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2篇
  25篇
综合类   11篇
农作物   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11.
长期施肥对棕壤微生物量碳和水溶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棕壤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差异显著,单施化肥处理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明显低于无肥处理,但微生物量碳含量高于无肥处理;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处理WSOC和SMBC含量最高,M1N1PK和M2N1PK处理WSOC含量比无肥处理N1PK分别增加了80.3%和148.6%;单施有机肥处理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处理的SMBC/TOC比值和WSOC/TOC比值均明显高于单施化肥及无肥处理,差异显著;单施化肥处理SMBC/TOC比值高于无肥处理,但WSOC/TOC比值低于无肥处理,这与SMBC与WSOC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处理对春玉米穗位叶光合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高产施肥的角度,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用量对旱作春玉米穗位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ond)、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等光合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条件下,穗位叶全展后期Pn、Cond随玉米生育期的推进呈现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而Ci、Tr则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不同氮、磷、钾用量对穗位叶4个光合指标的影响也较明显:穗位叶全展前期,Pn、Cond、Ci和Tr均随施氮、磷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而随钾肥水平的提高,Cond、Ci、Tr均降低;而后期,表现出适宜氮、磷、钾施肥量有提高光合能力的优势,即氮、磷、钾养分缺乏或过量均会使后期光合能力降低.可见,适宜的氮、磷、钾用量(N240kg·hm-2、P2O5150kg·hm-2、K2O75kg·hm-2)可保持春玉米穗位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的适宜状态,并能保持较长的高光合持续期,有效地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玉米整个生长季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动态变化,试验采用氯仿熏蒸、灭菌、提取,TOC测定的方法研究了15个不同施肥处理对耕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料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提高,在玉米的生殖生长阶段其含量达到最大。单施化肥区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玉米整个生长季节都处于一种波动变化,在玉米前期,其含量受温度、水分、作物吸收等影响较大;而到了生殖生长阶段,微生物量碳含量有逐渐升高趋势,但上升幅度不大;成熟期微生物量碳含量迅速下降,都低于播种前。  相似文献   
14.
长期定位施肥对棕壤钾素垂直分布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6年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化肥与有机肥长期定位施用对棕壤钾素垂直分布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从1979年到2004年不论施钾与否各处理0~20 cm土层土壤中各形态钾素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长期施肥对土壤钾素的垂直移动影响不大。长期不施钾各处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中各形态钾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有机肥的长期施用能维持棕壤速效性钾的平衡,缓解非交换性钾的下降趋势,促进矿物钾的有效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氮肥水平对玉米灌浆期穗位叶光合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在棕壤长期定位实验的基础上,测定了不同水平氮肥处理下灌浆期玉米(郑单958)穗位叶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等光合参数以及SPAD值。结果表明, 施用氮肥可以引起荧光诱导曲线(OJIP曲线)显著变化,其中K、 J 和 I 点的荧光强度值明显降低;施用氮肥显著提高捕获的激子将电子传递到电子传递链中QA下游的其他电子受体的概率(o)和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显著降低K点的可变荧光Fk占振幅Fo-Fj 的比例(Wk)和J点的可变荧光Fj占振幅Fo-Fp 的比例(Vj),说明PSⅡ反应中心电子传递链综合性能以及供体侧和受体侧的电子传递能力均明显提高,并且可以看出受体侧性能的改善大于供体侧;随着施氮量的增加,PSⅠ的最大氧化还原活性I/Io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变化,说明适量施氮可以增强P700的最大氧化还原能力,并可以显著提高叶片PSⅠ与PSⅡ两个光系统之间的协调性Ф(PSⅠ/PSⅡ)。  相似文献   
16.
玉米新品种沈玉18号高产氮磷钾配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和统计分析,表明氮磷钾的合理配比是沈玉18号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在辽宁地区中等肥力的土壤上最佳施肥量为:N 205.7 kg/hm2、P2O5150 kg/hm2、K2O 148.9kg/hm2。肥料效应方程为y=8411.625 24.614N-1.667P 5.324K 0.021NP-0.004NK 0.051PK-0.045N2-0.017P2-0.033K2。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田间小区的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磷、钾用量下玉米各组分的干物质积累及其随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肥用量下玉米的各组分干物质积累随生育期的延续呈现有规律的动态变化:叶片、茎秆、营养体干物质积累自拔节期后呈直线上升,至灌浆期干物质积累达到最大值,之后便呈缓慢下降趋势;籽粒的干物质积累在灌浆期之前缓慢增加,之后呈直线上升;总生物产量在苗期缓慢增长,中期呈直线上升,到了后期由于营养体干物质的下降以及籽粒干物质的显著上升,也稳定增长。营养体、籽粒干物质和总生物产量的积累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均可用Logistic方程Y=a/(1+bexp(ct))来描述;在各个氮、磷、钾处理中,以N240、P225、K240处理各组分干物质积累最大速率较大,出现日期较早。籽粒和总生物产量之间的关系可用回归方程Y=exp(a+bx)描述。在氮、磷、钾各用量下,氮以N240、磷以P225、钾以K240处理籽粒产量最高,收获系数最大,因此比较适宜的N、P2O5、K2O用量分别为240、150、240 kg hm-2。  相似文献   
18.
通过自制长效包膜肥与常规施肥在草地早熟禾盆栽上的试验研究表明,在同一施肥量的情况下作基肥一次施入,长效包膜肥在整个试验期间可以满足早熟禾整个试验期对养分的需求,但常规施肥则出现了缺肥症状。包膜肥加工过程及加入缓释剂对N素养分和P、K养分的释放规律有所不同:缓释剂的加入有利于提高N肥效但却加速了肥料中P、K的释放;包膜却对N、P、K均有延缓释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应用“3414”肥料试验模型求解春玉米施肥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利用现代肥料二次回归"3414"设计,对春玉米施肥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获得的最高产量在各类型函数中最低,投入的肥料价值也最低,获得的产投比较高;通过一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获得的最高产量最高,其中K处理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获得的最高产量和产投比最高。各类型函数所获得的最佳经济产量表现为:一元函数>二元函数>三元函数,但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所获得的产投比远远高于其他函数,可用于推荐施肥。通过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函数获得的春玉米推荐施肥指标为:N162.8kg/hm2,P2O5112.7kg/hm2,K2O149.7kg/hm2,需要投入的肥料成本为1776元/hm2,可获得最佳经济产量13241kg/hm2,产投比高达7.45。  相似文献   
20.
氮素对玉米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9,他引:19  
采用水培试验,比较分析了氮素对高产玉米杂交种幼苗生长、根系形态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氮素范围内供氮量的增加能够促进玉米地上部的生长,也促进东单90(DD90)和沈玉21(SY21)根系干重的增加,而高量供氮会抑制根系的生长,导致根冠比下降。郑单958(ZD958)在8.0 mmol/L氮水平下地上部受抑制的程度大于根系,造成根冠比有所增加。在各氮素水平下,东单90具有很好的根系形态,提高了氮素的吸收能力,从而提高氮素积累量。随氮浓度的增加,玉米植株氮素吸收效率增大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减小,无论在低氮还是高氮条件下,郑单958和东单90的氮素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沈玉21和郝育12(HY12),氮素生理利用效率却显著低于沈玉21和郝育12。不同品种对氮素的响应存在显著差异,东单90和郑单958耐低氮和对氮素吸收的能力强,郑单958耐高氮能力相对较弱,沈玉21和郝育12对氮素需求量大,耐低氮能力弱。适宜的氮素供应能更好地协调根系与地上部的关系,促进根系形态发育,增加根系对氮素的接触面积,促进根系对氮素的高效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