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7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100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5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291.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本文制定了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甘蓝夜蛾赤眼蜂、广赤眼蜂、卷叶蛾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共7种赤眼蜂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质量控制标准,并按照规范对40个赤眼蜂品系(地理种群)进行了标准化整理和数字化表达。描述和测定了赤眼蜂种质资源的护照信息、标记信息、基本特征特性描述信息、图像信息、种质保存信息和共享方式共100多项指标,并对雌成虫寿命、羽化率、性比、产卵历期和产卵量(寄生能力)等重要指标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赤眼蜂各品系的上述指标均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这为筛选优良赤眼蜂品系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92.
携菌赤眼蜂防治亚洲玉米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田间评价了携带昆虫致病细菌的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携带病原细菌的赤眼蜂寄生能力与未携带病原细菌的赤眼蜂无显著差异。释放携带病原细菌的赤眼蜂的防治效果比单纯释放赤眼蜂的高,最高达15.21%,平均为13.95%;携带病原细菌的赤眼蜂在田间的寄主搜索和寄生活动有助于病原细菌在田间的扩散,从而提高残留玉米螟幼虫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93.
松毛虫赤眼蜂工厂化产品低温贮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3℃恒温条件下,对非滞育的松毛虫赤眼蜂的小幼虫期、幼虫中期、老熟幼虫期、预蛹期、蛹初期和蛹中期6个虫态进行了长期的贮存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贮存虫态对其贮存效果有较大影响,幼虫中期虫态贮存效果最佳,小幼虫期次之。小幼虫期和幼虫中期虫态贮存期不宜超过60d,其他虫态不宜超过15d。贮存期在20d内,单卵蜂数随贮存期的延长而下降,20d之后单卵蜂数变化基本稳定,小幼虫期贮存单卵蜂数下降较多。贮存期长短与成蜂单雌产卵数的变化关系不明显,但蛹初期和蛹中期虫态贮存成蜂的单雌产卵数和可育蜂数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94.
沈长朋 《昆虫天敌》1997,19(1):21-25
1993年5-6月,在山东高密进行的苹果园顶梢卷叶蛾空间分布研究表明:越冬的代幼虫、蛹、虫苞及总虫数在田间的空间分布,均呈聚集型分布。最适合用量大或然估值法求k计算出的负二项分布,不符合Poisson分布。  相似文献   
295.
不同品系赤眼蜂对烟青虫卵的寄生选择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棚室笼罩试验,研究了松毛虫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的不同品系对不同卵龄烟青虫卵的寄生选择性、松毛虫赤眼蜂HJS品系对烟草不同叶位、叶面上的烟青虫卵及不同植物(辣椒和烟草)上的烟青虫卵的寄生选择性。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HJS、YYS品系和螟黄赤眼蜂JDM品系对0~12h烟青虫卵的寄生率显著高于12~36h的卵;而螟黄赤眼蜂GGM品系对该二卵龄烟青虫卵的寄生选择性无显著差异。不论位于叶正面、叶背面还是整叶上的卵,松毛虫赤眼蜂HJS品系均对倒10~12叶位的卵寄生选择系数最高,其次为倒13~15叶,对倒1~6叶均较低,这与烟青虫产卵对叶位的选择不同;HJS对所有叶位叶正面烟青虫卵的寄生选择系数均高于对背面的,并以倒1~3和倒4~6叶位最为明显,且HJS对叶正面卵的寄生倾向和程度与烟青虫雌蛾在该叶位正面产卵的倾向及程度存在差异,该差异因叶位不同而不等。HJS对辣椒上烟青虫卵的寄生选择系数较高,而烟青虫偏好产卵于烟草。  相似文献   
296.
