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7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305篇
林业   89篇
农学   192篇
基础科学   211篇
  440篇
综合类   793篇
农作物   158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69篇
园艺   49篇
植物保护   26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72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45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55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春玉米为供试作物,于2021—2022年在甘肃省定西市进行不同深度施肥田间试验,以双垄沟覆膜种植为基础,设置3个氮肥施用深度:5 cm(D5)、15 cm(D15)和25 cm(D25),以不施氮(N0)处理为对照,共4个处理,分析不同氮肥施用深度对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干物质积累、水分利用及玉米产量的影响,为优化施肥模式和进一步提升其节水增产效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施肥深度的增加,农田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逐渐增大,D25处理较D15和D5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平均提高8.67%、2.23%、22.11%和15.18%;氮肥深施可提高生育后期养分供给能力,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D25处理播后105 d~收获期干物质积累量分别较D15和D5提高6.53%和25.30%;2个试验年份农田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施肥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D25处理分别较D15和D5平均提高10.09%和10.08%;D25处理玉米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较D5处理分别平均提高27.20%和34.93%。在西北旱作区,氮肥25 cm深施模式能为玉米提供更好的养分供给,是提高...  相似文献   
22.
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冬小麦生理及土壤温、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在干旱条件下,采用小区试验,研究了农田不同秸秆覆盖量对冬小麦土壤含水率、土壤温度的影响,比较了冬小麦生理及产量状况。试验设4个处理,秸秆覆盖量分别为0(CK)、0.3(F0.3)、0.6(F0.6)和0.9(F0.9)kg/m2。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全生育期内秸秆覆盖可有效地保持土壤水分;在小麦返青后F0.6保持了较高的土壤温度,有利于小麦的拔节;实际产量F0.6最高,单方水产量以F0.6最高,F0.9次之,认为在此试验条件下适宜的秸秆覆盖量为0.6 kg/m2。  相似文献   
23.
在垄膜沟种农田进行了涌泉灌灌水试验,通过对水流推进过程观测,分析了田面水流运动特性,研究了沟宽对田间灌水均匀度的影响,并对垄膜沟种涌泉灌溉技术要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涌泉灌田面水流推进曲线可用幂函数表示。随着沟宽的增大,灌水均匀度呈下降趋势。从灌水质量和管网成本两方面综合考虑,试验条件下灌水技术要素的入沟流量、沟宽和灌水器间距分别以80~100L/h、20-30cm和4~5m为宜。  相似文献   
24.
水稻插秧机植物纤维地膜敷设装置开口机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自制的水稻插秧机植物纤维地膜敷设装置由秧爪直接进行开口插秧、而导致开口质量较差的问题,利用ADAMS建立了偏心齿轮式分插机构的运动仿真模型,通过轨迹跟踪及逐次逼近的方法确定了开口刀尖点的最优坐标为(-159.8,54.9)。依此建立双臂同步开口机构仿真模型并对开口插秧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机构满足设计要求。最后,对同步开口机构开口刀的装配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25.
华南地区覆盖旱种水稻节水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常规水稻(T11)、覆膜旱作水稻(T12)、覆草旱作水稻(T13)和裸地旱作水稻(T14)4个处理,研究旱作水稻的节水效率及水分利用效率。水稻本田期T11用水总量545.40 mm,显著高于各旱作处理水稻,以此为参照,T12、T13和T14节水效率分别为35.1%、22.8%和21.2%。以裸地旱作处理T14为参照,T12节水率17.7%,而T13无明显节水效果。旱作水稻的节水效果主要发生在水稻移栽后前2个月,之后无明显节水效果。各处理以籽粒产量/耗水量为基础计算的水分利用效率(WUE),T12、T13、T14和T11处理分别为1.47、1.31、1.21和1.05 g/kg,以干物质量/耗水量为基础计算的WUE各处理之间的趋势与以籽粒产量/耗水量计算的WUE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6.
旱地全膜双垄沟残膜捡拾机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西北旱地全膜双垄沟残膜捡拾机仿形能力差、拾净率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旱地全膜双垄沟滚筒式残膜捡拾机。同时,阐述了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并通过机构分析和计算确定了关键部件工作参数,旨在为残膜回收提供一种新的机具。  相似文献   
27.
秸杆覆盖保墒效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试验资料的计算结果为依据,研究了秸杆覆盖的保墒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条带状秸杆覆盖在产量、单位面积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率等方面,都比无覆盖和全覆盖优越,从而为生产部门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8.
秸秆覆盖对季节性冻融期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北方高寒区典型城市哈尔滨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冬季大田试验(试验周期2013-11-01—2014-04-30),设置自然无覆盖、覆盖秸秆厚度5、10、15 cm 4个处理,分别测定不同处理下20、40、60、100、140、180 cm深度土壤液态含水率以及气象数据,分析季节性冻融期秸秆覆盖对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使0~60cm土层内液态含水率增加或减小的时间拐点发生延迟,随着秸秆覆盖厚度的增加其延迟效果越明显,但土壤冻结期的延迟效果比冻土融化期明显;秸秆覆盖阻碍了冻土融化初期融雪水入渗,使自然无覆盖处理液态含水率在20、40、60 cm土壤深度出现短暂的峰值,而在冻土融化末期秸秆覆盖抑制了土壤水蒸发,使各秸秆覆盖处理液态含水率在20、40、60 cm土壤深度又高于自然无覆盖。秸秆覆盖可有效平抑冻融期0~60 cm土层土壤液态含水率的变化幅度,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其平抑效果具有减弱趋势;积雪融水和秸秆覆盖的双重作用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墒情,但其增墒能力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秸秆覆盖处理对0~60 cm土层的平均增墒能力由大到小排序依次为:15、10、5 cm。  相似文献   
29.
连续两年在慈利县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翻耕和免耕)和不同油菜秸秆覆盖量(全量、半量、0)对三北2号玉米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评价和筛选适合当地的耕作模式。结果表明,与免耕处理相比,翻耕各处理玉米平均产量增加了2.36%~9.11%,且在高温干旱年份(2013年)比雨水较多年份(2014年)增幅大。玉米单产均是秸秆全量覆盖处理半量覆盖处理不覆盖处理。翻耕+秸秆全量覆盖在连续两年的试验中产量均为最高,可在慈利县推广。  相似文献   
30.
用室内群体饲养舞毒蛾幼虫的方法,对15个双抗基因三倍体毛白杨株系进行饲虫试验。结果表明:校正死亡率划分了高抗、中抗、低抗虫植株,舞毒蛾校正死亡率在95以上为高抗株系;40~75为中抗株系,30以下为低抗株系。舞毒蛾的发育历期、蜕皮指数和毒效反映的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