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20篇
农学   7篇
  9篇
综合类   79篇
农作物   11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6种兰科植物菌根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种兰科植物地下营养根的形态解剖结构特征、菌根真菌侵入方式及在菌根内的分布和消长状况,为菌根真菌与兰花共生的相互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连续切片的方法,用分离自野生状态的菌根真菌菌株CLB113和CLB111接种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墨兰(Cymbidiumsinense)、虎头兰(Cymbidium hookerianum)和卡特兰(Cattleyasp.)、齿瓣石斛(Dendrobium devonianum)、长距石斛(Dendrobium longicornu)种子繁育组培苗,使共生形成菌根,观察菌根形成途径及结构,并与自然状态下的菌根结构进行比较。【结果】经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菌根与非菌根(组培苗根)在根的基本结构上没有明显区别,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根中是否有入侵的菌根真菌,在皮层细胞中常见到分布不匀、形状不一、着色较深的菌丝结;不同兰科植物真菌的入侵方式不同,地生兰菌根真菌是通过破坏根被组织侵入根皮层细胞,而附生兰菌根真菌是通过通道细胞进入;在光镜下观察到的菌丝结,在电镜下是真菌菌体围绕皮层细胞核所形成的。【结论】兰花与菌根真菌的共生机理是,菌根真菌侵入兰花的皮层细胞内,使其中存在有大量新定殖的菌丝和正在被消化的菌丝,随着菌丝及菌丝团被逐渐消解吸收,伴随新菌丝的生长和侵入,内生真菌可不断地为兰花提供营养,促进兰花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52.
2007~2008年,对海南主要兰花种植基地进行病毒病危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海南兰花病毒病症状复杂,以斑驳花叶型和坏死型最为普遍。调查还发现,兰花的病毒病发病率与龄期呈正相关,文心兰、石斛兰的发病率显著高于蝴蝶兰。病原血清学检测表明,海南兰花病原病毒主要为建兰花叶病毒、齿兰环斑病毒,以及二者复合感染,检出率分别为29.5%、2.3%、15.9%。其中文心兰和蝴蝶兰带毒率较高,石斛兰带毒率最低,石斛兰上未检出齿兰环斑病毒。  相似文献   
53.
为研究温度对蝴蝶兰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以3个蝴蝶兰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叶绿素荧光测量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温度处理下蝴蝶兰叶片生长情况和花梗抽梗情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蝴蝶兰花芽分化需要经历春化作用,26/18℃(日/夜)处理处理可使3个品种在1个月内启动花芽分化,而29/21℃(日/夜)处理的对照组均无抽梗。(2)同时,生殖生长抑制营养生长,3个品种的成熟叶片平均长度均小于对照组。(3)低温处理导致Fv/Fm降低,Fo增高,叶绿素荧光参数能敏感地反映低温引起植株光合机构变化的情况,可间接地作为快速鉴定蝴蝶兰花芽分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54.
湖南蓝山森林公园孕育了丰富的兰科植物。经调查,公园共有兰科植物18属25种,约占湖南省60属、150种的30%和16.67%。兰科植物在公园的各个生态类型中均有分布,以地生兰为主,占68%(17种),其次,附生兰占20%(5种),腐生兰为12%(3种)。公园兰科植物有10个分布区类型,受热带亚洲和东亚成分影响较大,中国特有种较丰富。25种兰科植物中有1个新种,1个中国大陆新记录种,1个湖南省新记录种,1个存疑种。鉴于兰科植物的保护价值,应加强公园兰科植物的保护。  相似文献   
55.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兰科植物资源.2006~2008年作者对该保护区野生兰科植物资源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基于调查结果对保护区内野生兰科植物的多样性及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加强兰科植物资源的就地保护及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6.
杂交兰种苗超低温脱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携带建兰花叶病毒(CyMV)和齿兰环斑病毒(ORSV)的杂交兰根状茎为试材,采用包埋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法对杂交兰病毒脱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低温炼苗21 d的茎尖,在0.5 mol/L的蔗糖浓度预培养基中培养3 d,然后浸入0.4 mol/L高糖液体培养基中加载90 min,之后转入玻璃化溶液PVS2(protect vitrification solution 2)中冰上处理6 h,再液氮保存1 h,最后于37℃水浴中解冻2~3 min,1.2 mol/L高糖液体培养基中卸载20 min,待恢复培养后,杂交兰茎尖成活率为64%以上,随机检测30个样品,两种病毒脱毒率均为100%。研究为杂交兰种苗脱毒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7.
旨在分析不同地区国兰间的亲缘关系,为国兰资源的开发及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分子水平的参考依据。利用RAPD和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7种国兰的21个品种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39个RAPD和ISSR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出96条带型清晰的谱带,其遗传中31条为多态性条带;通过UPGMA聚类分析表明,21个国兰品种资源间遗传距离在1.91~6.60之间,其中春兰资源的遗传距离在1.91~4.38之间,建兰资源的遗传距离在2.60~6.20之间,寒兰资源的遗传距离在2.20~5.80之间,墨兰资源的遗传距离在3.52~6.60之间,表现出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也说明分子标记可以在分子水平反映遗传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具有灵敏度高、结果真实可靠等优点。本研究结果显示国兰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位置分布相关,为兰属植物的分类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8.
通过文献调研与实际调查,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LED光源对蝴蝶兰光合特性、组织培养、幼苗生长、花芽分化、花期调控等方面影响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LED光源在蝴蝶兰生产应用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9.
为了促进韭兰标准化生产,通过分析比较5种处理组合基质对植物营养成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韭兰为种植试材,药渣、菇渣、秸秆、牛粪、蚯蚓粪等有机固体废弃物为栽培基质材料,进行植物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韭兰植物叶片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土壤中脲酶活性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与植物生长状况相一致。5种处理组合中韭兰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根际土壤中脲酶的活性表现趋势为:添加牛粪或蚯蚓粪的有机生态土单一添加牛粪或蚯蚓粪的园土普通园土。  相似文献   
60.
采用三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TAS-ELISA)和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检测了海南主要兰花种植基地的疑似病毒感染的兰花叶片。结果表明,海南兰花病原病毒主要为建兰花叶病毒(Cym-bidium mosaic virus,CymMV)、齿兰环斑病毒(Odontoglossum ring-spot v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