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4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235篇
林业   298篇
农学   213篇
基础科学   54篇
  200篇
综合类   1210篇
农作物   158篇
水产渔业   260篇
畜牧兽医   303篇
园艺   85篇
植物保护   27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71篇
  2015年   98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236篇
  2011年   215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97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1.
试验采用直接骨髓法制备林芝藏鸡染色体,通过显微自动成像系统观察藏鸡细胞有丝分裂全过程,包括间期、早前期、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并分析了藏鸡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的形态变化规律。通过比较有丝分裂各期的形态,结果发现藏鸡有丝分裂的前期染色体伸展最长,碱基暴露最多,适合于做基因定位工作。同时进行了藏鸡染色体的核型分析,数据统计结果发现林芝地区藏鸡染色体数目2n=78,其中前5对染色体和性染色体中有3对中央着丝粒(m)染色体、1对近中着丝粒(sm)染色体、2对端着丝粒(t)染色体。与前人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存在一定差异,原因仍需进一步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92.
本文采用鱼类形态度量学和框架度量学相结合的方法,对五个不同虹鳟养殖群体(1.渤海群体2.丹麦群体3.道氏群体4.挪威群体5.加州群体)20个比例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虹鳟的形态指标大致可归纳为“大小因子”、“摄食因子”、“游泳因子”、“形态因子”和“头型因子”能较完整(82.66%)地描写虹鳟的外形特征;道氏以外的4个虹鳟群体的形态学特征存在较大的相似性,道氏群体与其他4个虹鳟群体的形态差异较大;通过比较其形态性状以便评估其种内的变异以及各个性状伴随着生长而产生的变化,为今后虹鳟的选育方案设计及选择应答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
对37份山蚂蝗材料的植物学特征、外部性状的变异及其规律进行观测统计及聚类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山蚂蝗的植物学特征存在广泛变异,其变异系数为85%(叶柄长)~9%(叶色),平均为45%;(2)山蚂蝗植物学各性状指标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叶片类型、叶尖、花冠颜色、茎的生长习性、旗瓣大小、荚果长、荚果宽、单荚粒数之间存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叶长与叶宽正相关系数最大(0.892);叶片类型与叶长、叶宽、花序轴长度成极显著负相关,系数分别为-0.611、-0.462、-0.485。通过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8.0处,可将37份供试山蚂蝗材料划分为6类,其中度尼山蚂蝗CIAT46562和灰色山蚂蝗CPI46561单独聚为一类,为直立或斜升、羽状三出复叶型。  相似文献   
94.
基于苎麻属野生近缘种形态变异类型的系统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变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和构建系统聚类树方面系统地研究了苎麻属野生近缘种5组26种(变种)的基本形态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1)苎麻、大叶苎麻、序叶苎麻、细野麻这4个野生种形态的丰富变化主要集中在叶色、叶脉色、托叶色、叶缘锯齿这几种表型。2)苎麻属各野生种表型之间叶形与叶基特性的关系非常紧密,其余的形态表型之间没有发现显著的相关。3)苎麻组组内演化关系为微绿苎麻→青叶苎麻→苎麻、贴毛苎麻。苎麻和贴毛苎麻都起源于青叶苎麻。4)苎麻属野生种种间的系统聚类树显示,处在最低位置的苎麻属组群是帚序苎麻组和腋球苎麻组,序叶苎麻组位于中间位置,苎麻组和大叶苎麻组则是位于最高位置的苎麻属组群,苎麻组和大叶苎麻组的亲缘关系更加紧密。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究苎麻属野生近缘种分类及系统演化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95.
ERA5再分析降水数据在长江三角洲的性能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长江三角洲1961—2018年171个气象站逐日实测降水数据评估ERA5再分析降水数据对雨日的探测能力,分析ERA5模拟降水量的准确性及ERA5对极端降水指标的刻画能力。结果表明:ERA5再分析降水数据能够再现降水过程,有较高的命中率(POD)和公正先兆评分(ETS),误报率(FAR)较低,在研究区南部的探测性能优于北部,ERA5对小雨为主的雨日数探测偏多17.68%;ERA5高估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5.75%,均方根误差(RMSE)较小,降水量较大时误差也较大,且在南部的误差略高于北部,在月、季、年尺度均表现出较好的线性相关性;ERA5对PRCPTOT、RX5d、R95P、R99P、R20和R25 6个极端降水指标随时间变化表现出先高估后低估的趋势,其中强度指标南部比北部高估得多,频率指标北部比南部高估得多;RX1d、SDII、CDD 3个指标一直被低估,北部比南部低估得多;CWD和R10 2个指标持续被高估,没有明显的南北差异。  相似文献   
96.