系统地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地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e)在甜玉米地的周年发生动态、产卵寄主选择与甜玉米生育期的关系、卵期寄生性天敌种类、优势种寄生蜂及其种群消长规律以及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 Panget Chen对亚洲玉米螟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这一地区的甜玉米上除在1月份没有查到玉米螟落卵外,2~12月均有产卵,种群动态呈现明显的单峰型,即5~8月是亚洲玉米螟发生危害的高峰期。亚洲玉米螟成虫产卵对甜玉米植株的生育期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以抽雄期的植株对亚洲玉米螟产卵最具吸引力。玉米螟赤眼蜂是当地亚洲玉米螟卵期寄生蜂的优势种。甜玉米田赤眼蜂寄生率的季节变化符合典型的天敌跟随现象,即2~6月卵块寄生率较低,7~9月是赤眼蜂寄生的高峰期,田间寄生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97.
生物因子对小菜蛾种群的联合作用模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应用适应于种群动态控制的状态空间分析法,通过生命表参数模拟小菜蛾种群数量动态,通过输入不同的生物因子对小菜蛾种群动态控制的作用,研究这些生物因子的组合对小菜蛾种群动态的控制。模拟结果表明,施用小菜蛾颗粒体病毒与散放赤眼蜂和施用苏云金杆菌组合应用,在种群趋势比较高的情况下也可能控制小菜蛾种群数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298.
乌兹别克斯坦赤眼蜂、茧蜂人工繁殖及应用技术现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棉花是乌兹别克斯坦的主要农作物和出口量最大的农产品,在该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长期以来,乌兹别克斯坦十分重视保护和研究利用棉田自然天敌。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应用,乌兹别克斯坦已开发出一整套先进、成熟的赤眼蜂、茧蜂等主要棉田天敌人工繁殖和田间应用技术,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棉田棉铃虫防治上,形成了以释放赤眼蜂和茧蜂等人工繁殖优势种天敌为核心的棉田害虫综合防治技术,以及较为科学、完善的人工繁殖天敌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网络,为人工繁殖天敌技术和产品在乌兹别克斯坦各棉区大规模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299.
以麦蛾卵为中间寄主 ,对应用紫外线照射麦蛾卵胚胎及其杀伤力、麦蛾卵中长期贮藏、散卵扩繁、蜂卵比等进行了试验研究 ,并探讨了赤眼蜂工厂化繁殖技术。结果表明 :①紫外线对麦蛾卵杀伤力较强 ,照射4 5min,胚胎死亡率达 1 0 0 % (卵的孵化率为 0 )。照射 2 5min,卵的孵化率仅为 0 .3% ,但照射与否对赤眼蜂寄生率和羽化率差异不显著 ;②麦蛾卵在冰箱 ( 3± 1 )℃条件下保存 1 5 ,30 ,6 0d ,赤眼蜂寄生率分别下降 34 %、91 %、0 % ;③用繁蜂箱散卵扩繁玉米螟赤眼蜂 ,蜂卵比 1∶7,1∶1 0 ,1∶1 5的寄生率分别为 71 .8%、6 1 .2 %、4 0 .3%。  相似文献   
300.
引诱赤眼蜂产卵的他感化合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棉铃虫雌蛾腹部鳞片正己烷粗提液的气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粗提液含多种组分,在15~35min的保留时间内峰群较集中,其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结果显示,具引诱产卵刺激活性的主要成分为C12~C36直链烷烃类物质。正己烷粗提液经纸层析分离后,在Rf=0.92展层区段内,赤眼蜂在处理区的滞留搜索蜂数与对照区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薄层层析分离的结果显示,在距溶剂前缘 2cm处有一条荧光带,但无引诱活性;在 Rf=0.97和Rf=0.73的两个展层区段内,螟黄赤眼蜂的滞留搜索情况,处理区与对照区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 Rf=0.83的展层区段内,处理区与对照区差异显著(P<0.05)。柱层析分离后的生测结果显示:135~137ml收集段洗脱液的引诱活性与对照区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138~140ml收集段洗脱液与对照区相比差异显著(P<0.05);活性物质集中在 135~140ml的洗脱段收集液中。该段收集液浓缩后的 GC-MS分析结果显示,浓缩液中合多种活性成分,其中C23、C25、C27、C28含量高。将棉铃虫雌蛾腹部鳞片的正己烷提取液(浓度为1.7mg/ml)涂在赤眼蜂人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