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2篇
综合类   40篇
农作物   6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盆栽大花蕙兰新生营养根为试材,采用切片法观察菌根的显微结构,利用组织分离法进行内生真菌分离和培养,通过显微观察菌丝体及孢子的形态特征对内生真菌的种属进行了鉴定,以期为明确大花蕙兰与菌根真菌的互作机制提供数据基础。结果表明:皮层细胞是菌根真菌定殖的主要部位,在根被完整的部位,菌根真菌主要通过通道细胞侵入皮层细胞;在根被不完整的部位,菌根真菌可以通过根被细胞侵入到皮层细胞。从大花蕙兰菌根中共分离出47个真菌菌株,其中29个属于镰刀菌(Fusarium),18个属于木霉菌(Trichoderma),出现频率分别为61.7%和38.3%。由此可知,镰刀菌是盆栽大花蕙兰优势菌根真菌。  相似文献   
12.
壳聚糖对平菇褐斑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分子量、不同浓度、不同pH值壳聚糖对平菇褐斑病菌的抑制试验,结果发现,pH值对壳聚糖的抑制作用有显著影响,pH3.8时抑制效果最明显,pH值高于4.6时,抑菌作用较弱;壳聚糖的浓度和抑菌效果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即壳聚糖的浓度较大时,抑菌作用较强;3.0×10^3、5.0×10^4、1.5×10^5、5.0×10^5分子量的壳聚糖对褐斑病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均在92%以上,其中5.0×10^5分子量的壳聚糖抑菌效果最强。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对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品种‘唐平26’的20个原生质体再生菌株进行了ISSR-PCR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17个基因条带,其中107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指数达91.29%;再生菌株间遗传距离在0.043 0~0.462 4之间,菌株间遗传相似性为0.60~0.96;当遗传相似系数为0.73时,供试菌株可分为3类,第1类为再生菌株R4,第2类为再生菌株R21,第3类为亲本菌株和其他再生菌株。拮抗反应试验表明,再生菌株R4和R21与亲本菌株存在明显的拮抗反应,可能为新的基因型。研究结果表明,利用ISSR-PCR技术可检测平菇原生质体再生菌株中的遗传变异,用于平菇新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14.
玉米大斑病菌毒素对玉米叶肉细胞脂氧合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大斑病菌2号小种粗毒素(HT-C)和标准毒素(5-羟甲基-2-呋喃甲醛,HT-I)处理玉米叶片,都能诱导3种供试基因型玉米叶片中脂氧合酶活性增高,但是不同基因型玉米对HT-C和HT-I的反应不同,HT-I对含有Ht1基因的品系诱导时间早,水平高,HT-C对于不带Ht基因的品系LOX的影响略高于HT-I;不同浓度的HT-I在OH43和OH43Ht1玉米叶片中诱导的LOX酶活性不同,高浓度HT-I和HT-C对LOX酶活诱导时间早,水平高,浓度降低诱导水平降低;外源H2O2对HT-I和HT-C在OH43叶片中LOX酶活性诱导作用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5.