【目的】人工无融合生殖系统的建立为水稻杂种优势固定提供了途径。当前人工无融合生殖系统在产生克隆种子的同时会伴随大量的四倍体种子,有必要开发简易高效的分选克隆种子方法。【方法】通过不同温度、盐浓度处理春优84和MiMe(同时突变PAIR1、REC8OSD1获得的可将减数分裂转化成有丝分裂的材料)种子萌发的幼苗,观察它们形态学上的差异,确定最佳筛选条件。在最佳条件下,处理Fix材料(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同时突变PAIR1REC8OSD1MTL基因获得的可固定杂种优势的材料)种子萌发的幼苗,根据形态差异分选克隆种子。利用流式细胞术确定分选的效率。【结果】无融合生殖材料Fix产生4.4%的克隆种子和95.6%的四倍体材料;而MiMe材料的后代全是四倍体。利用滤网在23℃、28℃和32℃水温条件下萌发春优84和MiMe种子48 h,MiMe材料的初生根直径在3种温度处理下均显著大于春优84,以28 ℃处理最优。在28 ℃水温条件下,利用0%、0.05%、0.1%、0.2%和0.5% NaCl溶液培养春优84和MiMe种子7 d,MiMe材料的根长、苗长与春优84无显著性差异,但春优84材料第1片完全叶在0.1%盐浓度下严重萎缩坏死,而MiMe材料受盐害影响较小。以28 ℃水温条件下先处理Fix种子48 h,先通过初生根根直径差异进行初次筛选,再利用0.1% NaCl溶液培养7 d,观察第1片完全叶形态差异再次分选,最后挑选出来的单株利用流式细胞术验证,分选效率达61.1%。将获得的克隆植株和四倍体对照种植田间,至成熟期表现明显的植株形态差异。【结论】在水稻苗期,对无融合生殖材料Fix进行温度及盐处理后,通过初生根、叶片等形态上差异可达到初步分选克隆植株的目标。  相似文献   
97.
通过籼粳杂交培育了9个水稻品系,进行形态指数法和分子标记法籼粳属性鉴定.结果表明,GY908、GY1128、GY1124和GY2888属籼稻类型,GY926和GY2750属偏籼类型,GY726、GY770、GY1134属偏粳类型,与分子标记的遗传距离聚类分析结果一致.说明通过籼粳渐渗手段,培育中间型水稻品系,对丰富水稻新材料的遗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
以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种常见的天牛为对象,测量其10种形态学指标,利用SPSS软件得到聚类树形图,从而对其亲缘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3号为花天牛亚科;4~9号为沟胫天牛亚科;10、11号为天牛亚科;12号为锯天牛亚科,与传统的形态分类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9.
鲁棉6号体细胞胚胎发生过程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流域棉花品种鲁棉6号为试验材料,以易再生的棉花品系YZ1为对照,通过不同质量浓度的激素组合成功诱导鲁棉6号产生体细胞胚并发育成苗。结果表明:所用的12种激素组合均能有效诱导出愈伤组织,其中以1.0 mg/L IBA或0.1 mg/L 2,4-D和0.2 mg/L KT组合的诱导效果最佳;愈伤组织继代时培养基中生长素质量浓度减半,KNO3质量浓度加倍;挑选黄绿色或灰绿色、质地疏松的颗粒状愈伤继代于0.01 mg/L 2,4-D和0.1 mg/L KT或0.1 mg/L IBA且KNO3用量加倍的培养基中,可在1~2个月内产生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再转到分化培养基上可产生体细胞胚;体细胞胚在1/2 MS培养基中进一步发育成再生小苗。利用该组织培养再生系统,鲁棉6号和YZ1都能在6~8个月内成功获得再生植株。组织学观察表明,IBA处理下鲁棉6号胚性愈伤组织细胞主要来源于棉花下胚轴初生形成层的细胞。  相似文献   
100.
Silviculture heading for structural heterogeneity creates many single trees standing at stand margins, inner edges or in remnant tree groups. As they played just a minor role in the age class forest, the growth behaviour of strongly released trees is rather unexplored. Here we show how retention cutting, presently spreading in the boreal of Québec province, affects stem and coarse root growth of remained single black spruce [Picea mariana (Mill.) Britton]. Increment cores from roots and stems of 125 trees show that retention cutting triggers coarse root growth of the remaining trees. Compared with reference trees retention trees accelerate root in relation to stem growth. Mean and variability of the root–stem allometry significantly rise after retention cutting. The found acceleration of root in relation to stem growth means mechanical stabilisation of the retention trees and corroborates the retention cutting method. Evaluation of silvicultural treatments can be incomplete and misleading as long as they are just based on aboveground reactions and neglect root grow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