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25篇
  免费   583篇
  国内免费   2425篇
林业   116篇
农学   1998篇
基础科学   106篇
  674篇
综合类   3717篇
农作物   2839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81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656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48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211篇
  2020年   242篇
  2019年   213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267篇
  2016年   412篇
  2015年   373篇
  2014年   380篇
  2013年   421篇
  2012年   445篇
  2011年   539篇
  2010年   546篇
  2009年   569篇
  2008年   544篇
  2007年   706篇
  2006年   540篇
  2005年   491篇
  2004年   328篇
  2003年   248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244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54篇
  1997年   154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47篇
  1994年   115篇
  1993年   110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64篇
  1988年   42篇
  1987年   32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8篇
  1976年   2篇
  1963年   6篇
  1962年   3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为明确陕西省小麦不同部位镰刀菌种群结构及其毒素化学型,于2022年小麦灌浆期分别从陕西省渭南市、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采集小麦穗部、茎秆以及茎基部具有明显病状的样品,采用单孢分离法获得镰刀菌菌株,并使用分子生物学鉴定其种群结构及毒素化学型。结果表明,从采集的样本中共分离到156株镰刀菌菌株,其中发生在穗部的赤霉病以及发生在茎秆的秆腐病的优势病原菌均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主要以15-ADON化学型为主;发生在茎基部的茎基腐病的优势病原菌为假禾谷镰刀菌(F.pseudograminearum),其15-ADON和3-ADON化学型占比差异不大;未检测到NIV毒素化学型的镰刀菌。以上结果说明,小麦不同部位对镰刀菌毒素化学型可能不存在选择性,小麦茎基部与穗部和茎秆的镰刀菌毒素化学型不同,原因可能是由优势病原菌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42.
滨麦(Leymus mollis)是小麦的三级基因源,具有改良小麦所需的许多优良性状。为了将滨麦中的优异基因导入到普通小麦中,通过远缘杂交获得小麦-滨麦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以选自普通小麦7182与滨麦衍生后代M42(2n=54)F_6代的株系M11005-1-2-7-10-1-1(M11005A)为供试材料,对其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原位杂交、分子标记、抗病性等综合鉴定。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M11005A有44条染色体且配对良好,可以稳定遗传。原位杂交及分子标记结果表明,M11005A含有42条普通小麦染色体和1对来自滨麦Lm#3Ns的染色体,并且用Oligo-pTa535探针得到了Lm#3Ns的FISH核型;筛选出6个EST及8个PLUG特异分子标记可以用来鉴定Lm#3Ns染色体,其中只有1个EST和4个PLUG标记可以同时在M11005A中扩增出滨麦和华山新麦草的条带,说明滨麦的Lm#3Ns染色体与华山新麦草的3Ns基因组之间存在差异。M11005A的穗长、穗型、小穗数、千粒重与亲本7182无显著差异,但分蘖数较7182显著增加,株高显著降低。抗条锈病鉴定结果显示,苗期M11005A对条锈菌生理小种CYR29和CYR34表现高抗,对CYR32表现高感,成株期对CYR32和CYR33混合小种表现高抗,推测滨麦的Lm#3Ns染色体携带对CYR29和CYR34小种的抗性基因,又携带了成株期对CYR32和CYR33的抗性基因。因此,M11005A可以作为抗源应用于小麦的条锈病抗性改良中。  相似文献   
43.
小麦茎秆实心度对茎秆强度的影响及相关性状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QTL水平上研究茎秆实心度与强度的遗传关系及实心度对茎秆强度的影响,为小麦抗倒伏育种提供依据。利用普通小麦宁麦18与实秆小麦种质"武云实秆"的F2群体和F2:3家系,对小麦茎秆强度、实心度及影响实心度的相关性状包括厚径比、壁厚、茎粗和髓腔直径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对茎秆强度相关性状QTL进行分子标记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小麦茎秆强度与厚径比、壁厚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髓腔直径呈极显著负相关。基于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QTL定位,检测到与茎秆强度、厚径比、壁厚、茎粗和髓腔直径相关QTL共23个,分布在1B、3B、4A、4B、5A上,表型贡献率3.5%~44.0%。在染色体3B、4A和5A上的标记区间gwm547–gwm247、wmc718–wmc468和gwm156–gwm443均检测到贡献率很高的茎秆实心度相关QTL,说明在这3条染色体上可能存在控制茎秆强度的主效QTL。用普通小麦宁麦13(N13)×武云实秆的24个F7家系检验分子标记gwm247的可靠性表明利用标记gwm247选育茎秆实心度优于宁麦13的概率较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精细定位相关主效QTL以及分子标记辅助改良小麦茎秆强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4.
西府海棠锈病是危害西府海棠的最重要病害,造成叶片枯黄、早落,影响次年的开花与结果。本研究,分析了近年来病害严重发生的环境影响因素,并提出防治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45.
A two-year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foliar Zn combined with N or P on Zn concentr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in wheat grain and its milling fractions under different soil N levels. At maturity, grains were harvested and fractionated into flour and bran for nutrient analysis. Both high soil N supply and foliar Zn-enriched fertilizer applications greatly increased Zn concentr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in both whole grain and grain fractions. Compared with foliar Zn alone, foliar Zn combined with N increased Zn concentr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whereas foliar Zn combined with P decreased Zn concentration and bioavailability. However, foliar Zn combined with P slightly increased the protein concentration compared to foliar Zn alone. Protein concentration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ereas phytate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in whole grain and flour, both in soil N and foliar Zn-enriched N treatments. Therefore, foliar Zn plus N (with appropriate soil N management) may be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addressing dietary Zn micronutrient deficiencies, especially in countries where flour is a significant component of the daily diet.  相似文献   
46.
