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2篇
林业   84篇
农学   97篇
基础科学   78篇
  94篇
综合类   206篇
农作物   40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92篇
园艺   41篇
植物保护   48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拱板式高大平房仓的拱板间安装蒸发冷却空调开展控温储粮技术,解决拱板间的积热,以达到延缓仓内温度和上层粮温上升速度的目的。蒸发冷却空调主要利用水泵抽取水槽内的水,通过分水器均匀分布到特殊纤维制成的湿帘组件上,而大流量轴流风机的转动令仓外空气以极高速度穿过湿帘组件将湿气散发到空间,以增加空气中的湿度,通过正压促使空气流动,从而达到换气降温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低功率蒸发冷却空调,可以有效排除拱板间的积热,实现换气降温、节能、环保、绿色储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杜鹃耐热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新华  罗清  池昭锦 《北方园艺》2016,(13):192-195
综述杜鹃植物在高温胁迫下对细胞膜系统、保护酶系统、渗透调节物质及光合作用的不良影响,指出提高杜鹃耐热性的技术措施包括化学诱导、高温锻炼、合理施肥、接种菌根真菌及选育耐热品种,对当前研究提出了总结并展望我国杜鹃耐热性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采后果品电特性变化机理,并探索基于电特性识别果品品质的方法,研究了桃采后电特性和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桃新鲜度下降,相对介电常数呈余弦规律变化,损耗角正切逐渐减小,呼吸高峰时相对介电常数最大。分析了电特性变化的原因,进而建立了采后桃电特性与生理特性之间的关系模型。以相对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为输入特征参数,应用BP神经网络技术识别桃的新鲜度等级,平均识别率为82%。  相似文献   
14.
苏云金杆菌防治杨扇舟蛾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扇舟蛾是近年危害洞庭湖区杨树主要的食叶害虫之一,一年发生6~7代.本文采用生物药剂"林得保"(主要成分苏云金杆菌)粉剂防治杨扇舟蛾.试验表明:"林得保"粉剂在施药3 d后,开始显现明显的药理效果,最终防治率达到了95%以上,是一种在杨树食叶害虫防治上值得推广的无公害生物药剂.其喷粉浓度以药剂:填充剂=1:20的效果最...  相似文献   
15.
青贮添加剂喷洒装置自动控制仪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用于实现铡草机和青贮添加剂喷洒装置相联动的自动控制仪的工作原理和硬、软件设计。该控制仪可根据铡草机实时喂入量的大小自动调节喷洒装置的喷洒量 ,以保持草液比基本不变。测试表明 :该控制仪喂入量测试误差小于 (等于 )± 13%、喷洒量控制误差小于 (等于 )± 2 %、喷洒均匀性误差小于 (等于 )± 8%、控制周期小于 (等于 ) 1.5 s  相似文献   
16.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旗叶细胞质膜及叶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许振柱  于振文 《作物学报》1997,23(3):370-375
随着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冬小麦叶的膜质过氧化物丙二醛的含量升高,膜脂 酸不饱和度降低,叶肉细胞内叶绿体、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异常,甚至裂解,质膜内陷,胞液泡化,胞壁层次减少。表明土壤水分胁迫损害小麦旗叶细胞质膜及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加速衰老进程。  相似文献   
17.
