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6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67篇
林业   18篇
农学   54篇
基础科学   81篇
  300篇
综合类   476篇
农作物   37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107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腐熟堆肥回流对中药渣好氧堆肥进程及堆肥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腐熟堆肥回用对中药渣好氧堆肥腐熟效率及堆肥产品品质的影响,探讨堆肥过程中养分转化规律及腐殖质形态、组分、品质的动态变化,在工厂化条件下比较了中药渣自然堆肥与添加腐熟中药渣堆肥(质量分数10%)堆肥过程中碳氮磷硫和腐植酸类物质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添加腐熟堆肥比自然堆肥提前20 d进入高温期,且高温期平均温度高于自然堆肥5℃左右。较之自然堆肥,添加腐熟堆肥可以强化有机物降解,堆肥产品的总碳含量与C/N显著下降(P0.05),而全氮、全磷、全钾和全硫分别增加17.5%、17.8%、14.7%和9.4%;两个处理堆肥前后总腐植酸、游离腐植酸和水溶性腐植酸含量变化不大,但添加腐熟堆肥处理可提高腐植酸的活性,增加游离腐植酸(7.8%)及水溶性腐植酸含量(30.1%);堆肥过程胡敏酸组分不断增加,富里酸组分逐渐降低,添加腐熟堆肥处理可强化堆肥腐殖化进程,增加胡敏酸组分(15.2%),胡富比显著升高,堆肥产品的分子量、缩合度及芳构化程度提高。研究表明,腐熟堆肥回流能够显著促进中药渣堆肥腐熟效率,提高堆肥产品品质。  相似文献   
72.
传统沼气工程的气肥联产工艺中,厌氧发酵产气与好氧发酵产肥互相独立,产气和产肥周期均较长、有机肥品质差,影响工程的高效运行。为缩短发酵周期、提高产气效率和有机肥品质,该研究将猪粪、鸡粪和秸秆混合进行15和30 d的干法厌氧发酵,将得到的沼渣添加秸秆辅料混合,分别设置65%和70%的发酵物料初始含水率进行15 d的高温好氧发酵,对比分析了不同厌氧-好氧发酵组合对产气和产肥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发酵阶段,混合物料的日产气率自发酵开始后逐渐上升,并在第8天达到最高峰,至第15天降至峰值的50%以下,此时累积产气量达到30 d发酵周期的71%,平均容积产气率达到1.91 m~3/(m~3?d),比发酵30 d平均容积产气率高41.5%。好氧发酵阶段,各处理组碳元素含量持续下降,氮元素含量先下降后增加,所得发酵产物均达到腐熟标准。采用15 d厌氧发酵所获得的沼渣进行好氧发酵,所得发酵产物的电导率、腐殖化程度和发芽指数均优于采用30 d厌氧发酵所获得的沼渣进行好氧发酵所得的发酵产物,同时总有机碳和总氮含量也较其分别提高了6.0%~21.7%和3.0%~10.2%,不同好氧发酵物料初始含水率对发酵产物的品质影响较不明显。因此,采用厌氧、好氧发酵周期均为15 d的组合,可缩短发酵周期、大幅提高产气效率和发酵产物的碳氮营养元素含量,有利于提高沼气工程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3.
鸡粪好氧发酵氮转化与相应细菌数量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明确鸡粪好氧发酵过程各类氮转化细菌变化及其与氮素转化间的关系,本研究全程测定了氨化、异养亚硝化、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4类细菌数量、有机态氮、氨态氮、硝态氮等含量变化。结果证明,该过程各类氮转化细菌以中温菌居多,最适生长温度35℃。其中,升温段35℃之后,菌数随温度上升而下降;降温段35℃之前,菌数随温度下降而上升。研究的各类氮转化细菌中,氨化细菌最耐热,是高温期发挥作用的主要类群。发酵全程各类氮转化菌数与相应氮素转化量的关系为:升温段,氨化细菌、亚硝化和硝化菌数增加时,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增幅较快;此3类菌数降低时,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增幅较缓;降温段,氨化细菌数量与氨态氮含量变化之间无相关表现;发酵全程硝态氮含量变化与亚硝化、硝化细菌数量变化呈正偏相关,与反硝化细菌数量变化呈负偏相关。  相似文献   
74.