Wheat grain damaged by wheat bug (Eurygaster spp.) contains the bug salivary secretion which hydrolyses the gluten needed for the dough quality of breadmaking due to its proteolytic activity. Since the protease inhibitors are widespread throughout the plant kingdom,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some plants, especially food and feed legumes to decrease the proteolytic activity of flours milled from bug damaged wheats was investigated. The proteolytic activity was considerably inhibited by pefabloc-SC and EDTA-Na2, suggesting that bug protease(s) included serine and metallo proteases. Extracts from cones of hops, seeds of grass pea, red kidney bean and sunflower caused reduction in the activity of bug protease(s). Effects of hop extract on electrophoretic,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high protease activity flours milled from different bread wheat cultivars damaged by the bug were also studied. The dough development time and stability values of high protease activity flours increased considerably with hop extract at the lowest addition level (10:1, flour to hop extract ratio). The doughs supplemented with the hop extract had higher maximum resistance and lower extensibility values as compared to their controls. Thes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hop extract had improving effects on high protease activity flours due to the bug damage.  相似文献   
47.
为给促进小麦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本文从生产、加工、消费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小麦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质量认可是小麦产业融合的基础。小麦产业链上下游对其质量的需求不一致或利益不关联,是小麦产业链脱节、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的主要原因。建立一套完善和系统性强的质量评价体系,是推动我国小麦产业结构性调整和促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关键。同时分析了小麦生产、收储、制粉、食品加工和消费等各环节对其质量的具体要求,并据此提出小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以及综合农艺品质、数量品质、营养品质、商品品质、加工品质、食品品质等多单元评价层次。  相似文献   
48.
为了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小麦秸秆,进行草炭替代性育苗基质原料的研发,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化利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以番茄‘毛粉802’为材料,通过小麦秸秆腐熟物、草炭、蛭石和珍珠岩4种基质原料及1种生物菌肥进行不同体积配比处理,研究不同配比的小麦秸秆复合基质对番茄幼苗生长指标、叶片色素及荧光指标、幼苗叶片理化性质指标、基质生物指标和理化性质的影响,探究适合番茄幼苗生长的小麦秸秆复合育苗基质配方。利用灰色关联法对19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V腐熟小麦秸秆∶V蛭石∶V珍珠岩∶V生物菌肥=6∶2.5∶1∶0.5番茄幼苗表现最好,而番茄幼苗在纯小麦秸秆腐熟物上的生长量远远低于其他处理,番茄幼苗的表现最差。  相似文献   
49.
为探讨土壤Pb污染的治理方法,通过盆栽试验,比较了离子交换纤维的两种不同放置方式(分层放置与混匀放置)对麦田土壤Pb污染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在土壤1 000 mg·kg~(-1) Pb污染水平下,Pb污染处理(T1:Pb胁迫;T2:Pb+在土壤中分三层放置纤维;T3:Pb+在土壤中混匀剪碎的纤维)的土壤pH值、总有机碳含量较对照(CK:未添加Pb和离子交换纤维)有所降低。在小麦成熟期,T2、T3处理下土壤和植株各部位的Pb含量均低于T1处理,其中T3处理变化显著;T2、T3处理中纤维吸附的Pb含量则分别达到115.01和128.26 mg·kg~(-1)。T2、T3处理的Pb富集系数低于T1处理及CK。由此说明,离子交换纤维能够有效吸附土壤中的Pb,降低Pb从土壤向植株的转运能力,且离子交换纤维混匀放置方式的修复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0.
气候变暖对我国乃至世界小麦育种和生产有很大影响。为了研究我国不同生态麦区小麦品种(系)农艺性状适应气候变化调控机理,本研究以黄淮冬麦区北片和南片及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20个当前大面积推的小麦品种、新审定品种和新选育品系为试验材料,在黄淮冬麦区北片河北省石家庄市种植,在返青期前对其抗旱抗冻性、根冠比和叶片干重与鲜重比进行调查;收获后对株高、穗长、穗下节间长、分蘖数、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经济系数等10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考种和相关、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麦区小麦品种(系)苗期的抗旱抗冻性为黄淮冬麦区北片黄淮冬麦区南片长江中下游冬麦区。三大生态麦区的单株粒重与分蘖数、穗粒数、单株生物量、经济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黄淮冬麦区南片和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呈显著和极显著的农艺性状相对较多,说明这两个生态麦区的品种有很大的相似性;但不同生态麦区其他农艺性状正负相关各有一定差异。在欧氏距离20处,20个小麦品种(系)被聚类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黄淮冬麦区南片品种(系)(第Ⅰ类)及黄淮冬麦区北片品种(系)(第Ⅱ类)两个大的生态型;在欧氏距离6处,Ⅰ类又分为分别以‘百农207’‘济麦22’和‘西农979’为代表的3个亚类,Ⅱ类是以‘长旱58’为代表。产量、穗长、株高和经济系数4个主成分因子对10个农艺性状表现型变异累计贡献率为76.39%。‘济麦22’等黄淮冬麦区北片的品种(系)综合得分在前20株中占95%。以上研究结果为小麦适应气候变暖育种和引种示范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