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5篇
农作物   8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供体植株的生育状况对籼稻花药培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光、温条件能直接影响供体水稻花药的生育状况,从而导致花药培养力的明显差异。温度偏高或偏低,日照缩短都不利供体花药的正常发育及其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分化,因此正常季节培养的供体花药培养力明显地高于异季培养的花药培养力。高温促使籼稻花药早衰、药壁开裂,这可能是籼稻花药培养力低的原因之一。采用延缓衰老剂6-BA(6-苄基嘌呤)有利于增加籼稻花药培养力。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外水稻矮源多为籼型水稻,故此粳稻矮化育种只能从籼稻矮源转育。这样非但籼粳交后代不易稳定,而且矮秆基因也单一化。我们于1979年初通过台中育39幼穗切段外植体的组织培养,诱导产生一个粳型矮秆突变体“武陵矮”,株高18厘米左右,能正常开花结实,其穗形、粒形等与原品种相  相似文献   
13.
应用细胞工程技术培育“黑珍米”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4.
籼稻绿芽悬浮细胞原生质体再生成株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籼稻Hu-18绿芽为外植体,在N6附加2 mg/L 2,4-D的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加20 d后转人AA 培养基进行悬浮培养。继代培养45 d左右形成了分裂旺盛的胚性细胞悬浮系。即从绿芽诱导至胚性细胞悬浮系的建立仅用了65 d左右。继代后前6 d,细胞干重几乎每2 d增加1倍,而培养液的渗透压及pH 值迅速下降。取继代后4 d的悬浮细胞游离原生质体,产率为8.74X106/g鲜重。纯化后的原生质体在KPR培养基中进行琼脂糖包埋培养,原生质体植扳率为12.0% 。将20 d后的小愈伤组织(0.1 mm)转入 N6附加0.5 mg/L 2,4- D、1 mg/ L BA、1 mg/L KT、0.3 mg/L ZT的培养基上增殖,待长成直径2~3 mm 左右时,用N6附加1 mg/L BA,1 mg/L KT,0.3 mg/L ZT的培养基进行分化培养, 5 d后同时出现芽根生长,最终再生成绿色植株,绿苗分化率为3.5株/10000个原生质体。  相似文献   
15.
以原丰早、广陆矮4号、桂朝2号等23个品种的5532份再生植株的后代及其对照品种的实生苗为材料进行试验。愈伤组织进行60Co-γ辐射处理,诱导再生的植株在正常季节种植于大田,考查抽穗期等项目。结果表明,各品种的熟性通过组织培养都有较高的变异频率,早熟株系所占比例因品种而异。水稻愈伤组织通过离体辐射后,再生植株后代的生育期有明显的变异,早熟株系的百分率比未辐射处理的有明显提高,而且随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通过大田选择,从5千伦处理的株系中获得两个比Basmati 370早熟15天的优良株系。  相似文献   
16.
水稻体细胞组织培养在品种改良上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自从1964年古桥等首次利用水稻幼苗的茎节诱导产生愈伤组织以来,国内外有关水稻体细胞组织培养的报道已有不少,并成功地使水稻各部位组织获得了完整植株。大野增对水稻种子的再生植株当代及其后代作过变异分析,但他们还没有把该技术直接应用于水稻育种实践。我们于1978年开始对水稻的培养材料、培养基和培养条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先后分析研究了25个品种,5,532株再生植株及其后代的遗传表现,发现再生植株的后代不但表现性状上的(包括熟性、株高、穗数、粒数、千粒重等)变异,而且在90%以上的株系中,变异性状在第2代(T_2)就表现出遗传上的稳定性。这对水稻品种改良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本试验1980年获得成功,1981年开始应用于生产实践,目前已选育出若干优良新品系在生产上试种、示范。  相似文献   
17.
赵成章  戚秀芳 《作物学报》1991,17(3):228-232
自1968年新关首先获得粳稻花粉植株以来,由于培养技术的不断改进,高效培养基的研制,使粳稻花药培养力大幅度提高,世界各国和一些国际研究组织相继采用花药培养技术应用于水稻育种实践。但迄今籼稻花药培养力仍极低(0.5%左右),致使该技术难以在籼稻育种上应用,而籼稻又在水稻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因此籼稻花药培养力的研究仍被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