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1篇
林业   4篇
农学   21篇
基础科学   5篇
  125篇
综合类   161篇
农作物   6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31.
苯基磷酰二胺对土壤脲酶的抑制作用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拟试验方法研究苯基磷酰二胺(PPD)对东北4种主要土壤脲酶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PPD对土壤脲酶动力学参数的作用程度受土壤肥力、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及其相互作用的显著影响.与对照相比.PPD使土壤脲酶Km增加,Vmax和Vmax/Km降低,表明PPD对土壤脲酶的作用机理为典型的竞争性抑制.随培养时间的延长,PPD处理的Km,Vmax和Vmax/Km呈增加趋势,表明PPD的抑制效果随时间而减弱.随培养温度升高,土壤脲酶Km和Vmax增加,而Vmax/Km无规律变化.黑土和白浆土脲酶Km和Vmax值比棕壤、褐土大,而Vmax/Km的变化不明显,说明土壤类型对脲酶动力学参数有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脲酶动力学参数Km,Vmax和Vmax/Km与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2.
谢明  张艳军  吴刚  徐鹏 《植物保护》2011,37(6):93-96
为了明确转cry1Ac基因抗虫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采集转cry1Ac基因抗虫棉及其亲本棉‘SM 3’种植地的土壤,测定转cry1Ac基因抗虫棉及其亲本棉 ‘SM 3’不同生育期内根区距主根不同距离土壤脱氢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棉花根区土壤脱氢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无明显的起伏变化。转基因棉‘GK 12’盛花期和枯死期根区5 cm的土壤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亲本棉‘SM 3’(p<0.05),转基因棉‘GK 12’盛花期根区15 cm和25 cm的土壤脱氢酶活性也显著高于亲本棉‘SM 3’(p<0.05);在棉花蕾期,转基因棉‘GK 12’根区5 cm和15 cm的土壤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亲本棉‘SM 3’(p<0.05),而对根区25 cm的土壤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转基因棉‘GK 12’在整个生育期对不同距离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上述结果初步看出,在棉花生长的一些生育时期,转cry1Ac基因抗虫棉‘GK 12’对根区土壤酶活性存在明显的影响,但其影响的程度不是很大,后期基本可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33.
八达岭地区主要森林类型土壤脲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八达岭地区9种森林类型土壤脲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有从表层到底层垂直递减规律,其含量受到树种的影响;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是影响脲酶活性的主要因素;由主成分分析得出的第一主成分可综合反映土壤保肥供肥的信息,方差贡献率达44.86%;由此可见土壤脲酶活性是评价森林土壤肥力的一项重要的生物活性指标。  相似文献   
134.
不同类型高寒草地土壤酶活性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地区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类型草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分析其分布特征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类草地土壤酶活性均沿土壤垂直剖面依次降低,差异显著(P0.05),且在冬季牧场和夏季牧场不同草地类型间也均表现为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酶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也存在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5.
喷施宝叶面肥对农药胁迫下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科学合理评价水溶性有机肥及杀虫剂的环境效应,探讨叶面肥喷施宝对 3 种农药(哒螨 灵、联苯菊酯、毒死蜱)胁迫下茶园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方法】模拟茶园喷施农药,采用苯酚 - 次氯酸钠 比色法测定土壤脲酶活性。【结果】试验早期哒螨灵对茶园土壤脲酶活性影响不显著,后期表现为激活效应, 脲酶活性比空白对照(喷施清水)高 23%。整个试验周期联苯菊酯未对茶园土壤的脲酶活性产生显著影响。叶 面肥喷施宝对哒螨灵或联苯菊酯胁迫下茶园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表现为先明显抑制后逐渐减弱,最终恢复到原 有水平。试验早期,喷施宝复配哒螨灵两个处理的脲酶活性分别比空白对照下降 22%、24%,比单施哒螨灵下 降 25%、23%。喷施宝复配联苯菊酯处理的脲酶活性比对空白对照下降 17%,比单施联苯菊酯下降 15%。毒死 蜱和叶面肥喷施宝对茶园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均表现为先显著抑制后逐渐恢复的效应,试验早期叶面肥喷施宝 对毒死蜱胁迫下脲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有所缓解。【结论】叶面肥喷施宝复配 3 种杀虫剂的使用对茶园土壤脲酶 活性产生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6.
