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4篇
  免费   244篇
  国内免费   435篇
林业   372篇
农学   141篇
基础科学   206篇
  1119篇
综合类   1669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525篇
畜牧兽医   156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555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167篇
  2020年   138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213篇
  2016年   272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254篇
  2013年   295篇
  2012年   390篇
  2011年   394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269篇
  2008年   227篇
  2007年   214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在流域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处于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状态,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是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调控措施。流域生态安全评价需要通过评价模型来实现,由于生态安全是一个外延不明确的模糊概念,为此以模糊模式识别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流域生态安全评价的模糊模式识别模型。运用模型对岷江上游的生态安全现状进行了评价,建立了1,2,3共三个级别的指标体系,结果表明岷江上游生态安全处于第2级,即处于预警状态。评价结果符合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72.
如何快速改善千岛湖的森林结构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调研结果,就如何快速有效地改变千岛湖森林结构与功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认为调整产业结构,加强森林分类经营和加大封山林力度是三个先决条件,而加强科学研究,充分运用人为有利干扰则是其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3.
通过论述青海湖区生态环境现状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说明了青海湖区生态环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74.
衡水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衡水湖为国家级湿地及鸟类自然保护区,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优美的景色,丰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地理位置,具有开展生态旅游的有利条件。本文针对衡水湖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规划,突出特色等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75.
2006年四川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于旱期结束末,调查了蓬安县境内两座丘陵-石马寨(栎柏混交林)和碉堡梁(人工柏木林)上、中、下坡林地和林带中耕地及坡脚农田的土壤含水量;调查了四川盆地丘陵区内5个县9个乡镇17个小流域有无农田防护林条件下,稻田开裂起始时间和裂缝宽;以及按照自然地理条件相近、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差异的原则,调查了宣汉县和达县5对乡镇(森林覆盖率高的乡镇森林覆盖率为28.26%~46.85%,平均为37.24%,相对应的低的乡镇森林覆盖率为12.75%~26.74%,平均为18.64%)内不同台地的土壤含水量。结果表明,混交林林地的保水能力强于纯林林地,林地的保水能力强于耕地,农田防护林对水稻具有庇护作用,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土壤保水能力强于森林覆盖率低的地区土壤。在干旱期末坡上、中、下部位的0~40 cm土层中,栎柏混交林林地的含水量比柏木纯林林地高出3%~7%,林地的土壤含水量比林带中的耕地高出0.7%~2.1%;栎柏混交林带中的耕地含水量比柏木纯林带中的耕地高出3%~6%,石马寨的坡脚农田含水量比碉堡梁的高出5%;在干旱期末不同台地0~40 cm土层中,与森林覆盖率低的地区相比,森林覆盖率高的地区水稻田含水量高3%~7%,二台土高4%~8%,三台土高2%~8%;有农田防护林的农田土壤开裂时间比无农田防护林的推迟5 d~20 d,裂口宽平均窄0.1 cm~3.1 cm。  相似文献   
76.
2006年四川发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按照自然地理条件相近、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差异的原则;同时,在同一行政区内按森林覆盖率的高低分成对照组。在县层面上,共3对对比县,在乡层面上共7对对比乡。对比县中,森林覆盖率高的一组森森覆盖率为34.20%~52.29%,平均为43.16%,森林覆盖率低的一组为16.60%~27.28%,平均为20.84%;对比乡镇中,森林覆盖率高的一组森林覆盖率为28.50%~56.23%,平均为41.29%,森林覆盖率低的一组为10.70%~19.12%,平均为14.61%。在干旱后期,调查了四川盆地丘陵区9个县14个乡镇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和红薯)的受灾率、成灾率和绝收率。调研结果表明,森林对农业的旱情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在县层次上,与森林覆盖率低的相比,森林覆盖率高的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和红薯)的平均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分别降低16.6%、16.2%、4.0%;在乡镇层次上,与森林覆盖率低的相比,森林覆盖率高的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和红薯)的平均受灾率、成灾率、绝收率分别降低20.3%、19.7%、12.7%;与无农田防护林网相比,有农田防护林网的水稻平均受灾率、成灾率分别降低5.8%、22.8%,没有绝收现象,而无防护林的水稻平均绝收率为6.5%。  相似文献   
77.
用样行法对洞庭湖滩地新造速生丰产纸浆林的成活率进行调查,同时了解造林地连续4 a汛期的水文规律和海拔高程的演变过程,通过分析造林成活率与主要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发现淹水时间为滩地造林的限制性因子,营造速生丰产林、一般用材林和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时,造林地年淹水天数依次不能超过19、35和62 d;苗木等级对造林成活率有重大影响,特级苗、Ⅰ级苗、Ⅱ级苗、Ⅲ级苗的平均成活率在海拔低于32 m的造林地上分别为68.8%、49.3%、18.7%、2.4%,在海拔超过32 m的造林地上分别为98.8%、79.6%、36.4%、14.7%;采用开沟抬垄整地可减轻涝渍胁迫,从而大幅度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78.
自古以“玉洱”闻名天下的洱海为云南第二大高原湖泊,面积250km^2。由于企业不达标排污、面源污染、湖滨带大面积丧失、盲目引进外来物种等原因,致使洱海水环境日益恶化,据此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79.
拉市海越冬末期斑头雁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宁  李德品 《西部林业科学》2004,33(4):69-74,89
2004年2月18日~3月14对在拉市海越冬斑头雁的行为进行了研究,采用瞬时扫描方法进行行为取样,并对其在越冬地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结果表明:斑头雁通常是早上7:30后飞离夜栖地,傍晚19:30以后从主要活动地飞回夜栖地。观察后期(3月7~13日)与观察前期(2月18~25日)相比,其飞离夜栖地的时间提前约20分钟,而从觅食地飞回夜栖地的时间则要晚10~25分钟。斑头雁无论取食还是夜栖,都喜集群,通常还有其他鸟类与斑头雁混群,如赤麻鸭等。3月初,有部分斑头雁开始北迁,大部分北迁是在3月中旬。越冬末期斑头雁行为时间的分配率为取食35.01%、静栖34.95%、警戒13.88%、运动8.35%、理羽6.77%、饮水0.63%、社群行为0.41%,所占比例依次减少。经对斑头雁在陆地和水域生境中的行为样本分别进行计算,表明斑头雁在这两种生境中有不同的行为时间分配模式。在陆地里,斑头雁的主要行为是取食(约占47%),而在水域中,斑头雁的主要行为是静栖(约占46%),表明斑头雁的食物主要是从陆地中获取。在一天中,斑头雁的不同行为出现的高峰时间不同,取食高峰时间和警戒高峰时间在早上9:00至10:00和傍晚17:30~19:15;静栖高峰时间在14:00~17:00;运动高峰时间在10:30~12:30;理羽高峰时间在14:30~17:00。  相似文献   
80.
程海湖滨区造林的土壤条件分析及其应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程海湖滨区土壤条件的分析,针对其造林困难的特点,经试验研究提出了适用于该区域的造林技术措施。分析认为:程海湖滨区多为塌陷松散堆积物,土壤石砾含量高,达79.31%以上,土壤水分的渗透较快,既不保水也不保肥,在程海湖滨区采用优质容器大苗培育技术、大塘客土造林技术、旱季微渗持续给水灌溉技术,可取得较好的造林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