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45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2篇
  7篇
综合类   101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21.
对不同年龄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茎的解剖观察发现,不同年龄的薇甘菊茎的解剖学特征存在差异,具体表现在:1年生的薇甘菊茎是初生结构;2年生的薇甘菊出现次生生长;3年生的薇甘菊茎次生生长继续进行,原先棱角处由于整体生长缓慢,出现凹陷现象,初生生长的表皮被周皮取代;4年生的薇甘菊茎开始出现退化现象,皮层内叶绿体降解,表皮沉积物明显;5年生薇甘菊茎的周皮开始脱落,出现明显的干裂碎片;6年生薇甘菊植株的茎内髓心大量沉积单宁类物质,初生韧皮部已经脱落,次生韧皮部产生的周皮已经死亡,开始脱落,整体呈现功能丧失状态。  相似文献   
122.
薇甘菊化感活性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生物活性跟踪法,对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地上部化感活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了3个化合物,他们分别是α-香树脂醇、豆甾醇和阿魏酸. 对此3种单体的化感作用活性研究表明:阿魏酸和α-香树脂醇在1.00、0.50和0.25 mg/mL 3种质量浓度下,对萝卜、菜心和水稻3种受体的抑制作用均达到了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3.
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中国华南地区危害经济作物和森林植被的主要入侵物种之一,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破坏。为研究薇甘菊生长与地类间关系,该研究以台山市为例,通过调查薇甘菊在不同地类上的3个月生长状况,采集盖度、种群厚度、藤蔓长度、攀缘率、受害植物种、危害程度等指标,利用主成分评价方法,对不同地类薇甘菊入侵严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薇甘菊在6种不同地类的入侵严重程度依次是:低岗地>农田荒芜耕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沿海滩涂灌木林地>商品林地>生态公益林林地;(2)薇甘菊生长与地势有密切联系,在6种不同地类中,薇甘菊在地势开阔的地类增长率明显高于地势低矮的地类;(3)薇甘菊的生长与光照强度和土壤湿度呈正相关,不同地类的光湿条件越充足,薇甘菊的生长盖度和厚度越大,反之亦然。基于不同地类的薇甘菊生长特点,给予了相应的防治建议,但仍需长期的观察实践考验。  相似文献   
124.
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萘乙酸、赤霉酸)和含微量元素的化合物(硫酸锰、硫酸铜、硝酸锌、硼酸)对大花菟丝子寄生薇甘菊的促生作用。室内和室外试验结果表明,0.01 mL/L萘乙酸与1.00 mg/L赤霉酸溶液按1∶3体积比混合后,繁殖的组块平均茎长增长得最多,达13.42 cm,平均茎增粗为0.014 mm,成活率达100%。  相似文献   
125.
甘菊(Mikania micrantha)是一种多年生恶性入侵杂草,会严重破坏入侵地生物多样性,目前在中国南方多个省份均有发生。采用生物替代的方法控制薇甘菊,既可以有效降低其危害,又可获得生态和经济效益。本研究根据薇甘菊入侵的主要生境特点,选择15种适合在薇甘菊大面积发生区域生长并具有较好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植物,采用盆栽竞争试验,通过测定株高、生物量(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光合速率等生理生化指标,研究不同替代植物对薇甘菊的防控效果,以筛选出最佳替代植物。结果表明,所选植物中,香茅(Mosla chinensis)和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as)对薇甘菊的控制效果最好,薇甘菊与这两种植物竞争时,其鲜重、干重、株高等指标在15组处理中均为最低或次低。进一步研究表明,在香茅和柱花草与薇甘菊共同种植时,不同植株比例的条件下,薇甘菊的生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与单独种植薇甘菊的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的薇甘菊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等指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而香茅和柱花草与单独种植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香茅和柱花草在不影响自身生长的前提下,能够很好地控制薇甘菊的生长,可作为良好的替代植物。  相似文献   
126.
新的BADH同源基因:甘菊BADH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DH基因是重要的渗透胁迫抗性基因,在植物的抗性分子育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利用PCR、RT-PCR、PCR-RACE技术,从菊科菊属植物甘菊(Dendranthemalavandulifolium(Fisch.)LingetShih)中克隆到2个BADH基因的同源基因——DlBADH1和DlBADH2,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DQ011151和DQ011152。  相似文献   
127.
甘菊下胚轴为外植体,通过器官发生途径诱导不定芽分化,建立了甘菊下胚轴高效再生体系,为甘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将甘菊种子播种于MS培养基上,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7 d可以迅速获得大量下胚轴;下胚轴在MS+1.0 mg/L 2, 4-D+0.5 mg/L 6-BA的培养基上培养15 d后,愈伤组织形成率最高为8666%,愈伤组织呈淡黄色,大小一致;将愈伤组织转接到MS培养基中培养30 d左右即可分化不定芽,不定芽分化率达25.50%,平均每个外植体产生不定芽数目为4.25个;不定芽在添加0.1 mg/L NAA的1/2 MS培养基中培养15 d后,生根率达到100%。生根试管苗出瓶后,经过适宜培养,均可以获得健壮的开花植株。   相似文献   
128.
高旭华  陈勇  张海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925-5927,5980
对惠阳区不同生境下的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盖度、附近水源、周围植物和防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薇甘菊在沟渠边、果园、田边和荒废地等生境发生严重,盖度范围从10%~90%,有水源的地方发生严重,防治后易复发;惠阳区薇甘菊的发生对当地农业、林业和渔业等都有危害;不同生境应选择人工防除、化学防除、生物防治和生态防除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该研究为给薇甘菊的综合防治和入侵风险评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9.
为掌握云南薇甘菊危害核心区内薇甘菊发生危害的分布特征,2010年11月22日沿滇缅公路木康至畹町桥段路肩两侧200m进行薇甘菊发生危害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滇缅公路薇甘菊分布不连续,呈板块、点状分布;纬度越低,距中缅边境越近,薇甘菊发生、分布点频度越高;薇甘菊发生点盖度变化大,厚薄不均,发生面积大小不等;危害植物高度由被侵害植物高度决定;覆盖能力强,危害植物种类多,表现极强的入侵、侵害性;薇甘菊分布点多在农业耕作区的田边、地角以及稀疏林地、河流、溪水、水沟边和农户院落四旁;林木郁闭度大的林地薇甘菊危害相对较轻,完全郁闭的林中尚未发生薇甘菊危害。  相似文献   
130.
根据前期工作已获得的甘菊α-tubulin基因EST序列,使用RACE技术获得了该基因的全长序列,命名为ClTUA。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lTUA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1 580 bp,编码432个氨基酸残基。利用MEGA40软件对推测的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关系分析发现,其为植物中Ⅰ类α-tubulin基因。RT PCR分析发现:ClTUA基因不仅在盐、干旱、冷、热、脱落酸和水杨酸各种非生物胁迫下稳定表达,而且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样本中稳定表达;而作为对照的两个内参基因,ClActin和26S rRNA基因在不同非生物胁迫下表达稳定,但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样本中表达强度不同。这一结果表明,ClTUA基因的表达稳定性优于ClActin和甘菊26S rRNA基因,可以作为内参基因用于甘菊抗逆性和生长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