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3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24篇
综合类   18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1.
[目的] 揭示等高反坡阶整地措施对于坡耕地产流产沙及面源污染物输出的规律,为源头控制坡耕地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 以滇中昆明市松华坝迤者流域试验区内已布设等高反坡台阶措施的坡耕地(15°和22°)径流小区样地为对象,基于2019—2021年降雨、径流及水质数据,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样地内的产流、产沙、面源污染物氮素、磷素输出的特征。[结果] 相同雨型下,研究区样地布设等高反坡阶之后坡度为22°的坡耕地比坡度为15°的坡耕地有更显著的减少坡面产流产沙以及面源污染物氮、磷输出的作用。[结论] 等高反坡阶对坡耕地的产流产沙及面源污染物的输出等有显著的控制效果,布设等高反坡阶能够有效地增加坡耕地尤其是坡度较大的坡耕地的保水保土能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2009年5-10月定位监测的六盘山分水岭沟内的典型森林植被(华北落叶松林、白桦林)的穿透雨、树干茎流和林冠截留等数据资料,并基于样地调查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对两种典型林分对大气降雨的再分配特征及其有关影响因子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林外降雨总量为727.5mm,六盘山分水岭沟华北落叶松林的林冠截留量、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分别占林外降雨总量的15.26%,74.04%和0.22%;白桦林的林冠截留量、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分别占林外降雨总量的9.13%,76.98%和0.33%。两种林分的穿透雨量和树干茎流量与降雨量均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穿透雨率、树干茎流率以及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呈极显著的对数函数关系(P0.01)。华北落叶松林和白桦林两种林分产生树干茎流的降雨临界值分别为6.0mm和3.5mm。对华北落叶松林冠截留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因子依次为:降雨强度降雨量空气相对湿度降雨期间的气温降雨历时风速;对白桦林林冠截留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的因子依次为:降雨强度降雨量降雨历时降雨期间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风速。降雨强度和降雨量是对该区森林植被林冠截留影响最显著的两个因子,均以风速因子影响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13.
段旭  李莲芳 《种子》2012,31(10)
以云南松一年生实生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基质和激素处理对云南松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激素处理下云南松幼苗叶绿素浓度和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均以红土+腐殖土+炭渣基质处理的要高于红土的,分别以红土和红土+腐殖土+炭渣为基质,不同激素处理下叶绿素浓度和含量、可溶性糖含量、POD和SOD活性、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也呈现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贵阳二环林带主要造林树种碳汇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贺红早  贺瑞坤  段旭  陈训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270-10271,10293
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测定全碳含量,对贵阳二环林带11个主要造林树种的碳净贮量、分配格局及其未来10年各树种的碳净贮量和固碳量的经济效益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碳净贮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紫薇(5301.45 kg/hm2)>黄皮树>杜仲>香樟>杜英>猴樟>银杏>南酸枣>刺槐>栾树>大叶女贞(581.85 kg/hm2)。各器官碳净贮量中,主干占比例最大,枝、叶、根比例接近。预计10年后11个主要造林树种的碳净贮量可达602.85 t/hm2,经济价值可达183 869.25元/hm2。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晰干热河谷区土壤优先流对红壤团聚体特征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为该区植被恢复和水土流失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元江干热河谷典型地段龙潭箐流域内的银合欢林地、扭黄茅荒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染色示踪试验区分样地土壤优先流区和基质流区,利用干湿筛法结合分形理论分析两区内0—50 cm土层团聚体特征差异,并借助通径分析法表征各土壤理化因子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干湿筛后R0.25团聚体含量从大到小顺序为林地优先流区>林地基质流区>荒草地优先流区>荒草地基质流区,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与R0.25排序相同且呈现出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分形维数(D)与团聚体破坏率(PAD)则为相反规律并随土层加深D和PAD的值逐渐增大。对两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影响较大的理化因子是土壤容重和黏粒含量,其决策系数分别为0.474和-0.644。[结论]荒草地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更高,土壤优先流区团聚体稳定性优于基质流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主要受黏粒含量、容重、有机质等因子影响。  相似文献   
16.