应用ORYZA2000模型制定北京地区旱稻优化灌溉制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优化灌溉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推行节水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利用ORYZA2000模型和多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北京地区不同降水年型条件下早稻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灌溉定额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制定不同降水年型和产量水平的北京地区旱稻优化灌溉制度.结果表明:当灌溉定额达到一定水平后,最高产量趋于不变.干旱和平水年型条件下旱稻均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灌溉定额为300~500 mm可增产约3000 kg/hm2;丰水年型灌溉定额为250 mm时可增产1000 kg/hm2.70%、80%和90%产量潜力3个产量水平的最优灌溉制度分别需要保持根层土壤相对含水率在67%、73%和83%左右,灌水定额不宜过高,以50~60 mm为宜.灌溉次数和灌溉定额随产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并取决于实际的降水情况:干旱年型3个产量水平的灌溉次数为3~8次;平水年型为2~5次;丰水年型为1~5次.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范围为0.92~1.28 g/kg,受各年型降水量影响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变化在1.61~7.76 g/kg之间,丰水年型的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平水年型和干旱年型.80%产量潜力水平时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不同年型灌溉定额在98~239 mm之间,灌溉次数为2~5次.  相似文献   
75.
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和秸秆快速好氧发酵技术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和农作物秸秆废弃资源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在现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中,好氧发酵堆肥技术由于运行成本低、操作简便成为农村有机生活垃圾和秸秆的首选处理技术.该文通过正交试验方法分析通风量、含水率和碳氮比3因素对快速好氧发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通风量是首要影响因素,其次是含水率和碳氮比;适宜的通风量参数为0.148~0.173 m3/d,含水率为60%,C/N为25:1.本研究将为开展北方寒冷地区冬季好氧发酵设施增温保温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6.
平面翻堆机转子高度调节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实现平面翻堆机转子的高度调节、水平平衡及安全保护,该文对翻堆机行走系悬置的液压系统及其控制器进行了研究,研究采用变结构和PID联合控制,获得转子水平的较高控制精度;通过采用线性随机二次型最优控制推导出转子高度调节的控制规律,仿真得出了不同信号输入下各参数的变化规律;同时基于预设的作业基准,实时完成转子高度控制。该控制策略能有效地消除因干扰力而引起的振荡现象,达到平滑的控制目标;油气悬置采用LQG控制,对转子高度调节性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77.
不同粒径生活垃圾对腐熟度影响统计分析(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不同粒径生活垃圾之间腐熟度的差异以及影响腐熟度最大的粒径范围,该文以南宫堆肥厂的物料为研究对象,将15~80 mm混合垃圾细分为15~30、30~40、40~50、50~60及60~80 mm五个粒径组,分别进行物理组成分析,并在发酵的0、8、18、42天分别采样测定其腐熟度指标铵态氮(NH 4-N)、硝态氮(NO-3-N)、水溶性碳(WSC)、发芽率指数(GI)、pH值、电导率(EC)和固相碳氮比(C/N),利用SA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较大粒径垃圾中可填埋和可焚烧物较多,更适宜填埋和焚烧处理;不同粒径垃圾对腐熟度的影响不同,其中15~30 mm垃圾堆肥产品的GI和固相C/N等指标反映其腐熟程度较好,并且在多元模型中其腐熟度与混合垃圾腐熟度的相关频率最高、系数较大,由此可见15~30 mm垃圾对堆肥腐熟度的贡献最多。该研究为今后垃圾前处理及堆肥工艺的优化改进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78.
