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5篇
植物保护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深松、深施肥、种草木樨综合农业措施,改良白浆土收到良好的效果。种草木樨后提高了黑土层的肥力,并取部分草木樨喂奶牛提高了牛奶产量,为走农牧结合的道路做出了样板。深松深施肥改善了白浆层的物理性状:容重下降、孔隙度提高、渗透性增强。并且增强了微生物活性,增加了活土层厚度。事实说明综合农业措施改良白浆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这种改良白浆土的措施需要较长时间验证才能取得可靠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白浆土肥力特征表现在腐殖质含量表层高于下层;HA/FA 比值在 A_1层是大于1,其余各层均小于1,尤其白浆层比值最小;胡敏酸 C/H 比要远远高于富啡酸;胡敏酸的羧基、醇羟基、醌基、总酸度都小于富啡酸。土壤氮素含量变化与有机质含量变化的趋势一致,土壤潜在供氨能力强,但氮素形态复杂,而且多变。土壤微酸性,对微量元素溶解有利。代换量较高,盐基饱和度在60%以上。以上肥力特征与生态环境和成土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3.
白浆土广泛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和吉林省部分地区,黑龙江省境内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完达山前的岗地和平地以及抚远三角洲,面积近三千万亩,已耕地九百多万亩。三江平原的耕地中,白浆土占31%。因此,白浆土是我国东北已垦及有待开垦的重要土类之一。由  相似文献   
14.
阿尔泰山西北部垂直带谱中的土壤有机氮素,同土壤腐殖质一样表现为非连续性的特征转化系列。在干旱气候带,土壤的全氮量随海拔升高到黑钙土增加至10倍。土壤中酸不溶态氮相对含量也持续增加,而氨基酸和氨基糖态氮含量下降。胡敏酸中酸不溶态氮和氨基酸态氮也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冷一湿气候带中土壤胡敏酸的未鉴定态氮相对含量明显地多于干旱气候带,而干旱气候带中土壤胡敏酸的酸不溶态氮量显著地高于冷—湿气候带。土壤和其胡敏酸中氮素形态分布,与垂直带谱中土壤的腐殖质化过程紧密相关,随腐殖质化度的增加,酸不溶态氮相对含量提高,而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量下降。胡敏酸中氨基糖态氮含量甚微。  相似文献   
15.
本试硷对 Shuman(1979)和 Tessier(1979)提出的方法进行了修改,采用连续浸提的方法将石灰性土壤中锌分为代换态(EXC-Zn)、碳酸盐结合态(CA-Zn)、三二氧化物结合态(R_2O_3-Zn)、有机态(OM-Zn)和残渣态(RES-Zn)。通过实验确定了相应的浸提剂(1MMgCl_2、0.5MNaOA c-0.5MHOAc、Tamm 溶液(0.175M 草酸铵和0.100M 草酸溶液,pH3.25),H_2O_2-Tamm 溶液、王水-HClO_4)和较佳的实验条件。各浸提剂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较高。此方法可用于研究石灰性土壤中锌的形态。同时也可研究锌在土壤中的转化,及其土壤组分对锌有效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白浆土是形成于北温带温凉较湿润气候下的酸性土壤,红壤是形成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酸性土壤,二者的形成过程不同,土壤淋溶的程度和方式亦有差异。白浆土上层的酸溶性无定形铁高于红壤,40cm 以下的土层则相反,白浆土重结晶铁为无定形铁的2~6倍,红壤则为10多倍。白浆土的铁锰没有明显的淋溶趋势,而多在本层土壤的孔隙中集中。两种土壤的全铁量比全锰都高,高一个数量级,二者锰的差异小于铁的差异。白浆土两种形态锰的含量,均略高于红壤。白浆土白浆层锰的含量略高于黑土层,淀积层较低,红壤的游离锰未见有淋溶移动的趋势。红壤酸性铝高于白浆土,铝比铁有更多的存在于无定形部分中。活化度。红土的游离铁多于白浆土。以重结晶态者为主,活化度反低于白浆土。两者土壤游离锰的活化度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耕地白浆土与草甸土、暗棕壤的 C/N 比,腐殖质含量和分组组分的比较分析,发现耕地白浆与相邻的草甸土、暗棕壤有较大的差异。开垦耕作使白浆土的有机质含量及各组分、全氮量、HA/FA 值下降。耕作熟化过程伴随着腐殖质组分间的转化。  相似文献   
18.
白浆土开垦后有机物质下降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浆土开垦二、三十年后,有机质含量一般由原有的5—10%下降到3—5%。本文通过测定开垦5年、15年、和25年的白浆土有机质及腐殖质各组分的含量,计算下降速率。各组分的下降顺序为:活性胡敏酸>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黑土层含量的下降速率又大于白浆层,在垦后生态环境中呈继续下降的趋势。要维持土壤一定的腐殖质含量,在现行的轮作制中需要采取增加有机质的措施,才能培肥土壤,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碳酸钙和活性氧化物在土壤中对 Zn 的吸附及其形态分布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土壤中Zn 的生物有效性。本实验研究低浓度范围内(0~2×10~(-4)mol/L)Zn 在石灰性土壤中的吸附规律。平衡时间为振荡12h,土壤:溶液为1:20。Zn 溶液用 ZnSO_4·7H_2O 和0.01 mol/L  相似文献   
20.
采用土壤中微量元素的连续浸提的分组方法,研究河北省20个表层土壤中 Cu 的形态分布。将土壤中 Cu 分为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质结合态和残渣态,其平均含量分别为0.09 mg/kg,0.06 mg/kg,4.88 mg/kg,0.48 mg/kg,和9.20 mg/kg。并讨论了土壤中 Cu 的形态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此结果有助于评价土壤中 Cu 的背景值和了解土壤中Cu 的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