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2篇
林业   8篇
农学   103篇
基础科学   4篇
  22篇
综合类   424篇
农作物   50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172篇
植物保护   4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61.
[目的]明确外源芸苔素甾醇类化合物(brassinosteroids,BRs)中14-羟基芸苔素甾醇(14-hydroxylated brassinosteroid,14-HBR)对干旱胁迫下冬小麦穗花发育成粒的调控效果,为小麦大田生产减轻干旱胁迫危害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大穗型品种周麦16(ZM16)和多穗型品种豫...  相似文献   
162.
‘漳芥1号’是由漳州本地诗浦芥菜经系谱法(单株选择法)选育而成的高产、优质的鲜食加工型芥菜新品种。从定植到收获50~70d,区域试验平均产量约为88635kg·hm-2,比对照(粉芥)平均增产14.4%;粗纤维含量低;肉质脆嫩,叶柄肥厚,商品性状好,于201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闽认菜2014015),适宜福建省内种植。  相似文献   
163.
164.
165.
混合尿素缓释剂在茎瘤芥栽培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Coss.vat.tumida Tsen etLee)是"榨菜"的原料作物,俗称青菜头.施用尿素是茎瘤芥栽培的主要增产措施之一.但普通尿素在施用上存在供氮期短、利用率低、地下水污染严重等问题.为此,近年来,许多专家研究出各种尿素缓释剂(又称脲酶抑制剂),在多种作物上试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6.
167.
张洁  王桂香  韩硕  严红  宗梅  郭宁  刘凡 《园艺学报》2016,43(2):271-280
以对黑腐病(Black rot)感病的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L.var.botrytis L.,2n=18,CC)‘Korso’和抗病的黑芥(B.nigra,black mustard,2n=16,BB)‘G1/1’的体细胞杂种(简称PFCN,protoplast fusion of cauliflower and Brassica nigra)高代自交及回交后代为材料,根据表型特征将其分为4大类:性状介于花椰菜和黑芥之间的中间型材料(M)、向花椰菜过渡的过渡型(M-K)、偏花椰菜型(-K)和花椰菜型(K)。连续5年的黑腐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显示:‘Korso’的病情指数在44~57之间,表现为耐病到感病;‘G1/1’在12~32之间,表现为抗病,从M、M-K、-K至K型,杂种后代病情指数总体上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M型和M-K型材料表现为高抗至抗病,-K型材料表现为抗病至耐病,K型材料表现为耐病。对2014年的15份典型-K至K型材料进行了形态演变及黑腐病抗性变化追溯:总体上,偏花椰菜的形态转变发生在S1BC4、S5、S1BC3和BC3(S为自交,BC为回交)世代中,伴随着形态的转变,黑腐病病情指数急剧升高;同一年中来源相同或者相近的株系病情指数相差不多。2015年进一步对2014年25个单株的自交后代进行黑腐病抗病性跟踪鉴定:整体上病情指数呈下降趋势,仅少数株系表现上升;来源相同的衍生株系变化趋势几乎一致,且差异不大,说明这些材料系内对黑腐病抗病性逐年趋于稳定。目前获得了6份相对于受体亲本‘Korso’表现出了对黑腐病抗性显著提高的材料:PFCN14-15-4.1、PFCN14-15-5.1、PFCN14-29-1.1和PFCN14-29-1.2,连续3年病情指数呈下降趋势,并最终稳定在30左右;PFCN14-14-1.1和PFCN14-14-1.2则连续6年保持在20~38之间。  相似文献   
168.
茎瘤芥(榨菜)根肿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与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存在密切关系。本试验采用454高通量测序方法,以土壤真菌的18Sr DNA序列为靶标,研究茎瘤芥根肿病不同发病时期(移栽前、移栽后发病前、发病初期、发病中期、采收后)土壤真菌群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454高通量测序,茎瘤芥根肿病各发病时期的OUT平均数量为1056个。依据OUT所属真菌物种信息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子囊菌亚门真菌在各个时期土壤中均为优势真菌类群,其次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移栽后发病前、发病初期和发病中期土壤真菌群落的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OTU数量和属的数量均高于移栽前和采收后,表明茎瘤芥根肿病发生发展时期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较高,这可能与茎瘤芥生长季节根系分泌物旺盛有关。  相似文献   
169.
一、示范目的验证芸苔内酯在水稻孕穗期使用,对水稻提前成熟及提高籽粒饱满度的效果。二、示范地点及作物品种 九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示范田吉粳88  相似文献   
170.
用硫脲比色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茎瘤芥饼粕中异硫氰酸酯的生成量,并以此为评价指标,设计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茎瘤芥(俗称榨菜)饼粕中的硫苷在外源黑芥子酶催化作用下生成异硫氰酸酯的影响因素,从而确定硫苷酶解的最佳条件。单因素试验探究不同料液比(1 g∶10 mL、1 g∶15 mL、1 g∶20 mL、1 g∶25 mL、1 g∶30 mL)、酶解时间(0.5、1.0、1.5、2.0、2.5、3.0、3.5、4.0、4.5、5.0 h)、温度(30、40、50、60、70、80℃)及pH值(2、3、4、5、6、7、8、9)对异硫氰酸酯生成量的影响。根据单因素试验的结果,选取对饼粕中异硫氰酸酯生成量影响较为显著的料液比、酶解温度、时间及pH值进行正交试验设计,对硫苷的酶解条件进行优化。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硫苷酶解的最适条件如下:酶解时间为1.0 h、反应温度为60℃、反应体系pH值为6、料液比为1 g∶15 mL,在该条件下,异硫氰酸酯的生成量达到最大值,为1.485 mg/g。通过研究,确定了茎瘤芥饼粕中硫苷酶解的最佳条件,从而为人类研发出更具有经济价值和功能价值的产品提供了数据参考,提高了茎瘤芥的综合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