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3篇
  45篇
综合类   21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41.
长武塬边坡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及入渗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土塬塬坡的水土流失一直是一个重要热点问题而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长武塬边坡的刺槐、侧柏和草地3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5月测定了3类样地0~30 cm土壤的水稳性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含量(SOC)及土壤稳定入渗率(SIR)等土壤物理性质,探讨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团聚体和入渗特征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刺槐林地表层0~30 cm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形维数(D)、SOC及SIR的测定结果为:2.63 mm、2.60、5.62 g/kg和10.40 mm/min;侧柏林地分别为3.67 mm、2.60、4.87 g/kg和5.41 mm/min;草地分别为2.44 mm、2.58、6.07 g/kg和12.45 mm/min。结果表明:草地和刺槐林地的土壤结构性状相对优良,SOC高且入渗能力强,有利于长武塬边坡地区的水土保持,侧柏林地虽具有一定的大团聚体塑造能力,但其土壤SOC和入渗能力相对较低,不利于降水的就地入渗。因此,建议适度种植常绿性(侧柏)树种,合理配置该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42.
黄土塬区苹果树蒸腾速率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应用茎流计(TDP)测定黄土塬区苹果树主要生长季节蒸腾速率的试验结果,并对其影响因子做了分析。研究表明:晴天苹果树蒸腾速率的日变化为单峰曲线;逐日变化为昼高夜低、骤升骤降的特征,夜间接近于0,白天单株苹果树蒸腾速率峰值变化幅度为300~1 000 g/h;6~8月是苹果树蒸腾耗水的主要月份,其中7月份的单株平均日蒸腾量为3 038 g/d;与苹果树的生育期相联系,平均日蒸腾量最大出现在果实膨大期,随后是秋梢生长期和幼果膨大期。在测定时段,随总辐射的增强及气温的升高,苹果树蒸腾速率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43.
施肥措施对黄土旱塬区小麦产量和土壤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中国科学院长武农田生态试验站的长期田间试验(1984~2007年),研究了小麦产量,耕层有机碳变化,评价了土壤管理和气候因素对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SOC)变化的影响。研究涉及6个处理:休闲地(F)、不施肥(CK)、有机肥(M)、氮肥(N)、磷肥(NP)和氮、磷、有机肥(NPM)处理。结果表明,施肥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SOC积累,CK、M、N、NP、NPM处理平均产量依次为1.5、2.6、2.0、3.3、4.0 t/hm2,2007年F、CK、M、N、NP、NPM处理0—20 cm土层SOC积累量依次为-1.09、0.76、8.59、1.02、3.42和9.5 t/hm2。作物产量与SOC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0),有机碳输入量与SOC含量相关性更好(r=0.97),外源有机碳的输入也是提高SOC的重要措施。施肥措施对作物固碳和SOC影响存在显著(P0.05)差异。土壤固碳速率(Y)与SOC输入量(X)符合线性方程Y=0.231X﹣0.0813(r=0.98)。施肥可以提高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土壤生产力和SOC的积累,且无机肥和有机肥配施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4.
对1982—2009年宝鸡峡-羊毛湾灌区的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水位动态和水化学动态进行分析和水质调查,采用Pearson指数法和逐步回归方法对地下水的矿化度与离子构成关系进行相关分析,以揭示灌溉、黄土塬灌区外源引水、地下水开采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和水位、水质动态的影响及其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地下水的矿化度变化主要受阴离子(HCO3-、SO42-、Cl-)控制,Cr(Ⅵ)和NO3--N是灌区地下水的主要污染威胁。同时,针对灌区面临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提出了水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育措施,可为黄土塬灌区地下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5.
黄土高原长期苹果园地土壤重金属分布和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陕西长武苹果园地土壤样品采集和实验分析,依据无公害果园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其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以无公害果园产地土壤环境质量为评价标准,长武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有NiAsCrZnCuPb的特征,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0.489;以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为评价标准,长武果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有CrAsPbCu的特征,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0.715。因此,其土壤环境质量应判定为尚清洁。环境质量评价过程揭示了Ni、Cr存在潜在污染可能,特别是Cr含量已达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警戒线,所以应将它作为今后监测的重点并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6.
The effects of continuous sugarcane (Saccharum officinarum) cropping on the properties of a cohesive Yellow Latosol were studied in the region of the Coastal Tablelands, Northeast Brazil. Four areas were studied at Caeté mill, municipality of São Miguel dos Campos, Alagoas State, involving a native forest (Tn), and sugarcane fields cultivated for periods of 2 years (T2), 18 years (T18) and 25 years (T25).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each area at 0–0.2 and 0.2–0.4 m depth, to determine total organic C, physical fraction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consistence limits. Undisturbed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o determine wet aggregate mean weight–diameter, dry mean weight diameter and aggregate stability. In relation to the soil under native forest, total organic C and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contents were reduced after 2 years of cultivation. Sugarcane cropping for a longer period promoted a recuper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The decrease of total organic C and reduction in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plastic limit after 2 years of sugarcane cultivation rendered the soil more susceptible to compaction.  相似文献   
47.
针对黄土台原自然资源特点及农业生产实际,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高留茬”、“深松耕”和“起垄覆膜沟播”3项技术有机结合,组成旱地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栽培体系。研究表明,夏闲期采用高留茬、深松耕可以把夏闲期占小麦全生产年度50%的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较传统翻耕法多蓄水约76.2 mm,蓄水率达55%以上;在此基础上,种麦时再应用起垄覆膜沟播技术,既可以把夏闲期蓄积到土壤中的水分最大限度地保住,又可把小麦生育期的降水量最大限度地蓄留,从而使旱地小麦的水分条件明显改善,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是黄土台原旱作小麦实现高产、稳产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模式。  相似文献   
48.
黄土塬区作物生产潜力分析——以长武试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一个地区的作物生产潜力可以发现提高产量的主要障碍因子 ,为合理进行农业生产规划提供依据。以长武试区冬小麦和春玉米为例 ,计算了黄土塬区光温潜力、气候潜力 ,并与实际产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该区光温潜力多年平均值冬小麦为 6 910 .5 kg/hm2 ,春玉米为 10 718.6 kg/hm2 ,年际变化不大 ;气候生产潜力多年平均值冬小麦为 6 190 .3kg/hm2 ,春玉米为 876 8.7kg/hm2 ,年际波动较大。 1986— 1990年 ,试区作物产量潜势实现率较低。1990— 1994年 ,小麦和玉米大田产量已经接近当地的气候生产潜力。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应注意稳定化肥用量 ,使 N,P比更加合理 ,并大力推广地膜及秸杆覆盖技术 ,增施有机肥 ,加强田间管理等  相似文献   
49.
GIS技术在高原灌区灌溉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GIS技术在蜻蛉河大型灌区的应用研究,建成灌区灌溉管理系统。本系统采用分层和模块化的设计原则,建成一个应用型的灌区灌溉管理GIS系统,实现灌区管理中图、文、表、管理一体化及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作物种植、供需水平衡以及灌溉引水配水等工作的电子化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0.
西安黄土塬区土壤碳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场观测方法,研究了西安黄土塬区土壤碳释放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土壤CO2释放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土壤CO2释放量的变化与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时间上有一定的滞后,释放量白昼低于夜间。温度是影响土壤CO2释放量变化最重要的因素。CO2释放量对土质变化敏感:土质疏松,释放量大;致密的土壤,释放量小。土壤CO2释放量的大小可作为评价土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