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篇
  16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研究了3种控释肥对土壤氮素硝化反硝化损失和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肥具有明显控制氮素释放的作用。在培养的前23d,控释肥处理的土壤NH4+-N含量低于尿素处理,而后则高于尿素处理。各肥料处理土壤NO3--N含量均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加,但不同肥料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8d培养期间,施入控释肥的土壤反硝化氮损失量为30.33~30.91mg N·kg-1土,比施加尿素处理土壤低13.83~14.41mgN·kg-1土,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控释肥降低氮肥的反硝化损失达3.45~3.60个百分点。控释肥处理土壤N2O累积释放量约为15.71~20.45mgN·kg-1土,比尿素处理高0.86~5.60mgN·kg-1土,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2.
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对棉花生长、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对棉花干物质累积规律、养分吸收量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棉花为试验对象,采取两年田间定位试验的方式,设施N量为180 kg/hm2的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以及不施氮的N0共3个处理,测定棉花的植株干物质、养分及产量.[结果]就棉花干物质累积量和累计速率而言,2008年控释尿素表现出"前控后保"的施肥效应,在蕾期,控释尿素<普通尿素,但在花期及其后的生育期则表现为控释尿素>普通尿素>N0,而2009年控释尿素始终高于普通尿素处理;两年中控释尿素比普通尿素分别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1.04 和2.56 kg/kg,同时控释尿素处理的氮肥当季利用率分别比普通尿素提高了18.89;和12.92;;控释尿素处理的棉花氮、磷养分吸收量两年均高于普通尿素;两年的皮棉产量提高了11.68;和31.25;.[结论]在畦灌条件下,施用控释尿素比普通尿素的棉花干物质累积量多而且累积速率快,同时促进了植株对养分的吸收,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并最终提高了棉花产量.  相似文献   
83.
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遗传结构分化和亚群特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中国大豆育成品种总群体的遗传结构分化及其地理生态亚群和育成时期亚群的遗传多样性、特异性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国大豆育种主干亲本遴选提供遗传背景依据。【方法】从1923-2005年育成的1 300个品种中抽选378份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组成代表性样本,选用大豆核基因组64个SSR标记,采用Structure Version 2.2软件,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亚群体分化分析和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特异性分析。【结果】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由7类血缘组成,遗传上明显分化为不同的地理生态亚群和育成时期亚群,各有其不同的血缘构成特点;各地理生态亚群具有其特有、特缺和互补等位变异,体现了其遗传来源的相对生态特异性;随着品种育成时期的推进,不同时期有不同血缘的种质加入,各育成时期亚群具有其特有、特缺和互补等位变异,体现了育种发展的特点。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与中国地方品种群体、中国野生大豆群体相比,其遗传基础因源于有限祖先亲本数的瓶颈效应而相对狭窄;分省亚群中黑龙江、江苏亚群的等位变异数可以向其他亚群提供的补充等位变异数均依次最多,其亲本来源较宽、遗传基础较广。分时期亚群平均等位变异数随着时期的推移各亚群等位变异数增加,遗传多样性程度增高,近期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宽于历史上前期育成的品种。【结论】研究结果证明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群体存在遗传结构上的地理生态分化和育成时期分化,因而各亚群具有相对遗传特异性,体现在血缘构成和特有、特缺及互补等位变异上,这构成了未来大豆育种中亚群间种质或基因交流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84.
The in vitro starch digestibility of five gluten-free breads (from buckwheat, oat, quinoa, sorghum or teff flour) was analysed using a multi-enzyme dialysis system. Hydrolysis indexes (HI) and predicted glycaemic indexes (pGI) were calculated from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g RSR/100g TAC*min) of reducing sugars released (RSR), and related to that of white wheat bread. Total available carbohydrates (TAC; mg/4 g bread “as eaten”) were highest in sorghum (1634 mg) and oat bread (1384 mg). The AUC was highest for quinoa (3260 g RSR), followed by buckwheat (2377 g RSR) and teff bread (2026 g RSR). Quinoa bread showed highest predicted GI (95). GIs of buckwheat (GI 80), teff (74), sorghum (72) and oat (71) bread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Significantly higher gelatinization temperatures in teff (71 °C) and sorghum flour (69 °C) as determin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correlated with lower pGIs (74 and 72). Larger granule diameters in oat (3–10 μm) and sorghum (6–18 μm) in comparison to quinoa (1.3 μm) and buckwheat flour (3–7 μm) as assessed with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resulted in lower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starch granules. The data is in agreement with predictions that smaller starch granules result in a higher GI.  相似文献   
85.
