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5篇
林业   38篇
农学   33篇
基础科学   28篇
  55篇
综合类   180篇
农作物   22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28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4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不同灌溉策略下冬小麦根系的分布与水分养分的空间有效性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刘坤  陈新平  张福锁 《土壤学报》2003,40(5):697-70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少量多次和少次多量的灌溉方式下冬小麦根系的分布与水分养分的空间有效性。结果表明 :少量多次的灌溉方式降低了冬小麦返青后表层根系的生长 ,减少了拔节后该层根系的衰退。在少次多量的灌溉方式下返青期不灌水促进了表层根系的生长 ,然而拔节后该层根系衰退较多 ,但中层 ( 3 0~ 60cm)根系生长高于少量多次的灌溉方式。不同灌溉策略下根系分布的差异并不影响冬小麦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 ,由于播前土体内蓄水不足 ,三种灌溉方式下 0~ 90cm土壤可用水在收获后均消耗殆尽。灌溉促进了表层硝态氮的吸收和向下迁移 ,但两种灌溉方式下硝态氮在土体内的迁移均未超出 60cm土体 ,仍在根层之内。而不同的灌溉方式对冬小麦全生育期内土体速效磷钾的分布没有影响。扬花前两种灌溉方式下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的吸收并无差异 ,扬花后少次多量的灌溉方式由于水分供应不足 ,影响了灌浆 ,降低了千粒重 ,进而影响了产量 ,同时土壤水分缺乏也减少了该时期养分的吸收。而在少量多次的灌溉方式下 ,扬花后灌水不仅可以促进冬小麦灌浆 ,提高千粒重 ,而且增加了对养分的吸收。  相似文献   
22.
以黄土丘陵区2、6、10、15龄旱作枣林(Ziziphus jujube cv.Junzao)为研究对象,采用根钻法,距树干0.5、1、1.5 m处、分层(0.2 m)钻取土样,分析了旱作枣林细根随树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枣林树龄增大,枣林细根根长密度增加,比根长减小;2龄枣树细根主要分布于径向1.5 m以内和垂向1.6 m以上,10、15龄枣树细根分布超过径向1.5 m和垂向3 m以上,并在株间形成根系高密度区,6龄枣树细根径向分布范围大于2龄,垂向分布与10龄和15龄接近;不同树龄枣林细根根长密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且主要集中在0~0.6 m土层中;随着树龄增加,细根根长密度径向分布无差异(10、15龄)。研究表明:2、6龄枣林应靠近树干地表处施肥,而理论上成熟期10、15龄枣林可在林内任意位置施肥;同时为防止枣林减产和退化,需增加枣林管理措施以有效降低枣树自身奢侈性耗水和非生产性耗水。  相似文献   
23.
玉米不同品种根系分布和干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四个不同类型的玉米品种的根系分布动态及其干物质积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的根系分布具有相似的规律,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在0~40cm耕层占总根量的50%~60%,41~70cm占25%~30%,71cm以下深层相对较少;在土壤中的水平分布:以株为中心由里向外逐渐减少,1/4行距处为40%~45%,1/2株距处为25%~30%,1/2行距处为20%~25%;但不同类型玉米品种也各有特点,掖单22的根系相对比较集中,可以减少行距和株距,增加密度;豫玉22根系分布比较分散,利于充分利用水肥条件,具有较强的抗旱性;登海9号和农大108根系垂直分布比较集中,水平分布均匀,根系在后期比较强壮,必须提供足够的水肥,并适当延长生长期,才能发挥其潜力。  相似文献   
24.
金辉 《北京农业》2007,(5):15-16
矮牵牛穴盘育苗 阶段一 胚根萌发阶段(3~5天) 形特特征 第一阶段结束,胚根长约0.6厘米,子叶即将出现.  相似文献   
25.
研究玉米自交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过程中根长、芽长及鲜质量在不同NaCl质量浓度胁迫下的变化。结果表明,3~6 g/LNaCl处理对玉米自交系H80和自选205发芽的抑制作用较小,对B708发芽的抑制作用较大;9 g/L的盐质量浓度可能是影响玉米种子萌发的临界浓度。盐胁迫下,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明显下降。盐胁迫抑制玉米发芽期间芽和根的生长,且在低盐质量浓度(3 g/L)下根受抑制敏感程度大于芽。玉米自交系间的耐盐性存在明显差异,自选205耐盐性相对较强,H80次之,B708耐盐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6.
