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综合类   11篇
水产渔业   9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单环刺螠是一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潜在药用价值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就单环刺螠对环境的适应性、消化道组织构成及配子发生、营养组分、代谢调节、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采用铁矾苏木精压片的方法,光镜下观察了三倍体太平洋牡蛎卵细胞第一次减数分裂Ⅰ中期染色体的聚合形态。研究发现,聚合形态在不同细胞、不同个体间变化较大,但大多数聚合体以三价体为主,同时存在着单价体、二价体和超聚合体。由于聚合价态的不同导致细胞内聚合体数目出现较大差异,10~13个的细胞占多数,其他数目的较少,细胞内最高可达18个聚合体。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人工催熟过程中其外表形态、性腺发育和性类固醇激素含量的变化关系,以期为星康吉鳗的人工繁殖提供数据支撑。实验共收集野生星康吉鳗100尾[(288.30±62.34)g],分为对照组和3个激素注射组:实验组A(CPE:2 mg/kg),实验组B(HCG:200 IU/kg)和实验组C(CPE:1 mg/kg和HCG:100 IU/kg)。每周进行1次激素注射,共注射12次激素,对照组不做处理。结果表明:实验组C亲鱼卵母细胞发育至细胞核移位阶段,星康吉鳗性腺发育状态最佳。完成12次激素注射后,所有的实验组星康吉鳗卵母细胞发育均达到Ⅲ期,而对照组卵母细胞发育仍停滞在第Ⅱ期。通过对类固醇激素进行ELISA检测表明,在第12次注射后,实验组C星康吉鳗性腺中睾酮含量[(217.00±31.76)ng/g]显著高于对照组[(123.24±21.05)ng/g]。与对照组相比,注射激素实验组星康吉鳗性腺中17α-羟基孕酮含量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至实验结束时,CPE和HCG组合激素注射的星康吉鳗性腺发育到第Ⅴ期。综上所述,CPE+HCG能够有效地促进星康吉鳗的性腺发育,可作为催熟激素用于星康吉鳗的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14.
对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卵巢发育过程中的个体形态学和卵母细胞特征变化,以及卵巢、肝脏、肌肉中营养成分的变化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星康吉鳗卵巢发育分为5个时期,即卵母细胞单层滤泡期、卵母细胞出现脂肪泡期、卵母细胞卵黄充满期(早期、中期、末期)、卵母细胞核极化期和卵母细胞成熟期。卵母细胞直径、细胞核直径、脂肪泡直径和卵黄球直径随着卵母细胞的发育逐渐增长。卵母细胞中脂肪泡的初始发生位点在细胞核周围,并且发生时间上脂肪泡先于卵黄球,随着卵母细胞发育,脂肪泡呈环状分布并逐渐向细胞膜方向延伸;卵母细胞中卵黄球的初始发生位点在细胞膜周边的细胞质层,随着卵母细胞发育,卵黄球呈环状分布并向细胞核方向延伸。发育过程中星康吉鳗性体指数、肝体指数、眼径指数、肛长指数之间均呈正相关性;消化道指数与性体指数、肝体指数、眼径指数、肛长指数分别呈负相关性。营养成分变化表明,星康吉鳗主要储存脂肪的位置在肌肉,脂肪的转运在星康吉鳗的卵巢发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星康吉鳗全人工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吊水饥饿处理对土塘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鱼肉品质的提升效果,本研究在种植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的清水池塘中,比较了不同暂养时间下(0、1、4、7、10、13、16 d),鱼肉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和土腥味物质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暂养不同时间后:(1)大口黑鲈鱼肉的水分含量显著下降至74.90±2.40%(第7 d),灰分含量显著上升,达到1.27±0.17%(第7 d);总糖含量先下降,后恢复至初始含量水平0.49±0.03 g/100 g(第13 d)。(2)鱼肉中不饱和脂肪酸新增加3种(C20:3n3、C20:4n3、C22:4n6),总脂肪酸达到23种(第10 d);游离氨基酸有16种,氨基酸滋味活性值(taste active value,TAV)随着暂养时间延长有显著变化(P<0.05),其中具有鲜味的谷氨酸TAV>1(第4 d),呈苦味的组氨酸TAV<1(第16 d)。(3)暂养10 d后,鱼肉硬度和咀嚼性显著增加(P<0.05)。(4)鱼肉中土腥味物质2-MIB和GSM含量分别由开始的0.42±0.01 μg/Kg和0.54±0.06 μg/Kg下降到0.33±0.05 μg/Kg、0.35±0.06 μg/Kg(第16 d)。本研究表明清水池塘暂养处理能显著改善大口黑鲈的鱼肉品质,综合提升效果和经济效益,暂养时间为10 d较好。  相似文献   
16.
