割胁迫的适应能力与机理,以洞庭湖湿地南荻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淹水水位(0、15、30 cm)和刈割处理对南荻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0 cm水位相比,淹水15 cm,不刈割条件下,南荻叶、茎、地下部生物量、总生物量都显著降低(P0.05),而刈割条件下,南荻叶、总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淹水30 cm,南荻叶、茎、总生物量及株高、POD活性都显著下降(P0.05);在淹水条件下,刈割的南荻地下部生物量比不刈割的显著增加(P0.05)。综合分析表明,15 cm淹水对南荻生长影响较小,30 cm淹水严重抑制南荻生长发育;刈割对南荻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