水资源合理配置是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缺乏实测径流资料,区域无法合理量化乃至分配水资源,造成缺乏与浪费并存的现象。为此,以都匀市为例,利用清水江下游黔南州下司水文站的实测资料构建了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通过相关系数及纳西效率系数验证了模型的精度,得到了可用作水资源配置基础资料的都匀市境内各干支流长系列流量数据。通过量化水资源系统中各部门的供需并连接相关关系,建立了基于水量平衡的WEAP水资源配置模型,并预测了现状2010年至远景2030年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情况。结果表明:针对径流资料缺乏地区,应用水文模型模拟径流数据进行水资源配置的方法,能够定量分析不同供需情况下的水资源分配矛盾,可以为区域水资源管理及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发芽纸是种子发芽试验必需的材料。国内首次研制成的专用种子发芽纸具有吸水快、持水性好、韧度大、厚度适中等特点。该纸无毒性、幼根不易穿透,且成本低。它既可衬垫于发芽容器中,更宜作发芽纸卷。试用结果表明,它能广泛适用于农作物、蔬菜、牧草、瓜、豆类等各种种子的发芽试验。在植物种子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经常需要进行种子发芽试验,一般的种子发芽试验常采用纸张作为发芽床。为使种子正常发芽和便于检查发芽结果,要求发芽纸有良好的理化特性。对此,国际种子检验协会对种子发芽纸的质地、灰分、韧度和吸水性能等有明确的规定指标,如要求纸张有足够强度,在发芽试验操作中不致撕破;质地要通透多孔,但幼根不能穿入纸中。国外已有不少国家都生产有专用的种子发芽纸,而国内至今还没有一种专门供种子发芽用的纸张,长期以来使用的是普通滤纸、卫生纸、乃至黄草纸等代用品。这些纸张在协调种子发芽所需的水气条件方面存有不少缺陷,其质地、强度或吸水性等都达不到要求。为了填补国内这一空白,浙江农业大学种子科学中心和浙江民丰造纸厂造纸研究所自1987年开始进行种子发芽纸的研制。经过多次反复研制和测试,已研制成功一种种子发芽纸。它厚度适中,既可平垫于玻皿之中,又可用作发芽纸卷,且成本低于目前代用的普通滤纸。经数家种子部门试用,反应良好。此将发芽纸研制过程中生物学适用性测试的部分内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采后苹果电特性与生理特性的关系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为了了解果蔬的电学特性,并为果蔬品质自动化识别提供新方法,该文从生理特性角度分析了影响采后苹果电参数变化的原因。基于电参数的变化,将BP神经网络技术应用于苹果新鲜等级的识别。研究结果指出:采后红富士苹果相对介电常数的变化规律与乙烯释放量变化规律相似,电阻率与乙烯释放量变化规律相反,在乙烯释放峰出现时,相对介电常数达到最大值,电阻率达到最小值。根据采后苹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pH值的变化,将苹果分为3个新鲜等级,以相对介电常数和电阻率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特征参数,在2-20-3的网络结构下,苹果新鲜等级平均识别率达到79%。该研究为了解采后果品电特性变化的原因提供了信息,为基于电特性的新型果品内部品质检测技术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A wide range of tillage systems have been used by producers in the Corn-Belt in the United States during the past decade due to their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However,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nitrogen (SON) and crop responses to these tillage systems are not well documented in a corn–soybean rotation. Two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tillage systems on SOC and SON, residue C and N inputs, and corn and soybean yields across Iowa. The first experiment consisted of no-tillage (NT) and chisel plow (CP) treatments, established in 1994 in Clarion–Nicollet–Webster (CNW), Galva–Primghar–Sac (GPS), Kenyon–Floyd–Clyde (KFC), Marshall (M), and Otley–Mahaska–Taintor (OMT) soil associations. The second experiment consisted of NT, strip-tillage (ST), CP, deep rip (DR), and moldboard plow (MP) treatments, established in 1998 in the CNW soil association. Both corn and soybean yields of NT were statistically comparable to those of CP treatment for each soil association in a corn–soybean rotation during the 7 years of tillage practices. The NT, ST, CP, and DR treatments produced similar corn and soybean yields as MP treatment in a corn–soybean rotation during the 3 years of tillag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econd experiment.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SOC of 17.3, 19.5, 6.1, and 19.3% with NT over CP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at the top 15-cm soil depth in CNW, KFC, M, and OMT soil associations, respectively, except for the GPS soil association in a corn–soybean rotation at the end of 7 years. The NT and ST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SOC of 14.7 and 11.4%,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MP treatment after 3 years. Changes in SON due to tillage were similar to those observed with SOC in both experiments. The increases in SOC and SON in NT treatment were not attributed to the vertical stratification of organic C and N in the soil profile or annual C and N inputs from crop residue, but most likely due to the decrease in soil organic matter mineralization in wet and cold soil conditions. It was concluded that NT and ST are superior to CP and MP in increasing SOC and SON in the top 15 cm in the short-term. The adoption of NT or CP can be an effective strategy in increasing SOC and SON in the Corn-Belt soils without significant adverse impact on corn and soybean yields in a corn–soybean ro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