以尿素和甲醛为原料,玉米秸秆粉末为填料,制备出低成本脲醛缓释化肥。获得了适宜的合成工艺参数:尿素和甲醛配比为1.4∶1(m∶m),加入玉米秸秆粉末量为尿素质量的20%;加成反应温度为75~80℃,pH值为8.5~9.0,反应时间为90 min,缩合反应温度为80℃,pH值为4.5~5.0,反应时间为30~45 min。以水溶液和模拟土壤法对合成得到的脲醛缩合物进行了尿素缓释性能测定,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合成得到的缓释化肥,其7 d水中溶出率低于25%,7 d土壤中溶出率低于20%。  相似文献   
86.
通过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3年6季的田间试验,研究纳米级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对氮素利用率和硝态氮淋溶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氮磷钾化肥配施相比,4种纳米级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提高小麦对氮素的利用率2.80~23.38个百分点,玉米对氮素的利用率1.01~21.63个百分点。在0―80 cm土层,PS、BC208和306处理下土壤硝态氮含量高于普通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而F208处理低于普通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在80―160 cm土层,均低于普通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在接近地下水水位土层(140―160 cm),减少硝态氮1.61~2.42 mg/kg。4种纳米级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损失出土壤-作物系统的氮素比普通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减少2.00~24.90个百分点。结果表明,纳米级材料胶结包膜型缓/控释肥料能有效的提高氮素利用率和减少硝态氮的淋溶损失。  相似文献   
87.
旨在研究长江上游再生稻区头季稻缓控释肥优化方案对早熟杂交籼稻头季稻和再生稻物质积累及产量的调控效应.以早熟杂交籼稻'广8优粤禾丝苗'为材料,头季稻机插开展试验,设置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次性基施处理(B-PCU)、缓释掺混肥一次性基施处理(B-SRFB)、4个月树脂包膜尿素一基一蘖处理(BT-PCU)...  相似文献   
88.
进行扎敦枢纽鱼类增殖放流方案设计,为科学开展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2019年10月和2020年4―5月,对呼伦贝尔市扎敦河鱼类资源开展2次系统调查,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确定增殖放流的种类,并对放流规模、时间、地点、周期及时序等放流方案进行规、划设计。结果表明,扎敦河共分布有16种鱼类,隶属于2纲5目8科15属。其中,珍稀保护鱼类4种,占总种数的25%。现场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3种,共计2 899尾,重37 188.9 g。参考生物完整性指数(IBI),通过对保护地位、经济价值、洄游习性、种群资源量、受工程影响程度及人工繁育技术是否突破等6方面综合分析,将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哲罗鲑Hucho taimen、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grubii、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黑斑狗鱼Esox reichertii、江鳕Lota lota等6种珍稀保护、重要经济鱼类作为本工程近期放流对象。将东北七鳃鳗Lampetra morii作为远期放流对象,近期主要开展人工驯养、繁育技术和栖息地保护研究。基于类比分析,推荐放流数量为16万尾/年。  相似文献   
89.
为了解遮光、渍水及其互作对小麦幼苗形态及生长性状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不同年代小麦品种扬麦1号(20世纪70年代)、扬麦158(20世纪90年代)和扬辐麦4号(21世纪正在应用)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遮光、渍水后小麦幼苗主茎叶龄、单株茎蘖数、单株次生根数、苗高、叶面积、干物重、比叶重和根冠比的变化。结果表明,遮光处理显著延缓幼苗叶龄,抑制分蘖的发生,而渍水处理影响不显著;遮光和渍水处理均显著降低单株次生根数、叶面积、比叶重及地上部和根干重,遮光影响程度重于渍水,遮光和渍水同时处理仅对比叶重、地上部和根干重、根冠比表现出一定的累加效应。处理结束后经20d恢复,仅不遮光+渍水处理下叶龄、苗高和比叶重基本恢复到正常生长水平;不遮光+渍水处理下单株次生根数及各处理下根干重表现出恢复趋势。不同品种间幼苗形态和生长性状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扬辐麦4号和扬麦158单株次生根数和比叶重均显著高于扬麦1号。不同处理下扬辐麦4号幼苗形态和生长性状相比正常生长幼苗的变化幅度总体上小于其他品种,表现出较好的苗期抗渍及抗弱光能力。  相似文献   
90.
为加快大豆品种改良,本文对101份1982-2021年江苏省审定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及抗性演变趋势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审定品种株高、主茎节数均随年份呈下降趋势,单株荚数、百粒重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其中淮北品种株高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审定品种(其中淮北品种60个,淮南品种41个)产量随年份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年均增产21.08 kg·hm-2,且R2大于0.600,上升线性关系较为明显。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均随年份呈上升趋势,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淮北品种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相关性分析发现,产量与生育期、主茎节数、结荚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合理缩短生育期、减少主茎节数、降低株高与结荚高度可促进产量提升,产量与品质协同提升可为高产优质大豆品种选育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