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2篇
农学   84篇
  13篇
综合类   214篇
农作物   179篇
畜牧兽医   2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安徽省新收集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以24份2006年安徽省新收集的野生大豆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利用60对SSR引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4对SSR引物扩增出237条多态性带,SSR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布范围,Simpson指数为0.4063-0.8835,平均值0.7203;Shannon-weaver指数为0.6191-2.1662,平均值1.4574。聚类分析将安徽省野生大豆资源分为两大类群,包括江淮丘陵野生大豆类群以及淮北、沿江、皖西和皖南混合类群。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分析中国大豆栽培和野生种质资源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本文简称脂肪性状)的变异特点,筛选优异种质,为不同生态区域大豆脂肪性状育种提供材料和依据。【方法】从中国全国各大豆生态区抽取代表性的栽培和野生材料进行田间试验,测定脂肪性状,进行各性状变异特点分析,并应用多元变异指数、聚类和主成分法分析中国和各生态区大豆脂肪性状的综合变异。【结果】(1)中国栽培大豆脂肪平均含量为17.21%,比野生种提高6.22%;油酸平均含量为23.25%,提高7.75%;亚麻酸平均含量为8.00%,减低4.23%;亚油酸平均含量为53.53%,减低2.57%;但栽培种的变异小于野生种;不同生态区均有此同一趋势。栽培大豆和野生大豆的饱和脂肪酸含量在全国和各区差异均不大。(2)中国野生群体及各生态区群体脂肪性状的多元变异度均大于相应的栽培种,长期人工选择使栽培种的变异相对减小,但多元变异方向相对较宽。(3)栽培种脂肪含量与来源地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野生种未见相关,推论栽培种脂肪含量与纬度的相关主要应是人工选择的结果。(4)筛选得到高脂肪、高油酸、高亚油酸、低亚麻酸的优良材料,其中N23547和N23697为兼具高脂肪(>23%)、高油酸(>30%)、低亚麻酸含量(5%左右)的优异资源。【结论】栽培大豆脂肪、油酸平均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种,亚麻酸平均含量显著低于野生种,亚油酸平均含量略低于野生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与野生种差异不大。脂肪性状在各个生态区域内均存在丰富的变异,区域间的变异并不比区域内大。栽培种脂肪含量与纬度的相关主要是人工选择的结果。筛选出一批优异种质。  相似文献   
103.
将158份黄淮地区栽培大豆资源和138份野生大豆资源分别接种SMV东北3号株系和黄淮7号株系,重复鉴定1年。在供试的栽培大豆材料中,有14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9.79%;有36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39.13%;其中有7份材料对这两个株系都表现出抗病,占4.43%。在供试的野生大豆材料中,分别有3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3.06%;有6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抗病,占出苗材料的4.72%。  相似文献   
104.
在前文研究已检出与农艺品质性状显著关联的SSR位点的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对与性状关联位点的等位变异作解析, 通过将携带某等位变异的所有材料表型均值与携带无效等位基因(null allele)材料表型均值做比较, 估计等位变异的潜在表型效应增量(减量), 进一步利用该信息估计位点增效(减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 鉴别出一批农艺品质性状优异位点、等位变异及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载体材料。发现在栽培及野生种质中检出的优异等位变异有同、有异、有互补性。发现关联位点正、负效应等位变异均值间有差异, 可根据育种目标性状选择要求, 选取适合的位点及相应等位变异。同一标记位点可与多性状关联, 其等位变异在不同性状间各有其表型效应的方向和大小; 等位变异在相关性状效应上方向、大小的异同解释了性状间正、负相关的遗传原因。关联作图得到的信息可以弥补家系连锁法QTL定位信息的不足, 并直接利用等位变异信息进行亲本选拔、组合选配及后代等位条带辅助选择以提高育种成效。  相似文献   
105.
为有效的利用具有优异基因的野生大豆资源创造高异黄酮含量的大豆新种质,采用野生大豆作为亲本进行种间杂交,研究种间杂交后代异黄酮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种间杂交F1代异黄酮含量介于双亲之间,且F1代异黄酮含量与双亲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从杂种优势分析得知,在杂交F1代中出现正向优势和负向优势的机率均等;在选育大豆异黄酮专用品种时,应采用双亲异黄酮含量均高,或以异黄酮含量中等且综合性状优良的栽培大豆为母本,以异黄酮含量高的野生大豆资源为父本组配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06.
野生大豆(Glycine.soja)抗锈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锈病近年来已发展成为影响大豆生产的世界性病害.筛选抗锈资源是开展抗病育种的基础,从野生大豆中发掘抗锈资源有利于拓宽抗锈育种的遗传基础.采用离体叶片定量接种方法对513份野生大豆(Glycine soja)进行抗锈鉴定,得到抗病资源1份,其余均为感病资源.  相似文献   
107.
野生大豆(Clycine soja Sieb.et Zucc.)是栽培大豆(G.max)的近源祖先种,为栽培大豆的遗传育种和种质改良提供了巨大的基因库。生态学研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基础,对野生大豆生理生态学的研究表明野生大豆属短日照、喜温、喜湿的植物,对土壤要求比较宽,具有一定的耐盐性;而野生大豆种群生态学的研究以种群遗传特征为主,已从种群分布、种子雨和种子库、种群动态、遗传分化以及种群的演化等方面开展了研究。但现在关于野生大豆对极端环境的适应、种群动态的研究以及野生大豆群落生态学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开展野生大豆生态学尤其是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研究对野生大豆资源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8.
大豆新品种通农1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农14是通化市农科院育成的高蛋白小粒大豆新品种,符合出口标准,2001年3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选育过程 通农14大豆新品种以通农11为母本,以高蛋白野生大豆“T12”为父本,于1991年进行有性杂交,组合代号为9158。当年得杂交种19粒,当年10月初到海南岛加代,1992年将加代的种子全部种植,秋季选出2株 (F2 ),1993年从第一株中选出A1、A2、A3三株 (F3 ),1994年从A2中选出26株材料 (F4 ),1995年选留17个株系 (F5),1996年选留4个株系 (F6)……  相似文献   
109.
李泽宇 《作物杂志》2003,19(6):52-52
1 选育经过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北部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大豆生长,是黑龙江省和国家重要的大豆主产区和商品豆出口基地。黑龙江省农科院黑河农科所于1987年以本地骨干亲本黑河54为基础,吸收俄罗斯早熟大豆和本地野生大豆的血缘,聚合了多个优良性状的、自创的早熟高产优质育种中间材料黑交85 -1033为母本,以高产、秆强、抗性好、地理远缘的合丰26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进一步丰富了遗传基础,扩大了变异范围,经定向选择,育成了早熟、高产、优质、抗病、适于机械化栽培的大豆新品种黑河19。1998年2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相似文献   
110.
中国野生大豆(G. soja)脂肪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光宇  王洋  马晓萍 《大豆科学》2000,19(3):258-262
近二十年来,我国学者对野生大豆进行了多学科、不同层次的研究,取得卓越的成就,很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本文综述了中国野生大豆脂肪含量衣其脂肪酸组成方面的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野生大豆研究与利用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