137.
氮肥不合理施用所排放的活性氮气体(NH3、N2O、NO)对环境造成了极大影响,其中,挥发到大气中的NH3会与酸性气体反应形成气溶胶,降低空气质量;氮素转化过程中排放的N2O是一种具有高增温潜势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有贡献;排放的NO在大气中进行二次反应产生光化学污染及次级污染(如酸雨)。脲酶抑制剂(UI)和硝化抑制剂(NI)对减少氮肥施用中活性氮对环境负面风险方面的消减作用被广为研究。本文在汇总近年来土壤氮素硝化作用微生物机理的研究进展基础上,结合近年的文献汇总数据,综述了UI及NI的类型、作用机理、对硝化作用相关功能微生物的影响、对N2O、NO及氨挥发减排的效果,以及影响抑制剂作用效果的因素(温度、土壤水分、土壤pH、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并对新型生物硝化抑制剂(BNI)及抑制剂的可能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8.
包膜脲酶抑制剂增效尿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有效提高尿素氮利用率,促进新型缓/控释氮肥的研发。在盆栽试验条件下,研究了脲酶抑制剂氢醌(HQ)部分或全部包膜与尿素掺混施用对小麦生长及土壤不同形态氮素含量和脲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处理:对照(CK)、普通尿素(U)、U+普通HQ(SRU1)、U+包膜HQ(SRU2)和U+30%普通HQ+70%包膜HQ(SRU3)。结果表明:与SRU1相比,包膜HQ能够促进小麦生长,改善小麦产量构成,增加小麦产量,并提高氮素利用率,其中SRU2、SRU3分别增加了小麦产量的34.71%,56.54%;与SRU2相比,SRU3处理中普通HQ与包膜HQ配合施用前期能够有效抑制尿素水解,维持土壤中NH_4~+—N的适宜浓度,后期能增加土壤NH_4~+—N含量,保证土壤有效氮的持续供应,减少氮素损失,使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土壤脲酶活性维持在较低水平。综上,HQ部分包膜与尿素掺混施用的SRU3处理土壤氮的供应能力最强,氮素利用率最高,对小麦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139.
为考察养殖肥液不同灌溉强度下,硝化-脲酶抑制剂-生物炭技术(Nitrapyrin+NBPT+Biochar)对氮素淋失的抑制效果,本研究采用土柱模拟淋溶试验,测定淋溶液中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总氮(TN)的浓度以及土壤中NH4+-N、NO3--N的含量,探究养殖肥液不同灌溉强度下Nitrapyrin+NBPT+Biochar技术对氮素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硝化-脲酶抑制剂-生物炭阻控技术使淋溶液中NH4+-N、NO3--N、TN浓度降低了25.3%、53.6%、38.2%,累积淋失量减少了34.5%、61.0%、38.6%。该技术在灌溉强度增加30.0%、60.0%和100.0%后,仍使NO3--N淋失量减少了59.3%、55.1%、46.6%,TN淋失量减少了31.7%、27.1%、15.4%,土壤NH4+-N增加86.5%、60.0%、44.5%。该研究中养殖肥液灌溉强度越大土壤氮素淋失风险越大,但是硝化-脲酶抑制剂-生物炭技术明显抑制了氮素淋失,并且在增加一定灌水量范围内仍然有效果。  相似文献   
140.
为明确不同水稻品种甲烷(CH4)排放差异形成与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的关系,选取早稻晚稻各3个品种为大田供试材料,采用密闭静态暗箱法收集CH4气体,监测早稻晚稻不同品种CH4排放动态,以及不同品种在主要生育时期根际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并对不同水稻品种CH4排放与两种酶活性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双季稻品种CH4排放差异显著,晚稻CH4累积排放量明显高于早稻,早稻品种中CH4累积排放量以湘早籼24号最高,株两优819最低,相差31.78%;晚稻以湘晚籼17号最高,Y两优1号最低,相差17.31%。双季稻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存在差异,早稻过氧化氢酶活性在孕穗期最高,晚稻过氧化氢酶、双季稻脲酶活性均在分蘖期最高;双季稻田CH4排放与脲酶正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过氧化氢酶正相关,达到显著水平(P<0.05)。综上,双季稻品种甲烷排放与水稻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关系密切,降低水稻品种根际土壤的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有利于稻田CH4减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