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16篇
  免费   687篇
  国内免费   2146篇
林业   150篇
农学   1730篇
基础科学   999篇
  2554篇
综合类   6114篇
农作物   1041篇
水产渔业   72篇
畜牧兽医   358篇
园艺   65篇
植物保护   1266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295篇
  2022年   489篇
  2021年   553篇
  2020年   601篇
  2019年   633篇
  2018年   538篇
  2017年   684篇
  2016年   764篇
  2015年   573篇
  2014年   714篇
  2013年   758篇
  2012年   931篇
  2011年   898篇
  2010年   732篇
  2009年   686篇
  2008年   560篇
  2007年   645篇
  2006年   477篇
  2005年   450篇
  2004年   327篇
  2003年   259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213篇
  2000年   229篇
  1999年   149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112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3篇
  1962年   1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解析春限一水条件下盐碱地改良措施对小麦耗水和产量调控作用,于2015—2018年连续3个冬小麦生长季,设置耕层掺黄河泥沙(SS)、配施生物有机肥(FF)和掺黄河泥沙配施生物有机肥(SF) 3个处理,以不作处理为对照(CK),研究不同处理下农田土壤水分变化和冬小麦干物质积累规律。结果表明:连续3年产量水平为3 317. 77~5 449. 52 kg/hm~2,各处理间以SF处理的籽粒产量最高,该处理与CK相比,籽粒产量提高35%~51%;总耗水量变幅为352. 85~394. 89 mm,不同处理间总耗水量均以CK最低,以SF处理最高(361. 81~394. 89 mm);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变幅为9. 01~13. 96 kg/(hm~2·mm),以SF处理最高(12. 02~13. 96 kg/(hm~2·mm)),比CK高33%~48%,其次为FF处理和SS处理,分别比CK高9%~32%、9%~18%。SS或FF处理可增加冬小麦拔节前0~200 cm土层贮水量,增大拔节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促进冬小麦对土壤贮水和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最终提高冬小麦的生物量和籽粒产量。冬小麦籽粒产量与干物质积累量、总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水分利用效率与冬小麦耗水量、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在本研究条件下,随着籽粒产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快速增加;而随耗水量增加,各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增减表现不同。综合考虑产量、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确定掺黄河泥沙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SF)是本研究条件下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02.
华北冬小麦-夏玉米农田水分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冬小麦-夏玉米连作是华北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种植模式。根据华北季节性冻土区的特点,将全年划分为作物生长期与越冬期,分别建立了作物生长条件下农田水分运移模型、冻融条件下土壤水热运移模型。前一模型主要包括参照腾发量计算、腾发量分配、作物根系吸水、土壤表面蒸发、土壤水分特征参数和土壤水分运动等子模型;后一模型主要包括冻土水热耦舍迁移、地气水热交换等子模型。应用以上模型对冬小麦-夏玉米连作条件下的土壤水分过程进行模拟,根据北京永乐店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模拟了不同降水水平年、不同灌溉处理下的农田灌溉制度及土壤水分过程,分析了降水、灌溉对农田蒸散、土壤水利用、深层渗漏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3.
越冬期地面灌溉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燕 《灌溉排水学报》2007,26(3):53-56,64
基于越冬期大田土壤入渗和灌水试验,采用试验研究和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讨论了冬灌水流运动特点,揭示了表征灌溉效果的各项指标随地中温度的变化特性,提出了提高越冬期灌溉灌水效果的5项技术:短畦灌溉技术、长畦灌溉技术、小流量灌溉技术、秋耕灌溉技术和最冷月免灌技术。研究结果对我国北方缺水地区冬季合理灌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4.
基于不同有效积温的玉米干物质累积量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获得研究区适宜的玉米干物质累积量(DM)估算模型,通过2017—2019年在吉林省长春地区开展的3年农田试验,观测玉米生育期内作物根区20 cm地温、40 cm地温、农田气温、作物冠层温度以及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等数据,建立基于不同有效积温的Logistic模型及其归一化模型,并用实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有效积温建立的Logistic模型可以模拟单株玉米干物质累积量生长,但不同地点、不同年份所建立的模型参数差异较大; Logistic归一化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区域玉米干物质增长,在利用实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中,基于作物根区20 cm地温、40 cm地温、农田气温和作物冠层温度4种类型有效积温的Logistic归一化模型,其均方根误差、相对误差、决定系数和模型一致性系数都能达到较优值;以2019年数据建立的Logistic归一化模型对玉米干物质累积量模拟效果最优;基于有效冠层积温的Logistic归一化模型模拟效果较优。本研究结果可为灌区精量灌溉决策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对抗旱指数(DRI)的分析和改进,首次提出了水分适宜指数(WAI),并以此为指标,在不同的水分条件下对18个不同的玉米品种进行抗旱性研究。结果表明:WAI可以更好的反映不同水分条件下的产量变化,并且倾向于选择高产型品种。可以作为作物适水种植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6.
秸秆覆盖对冬小麦耗水特征及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2季冬小麦试验结果表明 ,秸秆覆盖具有减少土壤棵间无效蒸发的作用 ,冬小麦返青前 1 m土层贮水量在砂壤土条件下秸秆覆盖处理比无覆盖处理增加 2 %~ 2 5 .8% ,粘壤土条件下增加 2 %~ 1 4.5 %。返青前秸秆覆盖处理比无覆盖处理的日耗水量普遍小 ,返青后情况则相反。秸秆覆盖能够促进作物生长 ,与无覆盖相比 ,提高水分生产效率 4.6%~ 2 5 .2 %。  相似文献   
107.
冬小麦水分胁迫效应及节水高效灌溉指标体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冬小麦的各个生育期,水分胁迫均显著影响小麦矿质营养的吸收、干物质的累积及光合作用等过程,根据时各试验处理麦株个体、群体的生理、生态分析,确立冬小麦各生育期的节水灌溉指标体系。该体系除土壤含水量外,还包括根系湿润层厚度、细胞液浓度、叶水势、蒸腾强度、气孔导度和叶片N、P、K的浓度等指标。  相似文献   
108.
黑龙江冬季寒冷且时间长,各无人值守机房在冬季将消耗大量电能来取暖。由于无线移动基站很多,采取节能方式将降低运行成本。为此,介绍了一种节能和补偿热量方式,其实际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9.
青贮玉米收获机是青贮玉米饲料机械化生产中重要的农业装备之一。为此,分析了黑龙江省青贮玉米收获机械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青贮玉米收获机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其目的是为进一步加快黑龙江省青贮玉米收获机械的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10.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2004~2005年冬小麦测坑试验资料,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对冬小麦根系分布及其耗水特性的影响,并在此分析基础上,探讨了冬小麦适宜供水方案和土壤水分剖面最佳消耗形式,这对提高农田土壤水分有效利用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