马缨杜鹃种子萌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旭  陈训  赵洋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99-9200
[目的]为马缨杜鹃的种质保存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马缨杜鹃种子进行不同温度、不同贮存方法、温水浸种处理等的萌发试验并测定其千粒重与种子活力。[结果]萌发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且以30℃为最高。15、25和30℃的种子发芽率分别为60%、80%和95%。浸种24 h发芽率为70%,48 h发芽率为88%,而干播种子发芽率仅为68%。风干脱粒-30℃低温贮存的萌发率为84%,脱粒室温贮存的萌发率为77%,不脱粒室温贮存的萌发率为67%。[结论]马缨杜鹃的萌发适宜温度约为25℃。浸种时间48 h比24 h的种子发芽率高,20℃水浸种发芽率比干播种子发芽率稍高些。风干脱粒低温贮存可提高种子的萌发率。营养液配方浓度比为91∶时最适合马缨杜鹃种子萌发。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红河干旱河谷林草地植物根系与砾石特征对土壤优先路径形成的影响,基于染色示踪法在确定研究区样地土壤优先路径的位置及数量的基础上,结合染色区的植物根系与砾石体积含量特征,定量分析二者与优先路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1)林地优先路径发育水平明显优于荒草地; 不同染色影响半径范围下的优先路径连通性也有所不同,其中荒草地中优先路径连通性从大到小为1~2.5 mm,≤1 mm,2.5~5 mm,5~10 mm,>10 mm; 林地为1~2.5 mm,2.5~5 mm,≤1 mm,5~10 mm,>10 mm; 优先路径数量与土层深度和同一土层内染色半径均呈负相关关系,此外,在同一土层内,优先路径的数量与染色半径也呈负相关关系。(2)林地中染色区的砾石总体积含量与土层深度呈负相关,而荒草地中在20—30 cm土层中增多,其余径级下的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3)两种样地中的根长密度与根重密度都随土层的深度增加和根径增大而单调递减,林地中不同径级下的根长密度都明显高于荒草地;(4)林地中优先路径数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根径范围在≤1 mm的根重密度和径级为5~10 mm的砾石体积含量; 而荒草地样地中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根径在≤1 mm和1~3 mm范围下的根重密度、径级在2~5 mm间的砾石体积含量、根径在1~3 mm范围下的根长密度。因此,样地中砾石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细根更易促进优先路径的形成,二者共同影响着优先路径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利用环刀法,对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4种不同植被治理模式样地(以裸地为对照)的土壤渗透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植被治理模式土壤渗透性指标均好于对照裸地。0—20 cm土层以针阔混交林模式的初渗率最大,灌草植被模式的土壤稳渗率、平均渗透速率和60 min渗透总量要优于其它模式;20—40 cm以针叶林模式的土壤渗透性各项指标为最大,其次分别为针阔混交林模式、阔叶林模式和灌草模式,裸地最差。(2)不同模式及不同土壤层次对土壤入渗能力影响均显著(P=0.003和P=0.046),植被治理模式对土壤入渗能力影响显著性更高。(3)Kostiakov方程和通用经验方程对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比较适用于本研究区域不同植被模式土壤入渗特征的模型描述和入渗过程的预测,Philip方程拟合效果次之,Horton方程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9.
干热河谷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土壤水分时空变异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究干热河谷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坡面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元谋干热河谷老城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示范区内的银合欢人工林地、扭黄茅草丛地和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克里格插值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3种土地类型坡面土壤水分的时间和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元谋干热河谷区土壤含水量较低(林地旱季7.56%,雨季12.80%;草地旱季8.05%,雨季12.66%;坡耕地旱季19.37%,雨季22.95%),雨季显著大于旱季。旱、雨季均表现为坡耕地草地林地,呈中等至强度变异(0.14~0.72之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各层土壤水分的自相关系数均由正向负转化的相同趋势,但拐点有所不同,且雨季大于旱季;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旱、雨季土壤水分的最佳拟合模型林地与草地相同(林地与草地旱雨季均为球状模型,坡耕地旱雨季为指数模型),均呈中等或强等空间相关性(0.05~0.39之间),且旱季大于雨季;同一土地类型下旱、雨季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相似,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相同土层分布格局则不同。  相似文献   
20.
普洱茶种植对滇南红壤大孔隙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坤  赵洋毅  王克勤  段旭  韩姣姣  李耀龙 《土壤》2019,51(3):586-593
为探讨滇南典型红壤下普洱茶种植对土壤大孔隙的影响,以灌草地和茶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染色示踪法观察土壤剖面,运用Photoshop CS 5、Image pro Plus 6.0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利用土壤水分穿透曲线和Poiseulle方程研究了该地区的大孔隙特征。结果表明:茶地在耕作层大面积染色中,染色深度可达土层40 cm深度,灌草地于土层2.8 cm深度开始出现大孔隙流,灌草地比茶地更易发生大孔隙流;样地大孔隙主要集中在当量孔径0.4~2.5mm,其中茶地和灌草地当量孔径0.4~1.0 mm大孔隙密度分别占95.2%和95.5%,当量孔径1 mm的大孔隙密度较低,且灌草地大于茶地;大孔隙密度分布为10~20 cm土层最高,随着土层深度增加依次递减,整体上土壤大孔隙密度关系为灌草地茶地;土壤大孔隙不同当量孔径密度和染色面积比与土壤饱和导水率呈现显著性相关关系,当量孔径1mm的大孔隙仅占4.61%,但控制了饱和导水率90.8%的变异。茶地相较于灌草地土壤结构遭到破坏,水分向下运移速率慢,渗透量减小,致使水土流失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