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4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9篇
  104篇
综合类   107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郝会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1948-11950
就黑土退化现状、有机无机复合体的研究现状、有机无机复合体与土壤退化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评述,指出有机无机复合体是土壤改良剂、营养源和重金属或有机有毒污染物过滤器,在土壤退化防治研究中,应加强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42.
人工纯林的长期连续生长或连栽所引起的土壤性质极化是导致土壤退化和影响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防治的根本途径是引入种间关系协调的其他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该研究针对陕北半湿润黄土丘陵区的针叶纯林,通过野外采集典型林地腐殖质层土壤和不同针阔树种当年枯落叶后进行室内混合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受自身枯落叶的影响,油松林地土壤会向偏碱化、土壤贫养(缺N)化和富啡酸含量减少的负向极化,最适宜引入的树种是小叶杨、辽东栎,其次为白桦,而刺槐不适宜;落叶松林地土壤会向偏碱化、土壤碱解N和速效K的缺乏及细菌、真菌数量减少的负向极化,最适宜引入的树种是小叶杨,其次为刺槐,而白桦和辽东栎不适宜;侧柏林地土壤会向土壤胡敏酸含量减少、部分酶酶活性降低和细菌数量明显减少的负向极化,最适宜引入的树种是小叶杨和辽东栎,而白桦和刺槐不适宜。  相似文献   
43.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之一,土壤退化十分严重.探讨该区土壤退化机理,对于有效防治土壤退化,尽快恢复生态和合理开发该区有重要意义.着重研究了该区母质类型和特性及对土壤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区强烈反差的岩土特性和母质层次组构,控制了所发育土壤退化发生的区域分布;2.不同岩性母质发育土壤的退化指数(SDI)差异较大,体现了母质岩性对土壤退化的主导作用,是土壤退化的主导作用,是土壤退化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44.
通过对博乐市农区耕地土壤退化原因分析,即风蚀、土壤盐渍化和水蚀,提出治理对策,对盐碱、盐渍化耕地采取降低地下水位、种植耐盐作物、播种耐盐绿肥饲草覆盖地面、科学灌水和精细管理5种对策,对水蚀、风蚀耕地采用加建河岸堤坝、河滩绿化、禁止河床挖沙取土、疏通排洪沟、节水灌溉等退耕还林、种植防风林带等7种措施。  相似文献   
45.
程燚  钱国平  邱宁宁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2):350-351,354
对安徽省中低产田面积、土壤肥力及主要理化性状、土壤污染及土壤健康质量、农田抗灾害能力等现状进行了分析 ,研究了主要土壤退化类型防治技术 ,提出了防治耕地土壤退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46.
黄土高原东部农田土壤物理质量下降是限制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种植制度能够改善土壤物理质量。本试验于2016年设置连续夏绿豆-冬小麦(MB-WW,T1)、2年夏玉米-冬小麦+2年夏绿豆-冬小麦(2 a SC-WW+2 a MB-WW,T2)及连续夏休闲-冬小麦(SF-WW,T3) 3种种植制度,分析实施第3和4年的土壤物理质量,以探索潜在的适宜于改善研究区土壤物理质量的种植制度。结果表明:T1处理下冬小麦收获后0~30 cm各土层毛管孔隙度较T2和T3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9.20~28.49%和18.86~31.86%。此外T1处理夏播作物收获后,10~2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较T2显著增加了6.37%,20~3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和储水量较T2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7.87%和4.70%。相较于T3,冬小麦和夏播作物收获后T1和T2处理下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土壤固、液、气三相比偏离值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综上所述,绿豆-冬小麦种植制度对土壤物理质量有一定的改善,采用连续夏绿豆-冬小麦种植制度可能是改善黄土高原东部农田土壤物理质量潜在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47.
我国土壤退化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退化(Soil degradation)是指在各种自然,特别是人为因素影响下所发生的导致土壤的农业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和环境调控潜力,即土壤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包括暂时性的和永久性的)甚至完全丧失其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特征的过程,包括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退化过程,是土地退化的核心部分。土壤质量(Soil quality)则是指土壤的生产力状态或健康(Health)状况,特别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持续土地利用及环境管理、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土壤质量的核心是土壤生产力,其基础是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土壤维持植物生长的自然能力,它一方面是五大自然成土因素,即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带有明显的响应主导成土因素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48.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湘中丘陵区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对湘中丘陵区7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经济林、杉木人工林、苗圃地、坡耕地、采伐迹地、弃耕地)的表层(0~15 cm)土壤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土壤密度、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作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运用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和土壤退化指数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水平及退化程度.结果表明:7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表层土壤密度、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表现为差异显著;7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表现为次生林(95.35%)>经济林(73.83%)>采伐迹地(64.41%)>杉木人工林(62.61%)>弃耕地(56.30%)>坡耕地(27.35%)>苗圃地(4.84%),土壤退化指数表现为次生林(0)>经济林(-9.90%)>采伐迹地(-14.35%)>杉木人工林(-14.96%)>弃耕地(-22.22%)>坡耕地(-32.16%)>苗圃地(-40.44%),土壤退化指数与土壤质量综合指数评价结果一致,表明土壤退化指数和土壤质量综合指数均能有效地评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49.
通过云阳县境内旱地土壤的调查与分析,阐述了旱地土壤资源的特点,探讨了旱地土壤在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退化原因,并就防治土壤退化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0.
设施桃是“中国桃乡”乐亭县的优势产业,而长期的连作和盲目施肥造成了一系列土壤问题,导致果品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本文研究了金正大“亲土1号”对设施桃土壤的修复作用,结果表明,施用土壤修复剂能够提高设施桃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