辛树权  王贵  高扬 《湖北农业科学》2012,(3):490-492,496
JT-5是从水稻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的1株植物生长促生菌。在不同浓度盐(氯化钠)溶液的胁迫下,JT-5对水稻种子的萌发、幼苗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水稻种子经菌株JT-5处理后,在第三天的发芽势显著地提高。在盐浓度为50、75、100、125 mmol/L时,JT-5处理组水稻种子的发芽势分别为84.44%、92.22%、80.00%和84.44%,而相应的对照组仅为68.89%、54.44%、35.56%和17.78%;同样浓度的盐胁迫下,JT-5能够有效地促进水稻幼苗根长和苗高的生长,分别比对照处理组的根长长10~90 mm和苗高高10~40 mm;JT-5处理组水稻的不定根数多于对照组1.0~2.6条;经JT-5处理后的优势均随盐溶液浓度的增加呈扩大趋势;苗干重和根的含水量(占鲜重)均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7.
分别使用不同浓度(600 mg/L、800 mg/L、1 000 mg/L、1 200 mg/L、1 400 mg/L)的3种生长调节剂萘乙酸、吲哚乙酸、吲哚丁酸对茶梅嫩枝穗条处理后进行单因素扦插试验,经过150天的生长后,调查其生根率、平均生根数、平均根长等生长指标,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探究最适合茶梅扦插繁殖的方法。结果表明,同种条件下,3种生长调节剂不同浓度对茶梅嫩枝穗条的生根具有显著的影响,萘乙酸及吲哚乙酸效果较好,吲哚丁酸效果相对较差。其中以1 200 mg/L吲哚丁酸处理穗条后的扦插效果最好,其生根率为66.7%,平均根长为0.83 cm,平均生根数为5.8条;1 000 mg/L的萘乙酸处理穗条的效果次之,生根率为53.4%,平均根长为1.34 cm,平均生根数为7.1条,均显著好于对照。  相似文献   
28.
株行距配置对玉米根系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郑单958为材料,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 在50 025株/hm2、67 500株/hm2、100 050株/hm2密度下分别设两种株行距配置, 探讨增密条件下调控株行距配置对玉米根系性状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 3个种植密度下总体表现为小行距种植方式在0~60 cm土层内的根重密度、根长密度及根表面积密度均高于大行距处理。50 025株/hm2下吐丝期时0~60 cm土层内的根重密度和根长密度在两个株行距配置间差异显著(P<0.05), 两个株行距配置的根表面积密度在10叶展、吐丝期和吐丝后25 d差异显著(P<0.05);67 500株/hm2下不同时期两个株行距配置根重密度差异显著(P<0.05), 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在10叶展和吐丝后25 d差异显著(P<0.05);100 050株/hm2下, 两个株行距配置间根重密度和根长密度在10叶展和吐丝后25 d差异显著(P<0.05), 不同时期根表面积密度差异显著(P< 0.05)。同一密度下缩行增株后单株木质部伤流液体积增大, 根系供应能力增强, 产量增加, 50 025株/hm2、67 500株/hm2下产量分别提高了6.76%和4.89%。不同时期0~60 cm土层内根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与产量呈正相关, 其中10叶展时各根系性状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9.
彭苗苗  杨亚春  李莉  倪大虎  杨剑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3,(29):11620-11621,11635
[目的]揭示皖稻153抗倒特性强的成因。[方法]对两系杂交中籼皖稻153和其双亲及部分同型主栽组合等茎秆和根系性状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皖稻153较之其他参试品种,在茎秆性状上具有适中的株高和较强的抗折力;在根系性状上具有丰富的根系数量和明显的根长优势。[结论]皖稻153表现出较小的倒伏指数和较强的抗倒能力。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索激素种类、不同浓度等因素对省沽油扦插育苗效果的影响。[方法]利用生根粉1号、2号的不同浓度(ABT,:50、100、200mg/L;ABT::50、100,200mg/L对省沽油硬枝扦插生根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通过对成苗数、生根数及根长等指标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用200mg/L的ABT。处理12h,并以纯菜园土为基质进行扦插育苗效果最好。[结论]该试验处理所得的成苗率只有17.7%~42.3%。要想获得大面积育苗成功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