以人工捕捞的野生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玻璃鳗苗为对象,通过控制不同的光照强度和光周期,研究在可调控的循环水系统中,光照强度和光周期对日本鳗鲡生长的影响。实验采用双因素交叉分组无重复的试验设计,即将光照强度A(10 lx、100 lx、300 lx)和光照周期B(12L∶12D、18L∶6D、24L∶0D)按照A1B1,A1B2,A1B3,A2B1,A2B2,A2B3,A3B1,A3B2,A3B3进行分组,两两相互对照,比较其生长性能和动物福利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光照强度条件下:10 lx条件下日本鳗鲡的终重(36. 43±5. 19) g、日增重(0. 27±0. 4) g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100 lx(44. 58±6. 50、0. 34±0. 06)和300 lx(46. 13±8. 20、0. 35±0. 07)(P 0. 05),而300 lx条件下日本鳗鲡的饲料转化效率、饲料系数显著优于10 lx、100 lx(P 0. 05); 10 lx条件下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100 lx(P 0. 05);皮质醇在12L∶12D、24L∶0D光周期下10 lx显著低于100 lx(P 0. 05),18L∶6D条件下相反;不同光周期下:24L∶0D终重(49. 62±6. 40)、日增重(0. 35±0. 07)和特定生长率(1. 81±0. 12)显著优于18L∶6D、12L∶12D(P 0. 05),24L∶0D、12L∶12D条件下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18L∶6D(P 0. 05),24L∶0D条件下血清甘油三酯显著高于12L∶12D(P 0. 05)。10 lx和300 lx时12L∶12D组SOD活性显著低于18L∶6D(P 0. 05),而100 lx下相反,12L∶12D皮质醇活性显著低于24L∶0D(P 0. 05),且有极显著差异(P 0. 01)。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光照强度下,300 lx时日本鳗鲡生长指标达到最佳,各项生理指标处于正常状态,同时在光周期24L∶0D时,日本鳗鲡的生长指标达到最佳,但福利条件并不是最优状态。综合生长和动物福利,12L∶12D是日本鳗最佳光周期。即循环水养殖模式下日本鳗鲡生长的最佳光照强度和福利条件为300lx、12L∶12D。研究结果为促进鳗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铜绿微囊藻对克氏原螯虾幼虾存活及成虾几种酶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亚玲  刘利平  李慷  晏军  DIANA J S 《水产学报》2011,35(8):1158-1165
为研究铜绿微囊藻对克氏原螯虾的影响,将克氏原螯虾幼虾及成虾暴露在不同浓度的铜绿微囊藻溶液中,研究了铜绿微囊藻对幼虾存活率、外部形态及肝胰腺超微结构的变化和成虾总血细胞密度(THCs)、血清中血蓝蛋白含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物酶(POD)、酚氧化物酶(PO)以及鳃丝Na+/K+-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高浓度的铜绿微囊藻能显著降低幼虾的存活率。(2) 显微观察表明,1.0×107/mL及以上浓度的铜绿微囊藻液中培养7 d后,幼虾肝胰腺呈现暗红色,并伴有一定的肿大现象,透射电镜显示其肝胰腺细胞受到损伤。(3) 高浓度的铜绿微囊藻能造成应激反应,THCs在暴露1 d后显著升高并稳定在较高水平;血蓝蛋白含量变化不明显,只在5 d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O活性都表现出先显著性增强(P<0.01),回落后又有所增加的波动趋势;血清中的T-SOD活力在1 d后受到抑制,5 d时被激活至较高水平;POD活性都表现出先显著性增强(P<0.01),回落后又有所增加的波动趋势;鳃丝中Na+/K+-ATP酶活性在暴露1 d后显著降低(P<0.01)后回升,并最终维持在较高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高浓度的铜绿微囊藻能造成克氏原螯虾幼虾存活率显著降低并影响其肝胰腺超微结构;而克氏原螯虾成虾对铜绿微囊藻有相对较强的耐受力,血淋巴的酶学变化表明,暴露在铜绿微囊藻水体的成虾经历过应激反应并有逐步适应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水蚯蚓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了水蚯蚓在环境监测、水质净化、水产动物饵料以及物质分离、制备等方面的应用,明确了水蚯蚓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利平  李慷  闫莉 《水产学报》2021,45(5):813-829
土腥味一直是影响水产品品质与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长期困扰水产养殖相关产业。开展水产动物体内土腥味物质的来源、积累、检测和防控与去除方法等的研究,对提高水产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水产动物体内土腥味物质的来源,对放线菌、蓝藻等引起水产品土腥味的主要源头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阐述了土腥味物质在水产品养殖过程中的积累途径。同时,为有效评价水产品中土腥味物质的含量,将目前生产和研究中采用的感官分析、仪器检测等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比较。此外,文章比较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等方法,为有效防控和清除水产品中的土腥味提供参考;其中微生物拮抗和降解法以及池塘生态调控法是最有应用前景的防控方法。本综述总结了关于土腥味物质的最新研究成果,为提升水产品品质、解决水产品土腥味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人工繁殖条件下日本鳗鲡鱼卵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初孵仔鳗的开口饵料一直是实现全人工繁殖的难点,鱼卵的营养成分分析能够为开口饵料的设计提供帮助,因此,本实验对人工繁殖条件下获得的日本鳗鲡鱼卵进行了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日本鳗鲡卵中水分含量为82. 28%、粗蛋白质含量为10. 54%、粗脂肪含量为7. 24%、粗灰分含量为0. 78%。此外,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EAA)和10种非必需氨基酸(NEAA),总氨基酸(TAA)含量为8. 07%,EAA含量为3. 19%,NEAA含量为4. 88%;依据FAO/WHO建议的氨基酸评分模式,分别对氨基酸进行氨基酸评分(AAAS)和化学评分(CCS),其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异亮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EAAI)为7. 79%。在日本鳗鲡卵中检测出27种脂肪酸,包括9种饱和脂肪酸(SFA)、8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10种多不饱和脂肪(PUF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41. 14%、18. 19%、40. 69%,其中C20:5n-3(EPA)+C22:6n-3(DHA)占脂肪酸总量的30. 25%。日本鳗鲡鱼卵中钾、钙的含量丰富,分别为1 698. 676 mg/kg和121. 268 mg/kg。高含量的DHA符合海水鱼类鱼卵的特点,低含量的氨基酸可能是限制初孵仔鳗生存的原因。研究中所获得的各营养素需求量为初孵仔鳗的开口饵料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