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2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林业   38篇
农学   75篇
基础科学   13篇
  430篇
综合类   422篇
农作物   47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176篇
园艺   23篇
植物保护   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2010年在辽宁省中部地区水稻上开展一次性底施缓释尿素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辽宁中部地区水稻上一次性施用缓释尿素比施用普通尿素,增产效果非常明显,开原和大石桥试验点增产31.1~57.0kg/667m2,增产率为5.9%~10.9%;辽中试验点增产34.7~88.9kg/667m2,增产率为10.1%~21.3%。  相似文献   
72.
以“赤霞珠”葡萄为试材,在秋季对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尿素,研究其对叶片光合作用和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提高酿酒葡萄叶片的光合作用和果实品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酿酒葡萄的生长后期,叶面喷施1%~4%的尿素可明显提高葡萄叶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含量,提高了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和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净光合速率也得到明显的提高.其中,3%尿素处理不但显著提高了叶片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和净光合速率,也显著提高了酿酒葡萄果实的品质.因此,秋季叶面喷施适当浓度的尿素可通过调节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来提高叶片光合速率,最终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73.
施用控释尿素对大豆吸氮量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研究施用控释尿素对大豆吸N量及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控释尿素比普通尿素N肥利用效率提高 3 0 6 %~ 1 1 93% ,沙土中尿素N残留量增加 1 2 5 %~ 1 5 89% ,大豆产量提高 2 1 6 9%~ 4 9 2 2 % ,且改善大豆品质。  相似文献   
74.
以石蜡-松香混合物作为包膜材料,以磷酸氢钙为调理剂,采用熔融喷雾包涂的方法制备一种新型、多营养、不污染土壤的缓释尿素。用水浸泡法和土壤培养法探讨了包膜尿素的释放特性,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包膜尿素的表面和截面形貌。分析了松香与石蜡的配比、涂层量对包膜尿素养分释放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松香与石蜡的配比是影响包膜尿索养分释放速率的主要因素,涂层量是影响尿素释放的重要因素,包膜尿素在水中氮索的释放行为可用一级释放动力学方程来描述;其中,CRC-25和CRC-30包膜尿素在水中溶出80%的氮素分别需要10.07d、17.88d,在土壤中溶出80%的氮索所需要的时间大于130d;包膜尿素的扫描电镜照片显示,包膜层中的缝隙小于5μm。  相似文献   
75.
喷灌施肥灌溉时叶片对尿素的直接吸收作用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潜在因素之一。以地面灌溉、尿素撒施处理为对照(CK),通过设置不同的尿素喷施浓度,研究夏玉米生理生态指标和产量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追施尿素后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增加,但不同尿素喷施浓度处理的夏玉米株高、SPAD无显著差异(P>0.05)。尿素喷施浓度对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和产量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年际变化,2017年不同尿素喷施浓度处理的产量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尿素喷施浓度为0.146%处理的产量(12.5 t/hm^2)显著高于尿素喷施浓度≥0.178%处理的产量(11.3 t/hm^2),2018年尿素喷施浓度为0.188%处理的LAI在喷灌施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了显著降低。喷灌施肥后,叶片吸收尿素对光系统活性和光化学效率的影响与SPAD有关,2017年SPAD较高时,喷施尿素后光系统活性和光化学效率呈先减小后增大规律,且尿素喷施浓度≤0.146%处理的抑制作用仅发生在施肥后1 d,尿素喷施浓度≥0.178%处理的抑制作用持续至施肥后3~5 d;2018年SPAD较低时,与CK处理相同,喷施尿素后所有处理的光系统活性和光化学效率均呈先增大后稳定规律。与CK处理相比,施氮量小于等于CK的喷灌处理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CK处理,证明了喷灌施肥灌溉的可行性及其节肥、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76.