DHN黑色素是许多植物病原真菌的致病相关因子,为明确黑色素在玉米大斑病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采用三环唑和紫外线复合诱变的方法获得了黑色素缺失的6个突变菌株,对突变菌株的生长量、产孢量、HT-毒素活性、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突变菌株产毒能力变化不大,但生长量下降,产孢量和致病力显著下降或完全丧失,野生型菌株的产孢量和侵染频率分别是突变菌株的30~50倍和5倍。突变菌株与黑色素共培养后,菌株M01-23a和M01-23b恢复了致病力,但病斑面积和侵染频率较小。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与致病力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MAPK信号转导途径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的调控作用,为明确玉米大斑病菌和玉米之间互作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对玉米大斑病的有效防治也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方法】利用MEK特异性抑制剂U0126处理玉米大斑病菌,观测该抑制剂对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附着胞发育和致病性的影响。【结果】U0126对玉米大斑的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没有显著影响,可以形成正常的菌丝、分生孢子,但分生孢子萌发时间晚,芽管短,分生孢子萌发百分率和附着胞产生数目下降,玉米叶片的发病时间延迟2~3 d,发病率下降30%左右。在一定浓度范围内,U0126对分生孢子萌发和附着胞产生的抑制程度随着浓度增加而上升,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结论】玉米大斑病菌的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产生和对感病玉米叶片的致病能力受U0126抑制的MAPK信号转导途径调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适合真菌ATMT转化的GFP基因表达载体。[方法]利用含有GFP基因和Nos终止子的A2GFP质粒和舍有普遍适于真菌基因表达的构巢曲霉启动子(Ptrpc)的pUCATPH质粒,通过重组PcR技术构建Ptrpc-GFP一Nos重组基因,然后插入到农杆菌质粒pCAMBIA1300的多克隆位点,构建适合真菌ATMT转化的GFP基因表达载体,并对其进行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通过重组PcR技术,仅通过Ptrpc启动子基因扩增、GFP—Nos基因扩增、Ptrpc—GFP一Nos重组基因扩增、1次双酶切、1次连接和转化,就成功地构建了适合真菌ATMT转化的GFP基因的表达载体pCAMBIA1300-PGN,不需要构建中间载体,并大大简化了连接步骤。该载体经过PCR、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构正确。连接准确,序列无误。[结论]该研究为真菌ATMT突变体的构建和快速检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的寄生适合度与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采自河北省14个玉米产区的28个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标样进行了分离鉴定,发现新月弯孢(Curvularialunata)占57.1%,棒状弯孢(C.clavata)占17.9%,画眉草弯孢(C.eragrostidis)占14.3%,中隔弯孢(C.inter-media)占10.7%。将4种玉米弯孢霉叶斑病菌接种在9个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上进行寄生适合度测定,发现新月弯孢和中隔弯孢的致病性最强,其次为棒状弯孢,画眉草弯孢的致病性最弱。用23条随机引物对28个菌株进行RAPD扩增,共获得了185个RAPD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142个,多态性几率P=76.8%。利用菌株间的遗传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发现4种弯孢在种间存在的遗传差异可能是导致致病性差异的一个原因。在新月弯孢种内也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部分新月弯孢菌株与其它3种弯孢霉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STK1基因在山梨醇高渗胁迫条件下对玉米大斑病菌菌丝生长和发育的调控作用。【方法】将野生型菌株(WT)与STK1基因敲除突变体(KO)分别接种在不同山梨醇浓度的葡萄糖-蛋白胨(DPA)培养基上,对比其生长速度、菌落形态、菌丝形态的差异变化;并通过油红O染液进行菌丝细胞脂肪染色,观察脂类物质沉积的形态学变化。【结果】山梨醇高渗胁迫显著抑制了野生型菌株(WT)的菌落生长速度,但1.0 mol/L山梨醇对STK1基因敲除KO菌株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随着山梨醇浓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山梨醇浓度增加至1.5~2.0mol/L时,菌落生长速度受到显著抑制,并且抑制程度显著高于WT菌株。显微观察菌丝细胞内容物,发现山梨醇高渗胁迫后,KO菌株的颗粒状物明显少于WT菌株。利用油红O染色观察菌丝细胞的脂类物质沉积情况,发现在山梨醇高渗胁迫条件下,KO菌株的脂滴数量远远少于WT菌株。【结论】山梨醇胁迫具有与盐胁迫不同的渗透调节机制,STK1基因可能通过调节脂类物质的合成及分布调控对山梨醇高渗透胁迫的调节。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玉米大斑病菌进行热激处理,观测热激对病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速度、菌落形态、菌丝形态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激处理对分生孢子萌发率的影响与热激温度有关,42℃热激促进孢子萌发,45℃热激对孢子萌发没有显著影响,48℃热激则会显著抑制孢子萌发;42℃~48℃热激处理会降低病菌的菌落生长速度,热激温度越高菌落生长速度越慢;42℃~48℃热激对菌丝形态、分生孢子形态、菌落颜色和菌落形态均无明显影响,但菌丝细胞中的内容物减少,有时出现内容物缺失的菌丝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