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5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林业   185篇
农学   117篇
基础科学   68篇
  287篇
综合类   689篇
农作物   70篇
水产渔业   98篇
畜牧兽医   142篇
园艺   71篇
植物保护   8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88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明确北方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 2016年—2017年于山东烟台系统研究了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日光温室及露地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结果表明, 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均以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 1年发生4代, 世代重叠严重?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栽培模式越冬代成虫羽化较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发生早28 d左右, 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模式下黑刺粉虱发生期差异不显著?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成虫全年均有4次发生高峰期, 第1次高峰期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栽培模式较日光温室早20 d左右, 日光温室较露地早30 d左右?黑刺粉虱发生量依次为日光温室>露地>日光温室盖保温被, 均于10月上旬陆续以3龄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  相似文献   
12.
We compared the assemblage structure, 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habitat associations of mountain whitefish (Prosopium williamsoni) morphotypes and size classes. We hypothesised that morphotypes would have different 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would be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habitat features based on feeding behaviour and diet. Spatially continuous sampling was conducted over a broad extent (29 km) in the Calawah River, WA (USA). Whitefish were enumerated via snorkelling in three size classes: small (10–29 cm), medium (30–49 cm), and large (≥50 cm). We identified morphotypes based on head and snout morphology: a pinocchio form that had an elongated snout and a normal form with a blunted snout. Large size classes of both morphotypes were distributed downstream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 classes, and normal whitefish were distributed downstream of pinocchio whitefish. Ordination of whitefish assemblages with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revealed that normal whitefish size classes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gradient and depth, whereas pinocchio whitefish size classes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pool area, distance upstream, and depth. Reach‐scale generalised additive models indicated that normal whitefish relative density was associated with larger substrate size in downstream reaches (R2 = 0.64), and pinocchio whitefish were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stream depth in the reaches farther upstream (R2 = 0.87). These results suggest broad‐scale spatial segregation (1–10 km), particularly between larger and more phenotypically extreme individuals. These results provide the first perspective on spatial distributions and habitat relationships of polymorphic mountain whitefish.  相似文献   
13.
无缝烟夹不同针尖处理对烤后烟叶孔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优化无缝烟夹装置设计,充分发挥无缝烟夹装烟方式的优势,对不同直径、不同形状针尖及不同方向的无缝烟夹烤后烟叶的针孔面积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直径烟针相比,3 mm直径无缝烟夹烤后针孔面积小于5 mm直径无缝烟夹;无缝烟夹在3 mm直径条件下,扁形针尖平行处理烤后针孔面积最小;在5 mm直径条件下,圆形针尖平行处理烤后针孔面积最小。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以豆禾混播牧草为原料,研究蔗糖、复合菌和蔗糖+复合菌3种添加剂对混贮饲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剂可明显降低混贮饲料的pH值,同时增加乳酸含量,降低氨态氮与总氮之间的比例,起到改善豆禾混贮饲料品质的作用。青贮发酵后,W12组合pH值为3.78,氨态氮与总氮的比为6.14%,乳酸含量高,达8.45%,发酵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5.
稻秸还田下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稻秸还田下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全量还田下不同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同的播种方式下,浅耕处理小麦出苗率高于免耕处理,但出苗均匀性差于后者;相同的耕作方式下,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机械匀播方式下小麦出苗率最高,出苗均匀性最好;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同一耕作方式下机械匀播小麦籽粒产量均高于其余2种播种方式,免耕和浅耕下机械匀播小麦产量分别达6484.35 kg/hm~2和6476.20 kg/hm~2。因此,稻秸全量还田条件下,建议采用免耕机械匀播方式,能有效改善小麦田间出苗情况,进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膜下滴灌与常规水作栽培的光合生理差异。通过对膜下滴灌和淹灌2种栽培模式下,4个水稻品系(T-04、T-43、T-66、T-69)在分蘖、孕穗、抽穗、乳熟、蜡熟期倒一叶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滴灌模式下,4个参试材料在5个关键生育期的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光合速率(Pn)均低于淹灌,胞间CO_2浓度(Ci)总体上略低于淹灌,大部分时期差异不显著(P0.05);叶绿素荧光参数、光系统Ⅱ有效量子产量(ΦPSⅡ)、最大荧光(Fm)、暗适应光系统Ⅱ最大量子产量(Fv/Fm)总体上低于淹灌,大部分时期差异不显著,最小荧光(Fo)高于淹灌,荧光淬灭系数(q P、NPQ)在2种栽培模式下差异不大,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上低于淹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2种栽培模式下差异不显著,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含量总体上高于淹灌,可溶性蛋白(SP)含量总体上低于淹灌,可溶性糖(SS)含量差异不显著。水稻膜下滴灌栽培整个生育期均无水层覆盖,可能受到水分胁迫,导致其整个生育期大部分光合生理指标均低于淹灌。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不同种植模式下凉州区日光温室土壤养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GPS定位取样测试、ACIGIS软件数据分析和地统计分析方法,对凉州区日光温室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0~20 cm表层土壤中,不同种植模式的氮、磷、钾养分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种植番茄—架豆、番茄—辣椒电导率最大,为1.97 ms/cm;种植番茄—架豆盐分最高,为11.9 g/kg;种植人参果CEC最大,为16.87%。在20~40 cm土壤中,种植番茄—辣椒电导率最高,为2.59 ms/cm;种植小乳瓜盐分最大,其值为17.9 g/kg;种植人参果CEC最大,为19.94%。  相似文献   
18.
通过调查广州12条主要道路中央及两侧分车绿化带的树种选择、植物群落配置、景观营造、色彩搭配、绿化功能的合理性等,得出:1)每条道路平均配置5.5种植物,其中乔木2.17种,灌木2.5种,草本0.92种,平均乔灌比0.87;2)配置模式主要是乔木+灌木+地被、乔木+灌木绿篱、乔木+地被和灌木+地被4种形式。  相似文献   
19.
轻简化和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本文于2 0 1 3 —2 0 1 5 年连续进行了常规人工栽插、机械直播、机械栽插等3种栽培模式对水稻主要害虫种群发生动态的影响研究,旨在为农业轻简、机械化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3种栽培模式对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种群发生的影响差异不明显。比较3 种栽培模式下的水稻螟虫(二化螟为主, 大螟较少) 发生和为害可知,机械直播田的螟虫前期株为害率较高,且后期仍维持较高的为害率,明显高于人工栽插和机械插秧田(p<0.05)。分析原因,很可能是机械直播水稻暴露在大田的时间要稍长于栽插模式(机械插秧和人工栽插),有利于二化螟的提前入田为害。因此在推广机械直播时,应考虑调整播期,尽可能地避开或减少螟虫为害。  相似文献   
20.
在对23种磷酸、膦酸酯类农药及其氧化物的质谱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的基础上,明确了这类农药质谱裂解规律。结果表明:电子轰击离子化条件下,磷酸、膦酸酯类农药分子极易裂解,且分子离子峰较弱。发现C_2H_6O_3P~+(m/z109)是其最具代表性的特征碎片离子。磷酸酯类农药裂解规律是二甲氧基磷酸酯P-0键易发生a断裂,生成m/z 109特征碎片离子。二乙氧基磷酸酯易脱去中性碎片C_2H_4,形成m/z81的特征离子。R'含有烯烃结构,易产生m/z127的特征碎片离子。膦酸酯类农药裂解规律与磷酸酯类似,特征性弱,膦键容易发生a断裂。选定了磷酸、膦酸酯类农药在质谱分析中常见的碎片离子,为农药残留筛查、确证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