硫包衣尿素对水稻的增产效应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盆栽试验比较研究了等施用量及等氮量的硫包衣尿素(SCU)和普通尿素对水稻的增产效应以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水稻生育前期,施用等氮量的SCU处理水稻生物量低于普通尿素处理;成熟期等氮量和等施肥量下,施SCU处理的水稻籽粒产量比普通尿素处理分别高出35.7%,19.3%,等氮量SCU处理水稻的千粒重较大而有效穗数较小;(2)SCU处理较普通尿素处理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水稻的氮肥利用率和水稻氮肥偏生产力,相同肥料施用量下,SCU氮肥利用率为47.35%~57.48%,平均比普通尿素氮肥利用率高出12.5%;氮肥偏生产力也比常规尿素处理平均提高了10%;相同施氮量下,SCU处理比普通尿素处理下的水稻氮肥利用率提高了17.12%,达到51.11%.  相似文献   
77.
采用室内培养实验,分别研究了21科30种中草药的植物浸提液对3种土壤中尿素水解和硝化作用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中草药植物浸提液能够对尿素水解起抑制作用的有23种,其中8种的抑制效果优于脲酶抑制剂氢醌(HQ);浸提液能够抑制硝化作用的植物有25种,其中3种的硝化抑制效果优于双氰胺(DCD);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和忍冬科植物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既能有效抑制尿素水解,又能有效减缓NH+4的硝化,是尿基氮肥增效剂的最佳选择。研究还表明,夏枯草和金银花粉末在培养后的24~36 h脲酶抑制率最高,在培养后的14~21 d硝化抑制率最高,且抑制效果随粉末用量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78.
黄泛区潮土-冬小麦系统中尿素的转化和化肥氮去向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在田间条件下,用~(15)N标记的微区试验法研究了潮土-冬小麦系统中尿素的转化和化肥氮的去向。结果表明:土壤中尿素水解后,主要进行硝化和生物固定,而被粘土矿物固定的量很少;小麦返青后,随着气温上升,生物固定的标记氮不断分解,其量可达总生物固定量的60%。作为基肥条施的尿素,其损失略高于作返青肥或拔节肥表施后随即灌水的处理。氮素损失主要发生在春季气温回升后的生长期间,当季的淋洗损失极微。在较为适宜的用量和施用技术下,化肥氮的损失仍达33—45%,其中以碳酸氢铵为最高,次为硫酸铵和硝酸铵,而尿素和硝酸铵中的硝态氮损失最低。  相似文献   
79.
保水剂包膜尿素的特征与性能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保水肥料是缓/控释肥料研究的新方向,本文利用聚合化学反应制备出了一种保水剂包膜尿素肥料,并对该肥料的包膜特征、养分控释性能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保水剂包膜尿素的实际包膜量低于设计包膜量,一般低10%~12%。扫描电镜成像图显示:保水剂包膜尿素包膜上存在纤维网状孔隙,膜厚度为0.15~0.25mm。7d水溶出率的实验结果表明,保水剂包膜尿素养分控释效果低于塑料包膜尿素,保水剂包膜尿素的养分缓释作用主要来自包膜对尿素的吸附作用。保水剂包膜尿素处理土壤的土壤水分脱水曲线测定结果说明,保水剂包膜尿素可提高土壤水分含量,增加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改善土壤的保水、释水性能。因此,保水剂包膜尿素肥料是具有开发应用前景的新型缓/控释肥料。  相似文献   
80.
中国亚热带红壤旱坡地花生系统尿酸氮素去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outcome of N using isotope-labeled urea with a peanut cropping system in a Udic Ferrosol on a 7% slope at the Ecological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Red Soil,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he micro-plots were designed in two sets with three replicates and four N treatments. An iron frame with its edge 10 cm above the ground was used to control soil erosion and runoff in set A, but in set B the upper edge of the frame was level with the ground. Randomly positioned ^15N fertilized micro-plots were established along the contour. At harvest on August 13, 2002, which was four months after urea application, the peanuts had absorbed 30.6%-38.0% of the urea, transpired 13.1%-22.4% to the atmosphere, lost 6.4%-8.4% through soil erosion and surface runoff, and maintained 40.7%-48.9% in the 0-60 cm soil layer with 0.5%-5.0% below 60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