采用间隙淋洗长期通气培养法,通过对黄土高原物理化学性质差异较大的10种农田土样起始矿质氮、起始提取态总氮、起始可溶性有机氮,以及培养期间淋洗矿质氮、淋洗总氮、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及其与作物吸氮量关系的研究,分析并评价黄土高原主要农田土壤氮素矿化能力以及包括和不包括培养淋洗可溶性有机氮对土壤供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样起始可溶性有机氮平均为N 23.9 mg/kg,是起始提取态总氮的28.8%,土壤全氮的2.4%。在通气培养淋洗总氮中,可溶性有机氮所占比例不高,经过217 d通气培养,淋洗出的可溶性有机氮平均为N 28.8mg/kg,占淋洗总氮量的19.8%。相关分析表明,淋洗可溶性有机氮量与第1季作物吸氮量相关不显著,但与连续2季作物总吸氮量显著相关。淋洗矿质氮、淋洗总氮与两季作物总吸氮量的相关系数明显高于与第一季作物吸氮量的相关系数;与第一季作物吸氮量达显著相关水平,与连续两季作物吸氮量达极显著相关水平。总体上看,可溶性有机氮和土壤全氮、土壤微生物氮不能作为反映短期可矿化氮的指标;间隙淋洗通气培养淋洗液中淋洗矿质氮、淋洗总氮是评价可矿化氮的较好指标,不仅适宜于第一季作物,而且也适用于对连续两季作物土壤供氮能力的评价。  相似文献   
79.
为了解国内外堆肥氨挥发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未来的发展态势,以“composting or compost”、“ammonia or NH3”和 “emission or volatilization”等为主题词,搜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并利用VOSviewer、CiteSpace等可视化分析软件,对 2000—2021年国内外发文量的变化趋势、主要研究机构、高被引文章、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1年,全球堆肥氨挥发领域年发文量较少且平稳。自2012年开始,中国在堆肥氨挥发领域发文量快速增长,目前中国的发文量居世界首位;中国农业大学在堆肥氨挥发领域的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均位列世界第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巴塞罗那大学篇均被引次数较高。该领域研究热点主要为畜禽粪便、污泥等富含蛋白质的堆肥原料、堆体自身理化性质与外部环境等氨挥发的主要影响因素、堆肥添加剂以及堆肥工艺调控减排措施与机理。2000—2010年,生物过滤技术被用于减少堆肥氨排放,且温度被认为是影响堆肥氨挥发的重要因素;2011—2021年氨气、氧化亚氮、生物炭成为热点关键词,生物炭作为改良剂减少氨挥发与温室气体排放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从关键词突现图谱可以看出,生物炭(biochar)突现强度高,突现年份近,这是近五年的热点,有可能是未来研究的热点。研究发现,新型低成本、可回收调理剂的开发与应用、生物炭等调理剂固定的氮素的稳定性、以及含氮气体、含硫臭气、温室气体与重金属、抗生素、抗性基因等多种性质污染物的协同控制可作为未来的研究前沿。综上,本研究可为了解2000—2021年来堆肥氨挥发领域的发展态势提供参考,并且为堆肥氨挥发研究领域未来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80.
以猪粪和秸秆为原料, SiO2纳米颗粒(SiO2NPs)为添加剂,研究添加4 个浓度梯度下(0、0.5、1.0和2.0 g/kg)SiO2NPs对好氧堆肥过程中腐熟度指标、重金属总量和形态分布规律以及细菌群落的影响,并探讨影响重金属生物利用度的因素。结果表明,添加SiO2NPs提高堆体温度并延长堆肥高温期。与堆肥前相比,堆肥后的pH显著升高,而电导率和C/N显著降低。种子发芽指数由堆肥前的50%升高到堆肥后的163%~182%。添加SiO2NPs有利于重金属组分由生物可利用形态(可交换态和可还原态)向稳定形态(可氧化态和残渣态)转化,Cu和Zn的钝化效率可分别达到65.10%~83.89%和6.62%~27.93%,极显著高于CK处理(分别为52.09%和1.83%,P<0.01)。添加SiO2NPs增加嗜热菌科的丰度,提高总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与Cu相关的优势细菌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Zn相关的被鉴定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分析表明Cu的生物利用度受环境因素(C/N和电导率)和细菌的交互作用,而Zn的生物利用度受细菌和温度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